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科技学科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黄丽仙作者简介:黄丽仙(1987~),女,汉族,福建宁德人,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霍童中心小学,研究方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
摘 要: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该标准将原有的“信息技术”课程改名为“信息科技”,并对其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一变化使得课程目标不再局限于三维教学目标,而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围绕信息科技课程展开。通过让学生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旨在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将重点从知识和技能的信息技术转变为注重科学和素养的信息科技。文章旨在研究小学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策略,以期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7-0001-06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围绕“核心素养”这一重点,在此基础上突出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理念。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提升他们的信息科技综合能力。为了提高小学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结合教材,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积极开发优质的教学资源,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创新和实践,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意义
核心素养是当前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对个人和社会来说,良好的核心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小学是他们学生生涯的起步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核心素质也在不断演变。核心素质旨在对人们的性格和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产生决定性影响。同时,信息素养作为核心素质的新组成部分,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对小学生而言,良好的信息素养体现在他们能正确分析、辨别和应用信息。良好的信息素养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工作都有巨大的帮助。因此,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新课改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操作技术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一)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创建高质高效课堂
与以往的应试教育理念相比,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更强调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度理解和熟练掌握。这使得教师教学工作的重心从简单传授知识内容转变为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更深层次地理解所学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活动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质高效信息科技课堂的达成。
(二)助推学生科学发展,强化学科教育意义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学生通常只了解知识的表面意思,在课堂上缺乏培养接受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机会。这给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带来了困难,同时对他们的学科进步产生了不利影响。然而,在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透彻理解和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彰显了信息科技学科的教育意义。
(三)促进学生信息素养与时代需求相适应
当前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学生需关注时代潮流,具备卓越的信息素养。然而,长期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往往意识不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严重削弱了教学工作的时代感。为适应时代需求,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并致力于巩固其信息素养基础,以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能够有效运用所学知识。
二、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信息科技的关注不够
目前,小学的信息科技教育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许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的作用并不显著,他们更倾向于将其作为辅助性课程,将信息科技视为满足上级考核需求或让学生有个消遣时间的手段。因此,教师在上课时不管学生是否理解,只关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鲜有学生会花时间阅读与信息相关的书籍,因为他们未能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教师的课前准备不充分
备课是教师日常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备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只有充分而有效地备课,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不过,许多信息科技教师并未意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备课不认真,或者干脆不备课,仅仅是在课前做一些简单的准备工作。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的知识显得杂乱无章,不具有系统性,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也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
在当今阶段,随着信息技术融入社会生活,学校和教师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然而,在实际的信息科技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妨碍了高效教学的实施,阻碍了课程改革的进展。目前,存在一些教师过于强势地占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灌输式教学”的方式,通过观看视频或教师演示来替代学生实际操作,缺乏师生互动,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对信息科技课程缺乏兴趣。此外,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对信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学积极性也不够,教案设计草率,缺乏对要探究的事物进行系统讲解的能力。此种情况下,学生对信息技术这种抽象的事物缺乏了解,导致对教师所讲内容很快失去兴趣。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策略研究
(一)利用小组合作,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个体差异,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不同。因此,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各异,这可能会对他们整体的学习探究产生影响。为了更好地满足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共同成长,教师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应注重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让学生共同探究和学习,以更好地完成小学信息科技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借助小组合作的方式,促使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压力。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陷入自卑和自闭的情绪,也能大大减少学生之间的差异问题。在互相帮助和互相支持的过程中,学生共同学习信息科技的知识,从而高效地完成小学信息科技的学习任务,实现提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以《多种形状展创意》这一学习内容为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有关作品设计的方式和方法,以提高他们对绘图的理解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究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并挑选不同创作方式和方法,从而达到对学习的准确理解并应用于实践的目的。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学习绘图,教师可以通过绘画作品的大比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这样学生可积极参与竞技活动,从合作中锻炼合作精神,完成学习任务。
(二)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教师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上,为了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教学要求,在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信息科技学习的重要性方面,可以借助生活场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主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信息技术生活情境来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生活的关系,并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地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由于生活情境有着良好的延伸性和多样性,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开始在信息科技课堂中关注如何有效利用生活情境,以此来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信息科技学习任务,不是依赖教师的教学,而是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模式。
例如,在教授《创建表格展信息》这个主题时,可以先创设一个生活情景,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处理图书和学习材料时的烦琐过程,以此让他们体验传统档案管理的乏味性。为了提高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整理个人物品,可以让他们制作表格,探索如何成为出色的档案管理员以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文件内容的相关问题以及传统整理方式的不足,并结合表格的优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理。在实践中,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下使用电子表格的学习优势,从而在接下来的学习探究中成功完成任务。
(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打造趣味课堂
多媒体技术是教学中的一种成熟技术,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信息技术的知识。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信息技术知识以立体、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并顺利掌握和了解信息科技基础内容。因此,很多教师选择使用这种教学模式来讲授复杂的知识点。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信息科技教学,能够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在传统的信息科技教学中,往往存在枯燥乏味的问题,这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容易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为了更好地贯彻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一些有趣的学习内容融入其中,比如动画、图文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完成小学信息科技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学《文字处理初体验》时,由于许多学生常常使用单一的思维方式进行文字处理,从而显著降低了他们的处理效率。为了帮助学生提升打字速度和更好地完成文字处理任务,教师用实例说明在输入文字的过程中难免有漏字、多字或者错字的情况,有时还要对文章的句子、段落等前后顺序进行调整,如何快速解决这些问题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各种处理方式,例如如何选定字块、如何对字块进行操作等,引导学生以笔记形式记录相关内容,从而在训练过程中提高文字操作效率,更好地完成文字处理任务。借助多媒体技术,学生能够形成一个独立自主的文字处理方法。
(四)渗透德育,增强学生责任意识
当前社会技术高度发达,技术已经变得不可或缺。然而,信息技术的进步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互联网上的不良内容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应将道德教育与之结合,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潜在风险。学生应学会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将其用于有益于社会发展的领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
教师在授课期间指导学生进行电脑开关机操作,要求学生离开机房前整理桌椅,带走个人学习用品和杂物。教师还会要求学生保持机房整洁,帮助他们养成尊重设备和遵守规定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展示负面案例中的图片或视频,以唤起学生对错误操作计算机所带来的不可逆伤害的认识,并培养他们学习时的严谨态度。同时,通过案例向学生阐述网络不良信息对人们的危害,并运用引人深思的数据或图像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引导他们自觉地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引诱,树立正确的文明上网观念。此外,信息科技课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课堂上,教师将二者紧密结合,通过多种学习任务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信息科技技能,例如设计名片、制作贺卡,并在模拟办公环境中进行网络交流和文件传输等,以展示多样的信息科技应用及其在文化和综合方面的价值。为了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户外道德教育活动。他们可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网络知识宣传海报,在公园或广场上展示,提升公众对网络诈骗的认识。同时,此类活动亦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道德修养。
(五)凸显“以生为本”,锻炼实践能力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以生为本的基本教学思想。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和结构时,应该全面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学生的发展和思考角度出发,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构建与学生实际相关的教学体系,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信息技术的实践操作和综合运用。在师生角色互换的过程中,学生在信息科技课堂中的思维得到了彻底的解放。这样,学生能够在自由开发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形成更自主的学习方式,以明确信息科技教学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目标。
以《创建表格展信息》的知识点教学为例,信息科技教师可以采用先行动后解释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课本合并、拆分单元格,设置表格样式和底纹等操作的方法,通过试错的方式发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借助操作和教学视频讲解正确的步骤。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内容的理解,同时促进学生实践思维的发展,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