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情境为起点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生命教育路径探析

作者: 王运华

作者简介:王运华(1979~),男,汉族,贵州安顺人,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蔡官镇蔡官初级中学,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文章从生活情境与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教学优势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探讨其重要性。同时,分析了当前生活情境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基于生活情境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优化策略。通过整合内容、多样化教学策略、强化情感教育、提升技术应用、深化实践教育和完善评估机制,旨在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生活情境;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路径;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1-0111-05

一、引言

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方法逐渐显得滞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脱节。生活情境作为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教育方式,为道德与法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启示。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应用,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希望通过对生活情境的研究,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二、生活情境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生活情境与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

道德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观念、习惯与行为。在这一教育过程中,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深入的背景和环境,使得教育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道德教育,而是在真实的生活中遇到并面对道德问题,这使得他们更容易理解并实践道德观念。生活中的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遭遇并思考道德问题,这有助于他们深化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更进一步说,生活情境与道德教育的结合有助于实现教育的目标,那就是通过真实经验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价值观,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融合生活情境进行道德教育是一种注重实践的方法,它鼓励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体验和实践道德规范,从而更有效地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

(二)生活情境的教学优势

生活情境为道德与法治教育带来了独特的优势。由于情境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它们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使得基于情境的教学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提高了教学的吸引力。与传统的理论教学相比,基于生活情境的教学方式更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成为主动参与者,他们需要在特定情境中应用所学的道德和法治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这种主动的学习过程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的理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另外,生活情境教学的另一个优势是它强调了情感和价值的教育。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不仅需要理解和运用知识,还需要考虑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和态度。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加强他们对道德和法治的价值认同。

(三)通过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真实生活相结合,做出合理判断和决策的能力。生活情境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绝佳的平台,因为它将抽象的道德和法律概念与学生的日常经验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这些概念。生活情境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当学生面对一个具体情境时,他们需要分析情境、识别其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决策。这种基于情境的决策过程迫使学生深入思考,挑战他们的先前认知,从而提高其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同时,通过生活情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到道德和法律的实际应用。他们不仅能够看到道德和法律原则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起作用,还可以体验到这些原则对个人和社会的实际影响。这种实际的体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和法律,从而加强其对这些原则的价值认同。此外,生活情境还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在面对真实的道德和法律问题时,学生需要思考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评价自己的决策是否合理,以及如何在未来的情境中做出更好的决策。这种自我反思和评价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建立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的能力,使其更加成熟和独立。

(四)生活情境在增强学生道德意识中的作用

对初中生来说,道德意识的塑造是一个持续并深入的过程。这不仅要求他们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还需要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深入体会和实践。这正是生活情境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生活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背景,使他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基本原则。例如,当学生在班级中遇到关于资源共享的问题时,通过模拟和讨论,他们可以更加具体地了解到公平、正义等道德原则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体现的。此外,生活情境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道德意识的形成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需要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摸索、实践。通过生活情境教学,学生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尝试、犯错、反思,从而逐步建立起坚实的道德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生活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与现实生活的连接。对初中生来说,他们往往更加关心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道德与法治教育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当前生活情境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不足

(一)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

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脱节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中所教授的理论知识往往偏重于条文、原则和抽象概念,而这些内容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和情境却鲜少涉及。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感到这些知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距甚远,从而降低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与道德与法治相关的问题时,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因此对所学知识的价值认同也会受到影响。此外,生活情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常常超出了教学内容的覆盖范围。因此,即使学生掌握了课堂中所教的知识,他们也可能在面对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时感到无所适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确保其既包含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

(二)过于理论,缺乏实际操作

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对理论知识的强调过于突出,而对实际操作的关注明显不足。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能会掌握大量的道德和法律概念,但在将这些概念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时却显得力不从心。例如,学生可能知道某一法律条文的内容,但在真实情境中可能并不知道如何准确地应用这一条文。更为关键的是,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更是一种对学生道德判断和法律意识的培养。缺乏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对道德和法律原则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体验到这些原则在真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性,教育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实际操作,确保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忽视学生的实际体验和情感体验

