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探究

作者: 孙晓霖

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和新课标的先后出台,减负提效及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双新”课题。既要落实减负政策,又要保证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综合发展,“教学评一体化”成为教学实践的必然选择。减负背景下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师需要把握目标、结构、理念三个维度的一体化。在策略上,应重点关注整体结构搭建、学习情感驱动、减负增效落实、核心素养建构以及教学评价优化等。

关键词:“双减”;核心素养;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51-0045-06

“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基于教学需求、目标、逻辑,将教学、学习、评价三个相对独立的环节整合为一个有共同主题、思想和目标的教育行动集合。近年来,初中数学教学环境发生了重大变革,一是“双减”政策落地,二是新课标出台。这给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了“双新”课题,教师既要落实减负政策,又要保证学生核心素养综合、有质发展,需要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其中一个途径就是实施“教学评一体化”。

一、 “双减”教学背景分析

(一)减负

“双减”政策主要指向课下作业和课外培训,其中,与教学优化相关度高的是课下作业。对减负要求下的作业,教师主要需把握两点:第一,作业类型。政策明确避免布置机械强化、重复熟练型的作业。这意味着,传统教学中“刷题”式作业需要摒弃。第二,作业数量。政策要求初中生每天课下书面作业平均不超过90分钟,而这个时间并不专属于数学。每天数学作业所能分配到的时间应不超过30分钟。与第一点同理,反复刷题的作业已不可常态化。

(二)增效

与减负同时产生的需求是教学增效。也就是,减负不能以牺牲教学及学生发展质量为代价,必须想办法通过教学改革,保证在减负背景下依然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保证学生素养发展以及其成绩至少保持原有水平,而且应该更好。

要达到减负下的增效,教师主要可考虑两个途径和一个原则。

两个途径:第一,通过教法、策略、内容、结构等方面的优化,提升教与学的单位时间效率;第二,提升学生思维、学法、态度等学习能力和品质。通过学习力的提升达到提升学习质效的目标。也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个原则:避免负担向课堂的转嫁。教师将原来课下书面机械作业转移到课堂上——学生负担实际没减,只不过是换了个场所。第一,不符合减负政策要求;第二,会挤压原来用于教学的空间,影响教学和学生素养发展质量。

(三)环境

减负政策给教学带来的并不都是“负面”影响,同时给教学优化提升带来了有利环境。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学生的学习心态变得倾向于积极。一些对数学的厌学、倦怠心理会弱化或消失。第二,学生在课下拥有了大量时间,教师有条件安排其进行一些有益于成长的学习活动。比如探究、观察、实践、阅读等。第三,伴随减负政策出台的是课后托管服务。这个托管平台,为教师对学生集中辅导、组织合作学习以及安排交互式学习等提供了优质条件。

二、 教学评一体化意义

之所以主张在“双减”背景及核心素养导向下实施“教学评一体化”,主要基于三个教育意义。

(一)减负提效

“教学评一体化”能起到减负提效作用,理由是:第一,教、学、评三个教学环节形成一个教育集合,发挥教育合力。原先的教、学、评,在教育重心指向上是有功能区分的,教——传授知识,学——巩固知识和培养素养,评——检测教学和学习结果。教育目标松散,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合力。第二,及时调整策略。教学评价除了定性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具有发现教学和学习问题,指导优化教法、学法的作用。而传统评价是置于教、学之后,那么评价的指导作用就无法针对本单元,而是对教法、学法问题“下不为例”,这个单元没教好、没学好无法补救。而一体化的评价是嵌入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随时发现不足、问题,随时对教法、学法进行调整,保证教、学不留“遗憾”。第三,促进学生学习。前面提到,增效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而当教、学、评三个环节的目标都统一指向品质、能力教育时,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建构、评是为了发展,那么,三个环节合力,学生学习能力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二)素养建构

课标明确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不是一个维度,而是一个复杂、相互关联的品质能力集合。包括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表达三大维度及其各维度下的诸多具体项目。数学眼光是发展数学思维的材料准备,数学表达以数学思维为基础,数学眼光以数学表达为驱动……因而,这些核心素养是不能分开培养的,而是应综合、均衡、系统地发展。但是,各种素养又有其各自的生成发展逻辑,对教、学、评三个环节而言,它们各自在培养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独特作用。比如运算能力、符号意识等,“教”是较好方式;创新意识、推理能力、模型观念等,“学”是主途径;而“评”则对发展学生创新、应用、推理,特别是表达能力具有较好作用。所以,将三个环节合为一体,才能使学生各种核心素养综合、均衡发展。

(三)课标要求

新课标虽没有提及“教学评一体化”这个概念,但在表述中多处体现出了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思想。比如在课程理念中提到“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再如在教学建议中提到“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这些理念和建议,很明显都指向了“教学评一体化”。

三、 教学评一体化要点

(一)三维立体

“教学评一体化”并不是将教、学、评三个环节的结合部分用某种线索简单关联起来的线性结构,而是从三个维度上将这三个环节凝聚为一个立体的有机体。

第一维度:结构一体。教、学、评三个环节,从大结构上,仍然是先教、后学、再评依次推进。而在小的结构上,则是相互镶嵌、融合的。即教中有学、评,学中有教、评,评中有教、学。在实践过程中,教、学、评不是单纯的三个环节,而是三个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的活动。

