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历史史料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李春旺作者简介:李春旺(1978~),男,汉族,福建顺昌人,福建省顺昌县第二中学,研究方向:基础教育。
摘 要:新高考背景下,对学生史料探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类史料资源,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辨析和应用能力,开阔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从而丰富学生的历史思维,促进其历史素养的提升。文章基于此,对历史史料的分类、教学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并结合培养学生史料探究能力的意义,提出几项相关的培养策略,旨在通过史料应用为历史课堂注入更多趣味化的元素,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以此促进历史教学深度改革,让史料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力帮手。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历史;史料探究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1-0105-06
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迎来了新高考政策的挑战,倡导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基础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促进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教师要重视史料的教学价值,做好史料与历史教学的结合,同时以史料为引导,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
一、高中历史史料的类型
史料是对历史年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记载,能够帮助我们揭露历史真相,析古观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更迭,出现了形式多样的史料类型,主要包括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口述史料以及文化史料五种。
(一)文字史料
文字史料,即以文字记载为主要形式的历史资料。包括文字文件、档案、报告、笔记以及各种书刊典籍,这些文字史料记载和描述了一些历史相关的文字,或是对历史实况的实时记录,或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论,或是对历史人物的撰写等,由最早的创造者编写完成,流传至今,用于人们阅读和研究。如最早的文字史料是甲骨文,通过甲骨文,我们可以得知人类文明的起源,同时了解文字的演进过程,对文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字史料是历史教材以及高中历史习题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史料资源,重点考查学生对文字史料的理解和历史辨析能力。
(二)实物史料
实物史料是指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被遗留下来或者保存下来的一些历史遗迹,包括前人生活的场所、发明的生活用品等,这类史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也是历史事件发生的有力证明,大到工程建筑,如圆明园遗址便是“外敌入侵火烧圆明园罪行”的铁证;小到一些生活物品,如一些出土石器、玉器、衣物、饰品甚至农作物等,向我们揭示了人类生活文明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延续过程;此外,还包括一些生物化石、生物标本等,记录了大自然的历史演进过程。通过对实物史料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寻找历史真相,较形象生动地还原历史时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图像史料
图像史料主要记录一些不能被文字记录,或者实物保留的史料,因此,人们记载这些史料的方法为图片或者视频,有些图像史料也是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等做进一步的补充说明。图像史料是高中历史教材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史料材料,如一些文物,若在历史中被盗窃、遗失或者损坏,这些史料就只能以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得以保存,供后人研究或者追寻;再如一些历史地图、美术作品、数据表格等,以另一种形式记录了历史事件或者经典场景。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有的史料不便于随时存储和翻阅,便形成了电子图像史料,人们可以借助信息平台查找史料,更易于人们了解和学习历史。
(四)口述史料
口述史料,顾名思义,是人们口述的一种史料形式,并没有具体的佐证材料,只是依赖于人们对这种史料的信任和认可,大多数口述史料存在于民间或者人们的生活中。形如一些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是得不到有力的佐证。另外,口述史料还包括人们对历史故事的回忆,经过口头传播或者整理成可见性文字,最终成为我们研究历史的一种史料形式,比如,我们在研究某地方的风土民情、农耕织造、经济发展的时候,便会走到人们生活中,通过采访的过程了解上述内容,这便是口述史料的应用。
(五)文化史料
经过长时间的社会演进,相对现代生活来讲,历史早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成为贮存在人们精神世界里的一种支撑,因此史料的类型除了上述的文字史料、图像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还包括文化史料。文化史料突出了人们对历史的纪念和感叹,是人们回忆历史、感怀时代的一种表达方式,如一些历史古建筑,主要用来承载历史文化,传播历史精神,是后人对历史事件的深沉纪念,充分体现了社会发展中的人文特色。再如一些节日、经典的歌曲、影视作品等,则是文化史料在新社会下的创新性演变。因此,文化史料是历史进程的佐证,不仅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时也突出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现状
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史料的应用考查了教师对史料的开发和利用能力,同时也考查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要将史料与课程知识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史料的育人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是,在现阶段,很多教师对史料的教学情况不甚理想,其中主要的问题如下。
(一)史料的教学效率不高
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对史料的应用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但史料教学并非单纯的引入,而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进行课程融合,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探究。但在现阶段,教师自身教学观念未得到完全更新,甚至部分教师坚持应试教育思想,导致史料的教学效率不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教师对史料的教学方法单一,往往以教材或者习题为主,引导学生读史料、解答问题,学生缺少对史料探究的参与感,难以留下深刻的学习印象,导致史料的教学价值难以得到完全发挥,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对史料的挖掘以及整理能力不高
史料教学区别于历史知识教学,更加注重对史料内容的挖掘和整理能力,教师在备课阶段,需要结合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兴趣特点,对史料进行全面考查和分析,并且选择合理且恰当的史料类型以及展示方式,如大多数史料在课堂中的应用都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而多媒体技术的呈现方式则包括图片、视频、PPT等,具体的选择需要教师的测试和参与。但在现阶段,很多教师缺少对史料的挖掘和整理能力,往往盲目跟从,或是直接拿其他教师选用的史料为自己所用,或是随便在网络搜索几张图片便称作课堂史料,这样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并不能真正地发挥史料的教学价值。