在众多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中,对学生的实际体验和情感体验的关注往往被忽视。教育者倾向于从宏观的、理论化的角度出发,讨论道德与法治的普遍原则和规定,而忽略了这些原则和规定在个体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感受。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与所学内容的距离,而且难以建立对这些内容的情感连接。当学生在生活中遭遇道德和法律问题时,他们的反应不仅仅是基于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基于他们的实际体验和情感体验。因此,忽视这些体验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做出正确的道德和法律判断。更为严重的是,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可能会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产生厌倦感,从而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教育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和情感体验,确保他们能够深入理解和感受到所学内容的价值。

(四)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尽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不断更新和完善,但在教学方法上仍存在明显的单一性和保守性。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依赖于讲授和记忆,而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教学策略。这种教学方法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难以帮助他们真正掌握和应用所学的道德与法律知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等,为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工具。这些技术能够帮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体验到真实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和实践能力。然而,许多教育机构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教育技术。这种教育方法的单一性和保守性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限制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潜力。因此,教育者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方法,确保其与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相适应。

四、基于生活情境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优化策略

(一)内容整合,构建生活化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内容的整合旨在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教育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隔甚远,导致学生难以感受到所学内容的实际价值。为了更好地整合教学内容,可以考虑以下策略: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相结合。例如,当教育者讨论关于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的道德问题时,可以引入一些学生在公交车上、图书馆或学校食堂的实际经历。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为什么某些行为在公共场所是不适当的,以及这些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的不便。另外,在讨论法律问题时,教育者可以引入一些学生或他们家人在生活中遭遇的实际法律案例。比如,在探讨知识产权的问题时,可以引入一位学生家长曾因为无意间使用了受版权保护的图片而遭到法律诉讼的案例。通过这样的实际案例,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以及不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此外,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相结合也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二)教学策略多样化,引入创新方法

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显得尤为关键,因为它不仅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过去,许多教育者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如讲述、讨论等,这往往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抵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尝试引入一些创新的教学策略。例如,角色扮演法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它能够让学生亲自体验某一情境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考虑一个关于网络霸凌的情境:在一所学校中,一名学生因为某些原因在社交媒体上遭到了其他学生的恶意攻击和侮辱。教育者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受害者、施害者、旁观者等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探讨这一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深入地了解网络霸凌的严重性,还可以体验到受害者、施害者和旁观者在这一情境中的感受和心态。此外,角色扮演法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道德责任感,使他们更加珍视网络文明和尊重他人。除了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例如,在探讨关于公司内部贪污的道德和法律问题时,教育者可以引入一家因为内部贪污而导致破产的真实公司案例。通过对这一案例的深入分析,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贪污行为对公司和社会的严重后果,以及为何必须加强道德和法律教育。

(三)情感教育强化,增加学生的认同感

情感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情感与认知相辅相成,情感的培养与引导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因此,强化情感教育并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在一次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教育者展示了一个关于失物招领的真实故事。小玲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大量的现金和一些重要的身份证件。小玲没有犹豫,立刻将钱包交给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后来,失主得知是小玲拾金不昧,专程来到她的班级,当面表达了深深的谢意。这一行为不仅得到了失主的认可,也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当故事播放完毕,教育工作者没有立刻进入道德分析,而是引导学生分享在观看这一情境时的真实情感。有的学生表示受到鼓舞,有的感叹于小玲的高尚品质,还有的深入探讨在面对诱惑时如何坚守道德底线。这种情感的分享和交流,使得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形成了深厚的情感连接,从而更加认同道德的核心价值。这一案例充分说明,情感教育并不是简单地传授道德知识或进行情感的宣泄,而是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来触发学生的内在情感,进而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操。这样的情感教育既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也能增强学生对道德价值的认同感。情感是道德的内核,是道德行为的动力。强化情感教育,使学生在情感上认同和接纳道德与法治的核心价值,是确保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只有在情感的引导下,学生才能真正地将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