第二维度:理念一体。教、学、评三个环节在教学理念上不是各自为政的,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评的理念、思想都是遵循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以生为本、学为中心。如果“教”本着灌输思想,“学”遵循建构主义,“评”基于应试理念,那么,教、学、评就不可能成为一体。

第三维度:目标一体。三个环节的目标指向是一致的,要统一达成两个目标:一是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建构,二是落实减负增效。如果“教”的目标设定为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学”的目标定位于巩固知识和发展素养,“评”的目标指向给学习结果定性,那么,教学评显然也不能称之为一个教育整体。

(二)学为中心

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就必须遵循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学习,在学的过程中生成发展素养。教、学、评三个环节都要突出学为中心。而且需要注意,学为中心在具体实践上还不仅是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而且要坚持生本位思想,在实践中注意三点:关注学生情感、关照学生学情、提供服务保障。

(三)整合要素

“教学评一体化”不是搭建无机的物理结构,而是构建有教育生命活力的有机体。教学情态要“有骨有肉”,仅有整合三个环节的框架还不够,还需要将实践中涉及的教学要素整合起来。包括内容、资源、方法、步骤、场所、目标等多种教学要素的统整。在目标上,要提炼出统领三个环节的统一目标、概念,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或大概念、项目式教学;在内容和资源上,要整合教材和生活;在方法上要整合环境、条件、需求、生情;在步骤上,既要有教、学、评的逻辑次序,又要模糊各种学习活动的界限;在场所上,整合课堂上下、学校内外、(网络)线上线下。

四、 教学评一体化实践

(一)整体结构的搭建

1. 单元整体主题情境创设

教师首先要提炼出一个单元的主题任务,用这个主题统领教、学、评三个环节和其他教学要素。这样,在目标、任务和线索上,先形成一个整体大框架。

比如“丰富的图形世界”这个单元,教师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可创设一个主题任务情境:“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世界中,生活中处处都有立体图形,可以说,我们的世界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立体图形组成的。那么,请大家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现实生活中你能发现哪些立体图形?它们是怎样形成的?用什么方式可以将某个立体图形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用一个主题将围绕立体图形的数学观察、数学思考、数学表达三维度核心素养整合在一起,教、学、评都围绕这个主题情境展开。

2. 内容资源的需求性整合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结构,除了在主题情境下形成统一框架,另一个整合要点是教学内容和资源。主题框架相当于“骨”,内容资源就是教学的“肉”。

基于服务学生核心素养构建的目标,以及学为中心理念,教学内容资源应从学习需求角度去考虑,即,不是教材中有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而是学生在减负背景下发展核心素养、学习能力需要什么,就准备什么。还以“丰富的图形世界”为例,要发展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立体图形的素养能力,且能实现高效的自主学习,除了教材内容,教师可重点组织和引导学生准备几种内容资源。第一,虽然学生生活中处处接触立体图形,但他们并没有进行过数学角度的观察和提炼,实质是缺少立体图形经验积累的。因而,教师利用学生课下自主时间较充裕的条件组织其在校内外进行生活观察,“在学校、社区、家庭中,有哪些立体图形?哪些事物是由多个立体图形组合而成的?”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拥有对立体图形进行建模、学习、思考和实践的基本感性素材。第二,在托管时间和校外,安排学生动手制作圆柱形、长方形纸盒,还可以去帮助家长切菜并观察菜刀切出的截面和切割后获得的图形。通过这个活动,为学习探究“展开与折叠”“截一个几何体”积累感性经验材料。第三,思考并通过网络调查,“工程师设计了一个工件或建筑,画了一张图纸,这张图纸如何准确表达图形?”通过网络,进行实践性拓展认知,从而为学习“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奠定实践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基础。

(二)学习情感的驱动

前面已经明确,后面还会强调,“教学评一体化”教学中,教、学、评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那么,保证学习质量、效率的要点或前提,就是学生是否有(特别是在课下、校外)积极、认真、自律参与学习、探究的热情。要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驱动,实现教、学、评在方式和理念上的统一,可重点关注以下策略。

1. 关联学生生活

无论是初中生还是成年人,其中一个重要的行为驱动力是价值认同,即,学习或工作“与我有关、对我有用”。基于这个原理,如果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关联,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意愿。比如在学习“有理数”时,教师创设情境:“长跑是中考体育的一个项目,小明为了提升体育成绩,坚持每天早晨至少1000米长跑。但,社区没有学校这样的环形规范跑道,小明需要在社区进行南北向折返跑,为了记录每次单向距离,他将向北跑的距离标注为正数,如120米,向南跑的距离记录为负数,如-85米。这种标注记录方式是最简单、最常用的矢量表达。最后,小明统计纸上的记录,监督自己是否完成了训练任务。但问题是,他发现自己无法完成计算统计,因为有负数、有正数。怎么办?数学有没有对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这个情境,学生认识到学习绝对值、有理数加法等知识,确实对自己的生活是有用的,那么就产生了学习的意愿。

2. 激发竞争心理

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心理转型期,他们心理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是特别急于“表现”,也就是竞争和展示心理非常强。利用这个心理特征,也可以很好地为学生构建学习驱动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