本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实践研究
作者: 江良英作者简介:江良英(1979~),女,汉族,福建武夷山人,武夷山市湖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本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是当前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和方向。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以往语文教学中往往忽略了本土文化的融入,于文化传承以及学生发展而言都产生了消极影响。武夷本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要立足当前文化入课堂的问题,找准融合课堂的方向,关注文化入课堂的价值,从语文学科特征入手,多维度拓展融合教学思路,从多角度入手渗透传统文化,搭建符合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提升的语文学科活动平台,从而实现小学语文融合课堂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本土文化;情境创设;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1-0035-06
一、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语文的总目标首次提出:“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关心社会文化生活,积极参与组织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感受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可见,武夷本土文化融入课堂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不仅如此,文化入课堂也是提升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目标的具体路径,因此如何将武夷本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成为当前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立足当前本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问题,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从本土文化特征、学科特征入手,从课堂内外多渠道、多路径探索符合学生学习与发展需求的多样化平台,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发展,同时达到传承本土文化的目标。
二、明确问题,找准融合方向
传统文化入课堂是语文学科教学发展的新方向,但是在以往语文课堂教学与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思路比较局限,过于追求所谓的“高大上”的文化形式,忽略了本土文化,对本土文化的重视程度欠缺,舍近求远,教育效果也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武夷本土文化是非常有特色的乡土文化形式,蕴含丰富的文化内容,然而当前武夷本土文化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却不尽如人意:首先,当前武夷本土文化并没有真正与课堂教学融合,模式化、形式化是主要问题,大部分都是通过环境创设的方式,比如在校园内张贴武夷风光图片、挂文化名人的头像简介、布置一个极少利用的茶室等,这些模式化的现象并没有真正发挥到育人作用。其次,大部分老师、学生、家长对武夷本土文化的发展并没有深刻的了解,在日常语文学科教学活动安排中,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没有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与语文课堂知识的契合点,因此并没有达到丰富语文课堂内容、拓展语文课堂思路的教学目标。最后,语文学科与武夷本土文化相融合的活动开展较少,参与人数也相对较少,跨学科实践活动、研学活动等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对武夷本土文化的了解、传承、发展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影响也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基于上述几方面问题,语文课堂与武夷本土文化的融合,要从本土文化的特色以及语文课程的特征入手,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诸多方面入手,将武夷本土文化的特色融入学科实践过程中,从而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内涵,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发展。
三、明确要点,清晰融合价值
本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的融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结合学科的特征、内涵等,从多维度入手,搭建符合学生学习的文化融合活动平台,为语文学科改革以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平台。
首先,武夷本土文化与语文学科的结合,要坚持与学校同步,武夷本土文化形式多样,且学校也展开了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因此在文化融合中,要立足学校校本课程要求,结合班级学生学情,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文化融合课程模式,达到加深了解、传承文化的目标,同时也能够彰显学校教育特色。
其次,武夷本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要坚持趣味性、多样性、持续性原则,小学阶段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因此结合本土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在融合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兴趣、爱好入手,营造良好的文化融合氛围,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形式,从而增加学生了解家乡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由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以及实践活动等诸多方面入手,搭建多样化教学平台与实践活动模式,拓展语文学科教学思路,最终实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质量的目标。
最后,武夷本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融合,要坚持教师为先导的原则,以往语文学科教学活动中,之所以本土文化的融入内容相对较少:一方面,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学时间、课时安排等方面对学生都会产生诸多维度的影响,而且部分学校并没有给予方向以及素材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师往往只关注教材本身的内容,对其引申内容以及其隐藏部分的内容并没有足够的关注,甚至部分教师直接忽略了文章背景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只针对教材中的生字词、段落大意等进行大致讲解,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因此,本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过程中,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学校要从时间、空间、素材等诸多维度给予语文教学足够的支持,从不同环节入手,比如在每周语文正常课时安排的基础上,可以借助学校公众号、班级公众号等进行武夷本土文化的展示,比如将“跟着课本去旅行”中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发布到班级活动平台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视频内容的选择。另一方面,教师要借助多种渠道丰富自身对武夷文化的认知深度,比如参与学校组织的武夷文化教师研学活动,对武夷地区的各种文化进行实地考察与学习,像建盏技艺、大红袍制作技艺、红茶制作技艺等,通过实际考察了解本土一些特色的传统技术与文化形式,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便利性优势,对武夷本土文化进行多方面的整理,比如相关的传说、神话故事、圣贤故事等,并事先将搜集整理的内容与教材内容进行综合整理与分析,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四、多维思路,多元渗透文化
(一)以本土文化为引导,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从小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入手,将多样化的武夷文化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提升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1. 多媒体引领课堂——图画中的美好
在课堂导入阶段,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便利性优势,将诸多武夷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动态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比如在《黄山奇石》一文学习过程中,结合低年级学生学情特征,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从黄山和武夷山同为双世遗产地这一共同点入手,将黄山、武夷山的美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AR、VR等教学体验活动,让学生沉浸在黄山和武夷山的美景之中,营造“人在画中游”的氛围,身在其中,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优势,从视觉上满足学生对大自然探索的兴趣,同时通过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融入,也能够为语文学科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提供更加便利的教学条件,为后续语文学科课堂探究、课后作业以及实践活动的组织提供明确的方向。
2. 故事激发兴趣——传说中的“秘境”
武夷本土文化中有很多趣味化的故事、传说都能够为语文课堂的学习增添一些趣味化的内容。部编版语文教材中设计了很多童话故事、神话故事,那么在教授这些题材的课文时,教师可以提前搜集整理一些能够彰显武夷文化特色的传说或是文化故事,作为语文课前预热活动。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听说过哪些与我们武夷相关的传说呢?谁能给大家分享一下?