(三)学生对史料的探究能力弱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是史料的第一接触者和学习者,任何优质的史料资源,如果没有被学生充分使用,也无法发挥其效能。因此,史料的应用不仅需要教师做好资源研究,学生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但在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对历史缺少学习兴趣,对史料资源的探究能力较弱,其中主要表现为:学生难以正确理解史料资源的主旨内容,往往以偏概全;学生难以将史料与课程知识进行联合研究,导致史料和历史成为两条单行道;学生难以从现实角度出发对史料进行辨析,往往历史是历史,现实是现实,殊不知历史的演进造就了现实,现实的情况则反馈了历史的演进。
三、新高考背景下培养学生史料探究能力的重要意义
史料是我们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源,因此,要想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史料的教学价值。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阅读、研究和辨析,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挖掘史料背后的历史意义。基于此,培养学生历史史料探究能力的意义如下。
(一)提升学生解读史实的本领
在新高考背景下所使用的教材中,除了主体部分的关键知识,还包括很多课外拓展类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往往是文字、图像或者实物史料,是对教材主体知识的进一步解读和分析,可以辅助学生深度理解课程知识。但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多数教师只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主体部分进行梳理和学习,却忽略了史料部分,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流于表面,以偏概全,难以进行深度辨析。因此,我们经常会发现,当我们提及某一历史事件的时候,学生说得头头是道,当我们基于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分析、影响力分析、价值观分析的时候,学生便难以回答。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史料探究能力,能够提起对史料教学价值的重视,同时提升学生对史实的解读本领,让学生能够多层次、全方位地掌握历史知识,以此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形成持续的兴趣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文化类学科,需要学生具有极高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学得扎实、学得透彻、学得深刻。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能够看到凡是历史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对历史故事、古书典籍、史料史册等都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养成持续的兴趣,提高学生潜意识中对历史学科的认同感。但在现阶段,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多以背诵、抄写、习题为主,难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辨析能力。通过对学生史料探究能力的培养,能够通过史料串联和整合,解说历史的客观存在,分析现代生活的历史写照,让学生看到历史发展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产生探究兴趣,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
(三)开阔学生历史学习的视野
新一轮高考改革不仅要求各学科在知识架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创新,同时也要求教师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不以课堂为学生设限,不以教材框定学生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和多元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但在现阶段历史教学中,当教师问起学生关于历史时间、历史事件的时候,学生能够准确回答,但当教师问起学生《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或者其他史料资源的时候,学生却无一知晓。这足以证明了现代化历史教学并没有真正地跟随新高考的改革体制进行改革,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依然停留在教材中。因此,通过学生史料探究能力的培养,我们能够将多种类型、形式的史料展示给学生,丰富学生的历史认知,同时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从“表”到“实”、深度有序,从而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高中历史培养学生史料探究能力的策略
史料类型多样、内容复杂,仅仅通过高中三年的历史教学,难以将全部史料传递给学生。基于上述有关史料类型、史料教学现状问题,在学生史料探究能力的培养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史料重点、掌握教学难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做好史料与课程知识的融合,为历史课堂注入更多趣味化的元素,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此,教师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运用文字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探究能力
文字史料多以文字记载为主,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进行阐明和评价,文字史料是最常见也是历史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史料资源,是非常好的教学辅助材料。教师可以以教材为主,对文字史料进行开发和整理,并联合课程知识进行讲解,丰富学生的思考角度,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史料巧妙设问,启发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史料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时候,通过对教材的解读,能够看到为了阐明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的历史演化过程,教材中特别开设了课外知识拓展部分,讲述了尧舜时期,禹凭借着个人权威取得了统治地位,由此引出了王位世袭制。教师可以以这部分知识为指引,启发学生思考“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进过程需要哪些必要的条件?王位世袭制的出现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你认为禹的做法在现代社会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这些问题根源于史料资源,学生可以联系课程知识进行解答,也可以根据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说出观点,很好地打开了学生的学习思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解答进行评价,指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看待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并由古观今,将历史知识与现代生活连接起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再如,该课时教材中还包括“占卜”“卜辞”“卜”等概念的介绍,用来解释在夏商时期统治者如何获取统治合法性,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历史的本来面貌,教师可以以这类教材资源为史料,通过网络帮助学生搜索相关的概念解释,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分析历史演进过程中社会统治制度和人们思想的发展和更迭,从而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