简单的师生问答互动开启整个课堂活动,为了增加课堂互动的有效性,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线上测试题目,通过测试活动的方式对学生掌握的武夷传说进行预测和了解,确保在课堂上的分享活动更加快速、高效。在分享过程中,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自主分享,为了增加分享传说故事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挑战环节,比如“最简短的神话故事”“你能猜出他是谁吗”等,课前几分钟时间引导学生对武夷传说故事有更加系统的了解。比如“茶圣陆羽的故事”“岩石起舞的传说”“天女散花的传说”“神砧敲钟的传说”等,既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讲一讲自己喜欢的故事,还可以设计趣味活动环节,像说关键词猜人物等,几分钟时间不仅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了解武夷文化的多样化,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以及课后作业拓展、课后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指明方向。
(二)以本土文化为桥梁,丰富课堂内容
1. 以文化串联文本,增加学生积累
应试教育理念下,语文学科的学习往往以某一堂课为例,学生往往不能将相同类型或是相关内容的课程衔接起来,这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搭建以及学科素养的提升也起不到促进作用。以文化为基础串联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文化为切入点,寻找教材内容中与武夷本土文化相关的内容,作为串联文化学习的桥梁,有效增加学生文化积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以本土文化为桥梁,引入背景文化知识,增加学生知识积累。比如以传说故事为引导,将武夷茶文化等作为背景知识融入语文课堂预习活动中。在部编教材中有很多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北京的春节》传承传统文化单元导读课中,教师设计了“乡土文化”为主题的课堂活动,从语文教学中乡土文化缺失的现状入手,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自主融入学科课堂探索中。乡土文化观念的缺失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文化充斥语文课堂,使得语文课堂缺少了“传统”味道,尽管在语文教材中也编排了一些乡土题材的作品,比如以“美丽乡景”“多彩乡事”“可爱乡童”“纯朴乡风”等为主体的乡土文化单元,本来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中非常好的本土文化融合契机,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教材本身设计的乡土文化内容,并没有下意识地将武夷地区的乡土文化顺势引入课堂活动中,影响了课堂内容的丰富程度;校本课程的建设,让更多的语文教师开始意识到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导入环节入手,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活动内容,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存在的问题,丰富学生见识,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四年级下册的“美丽乡景”、六年级下册的“民风民俗”等单元教学中,教师便可以以武夷本土文化为桥梁,将学生生活与教材文本串联起来,搭建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化文学活动平台,从而达到提升学科学习质量的目标。比如在“民风民俗”单元教学中,教师结合大单元教学思路,将本单元内容划分为四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有三个板块,其中一个板块就是交流家乡的传统风俗文化,那么这个板块正好可以作为渗透武夷本土文化的有效契机。在这一板块中,教师可以从“跟着书本去旅行”的诸多内容中截取“武夷茶文化”等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视频资料中设计了很多关于武夷茶文化的诗词、神话传说以及一些趣味化的关于茶文化的内容,比如从范仲淹的诗句“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等诗句入手,根据视频中小同学的提问,说一说自己的看法以及自己知道的故事等,以跟着课本去旅行中的内容为引子系统展开民风民俗单元的乡土文化探讨。如此,以武夷本土文化为背景,拉近学生与教材文本之间的距离;以武夷本土文化为桥梁,推动传统文化入课堂的脚步。不仅如此,通过武夷本土文化融入单元导读课中,也能够丰富课堂内容,有效拓展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思路。
2. 以文化引领活动,培养学生情感
文化入课堂,除了能够丰富课堂内容,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情感,增加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在具体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教材内容,以教材为核心,组织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课堂文化探究活动。比如在文章背景知识部分,教师可以按照如下思路进行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首先,学习《观书有感》时,在课前预习或活动阶段教师可以出示水帘洞景区的“活源”,作为武夷文化之一从实际的景色入手,不仅能够丰富本堂课的讲解内容,而且能够更进一步拓展学生语文学科的学习思路,将诗词的内容与本土文化相联系,加深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