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运用与研究

作者: 许春惠

摘 要:由于自身年龄因素等的限制,小学生无法从抽象层面对小学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学习难度较大,再加上教师很难利用相关的故事情节将数学知识展现在学生眼前,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受到明显的影响。教师利用生活化情境,则能够基于各种生活元素,帮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基于此,文章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情境;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51-0051-06

小学生年龄较小,形象思维在思维体系中的占比较大,但数学知识带有明显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特点,这也是影响学生知识学习和应用的重要原因,要求教师以直观的方法展示教材中的数学基础概念以及公式、定理,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同时,形成相应的教学规划。在这种要求下,教师必须设立相应的教学情境,确保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能够达成既定的目标,教师完全可以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元素,结合教材内容设置相应的生活化教学案例,利用实际演练的方法拉近学生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确保学生能够逐渐降低对数学知识的排斥心理,在教师的指引下深入进行学习和思考,逐渐理解教材中的基础概念、公式和定理,学会利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文章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实际应用进行研究,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改革和调整提供参考。

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情境应用价值

(一)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通常都是以概念和公式、定理展示,因为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形象思维的占比较大,知识学习难度有所提高,在长期无法感受到数学学习成就感和良好体验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产生对知识学习的抵触心理。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通常都会选择灌输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学习知识的状态,对学生自主学习思维以及能力的发展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无法达成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实际目标。教师将生活化情境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同时能够满足素质教育工作对小学数学提出的教学需求,进一步丰富数学教学的内涵和趣味性。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生活化情境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以及意义,在营造良好课堂学习氛围的基础上,激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拉近学生和数学间的距离

生活情境最为典型的特征便是形象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以及学生的真实状况设置相应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拉近学生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因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理解能力有所不足,与语文、英语这类学科相比,数学知识带有明显的逻辑性和思维性特征,在部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感觉无从下手。教师完全可以将生活化教学情境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方法,帮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与真实生活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以此提高数学知识的形象化和生活化水平。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指引,在生活情境中逐渐探索数学知识,从某种程度上看,生活情境实际上是学生和教材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能够明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强化教学的直观性

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数学学科相关知识都是以公式和概念呈现,抽象性较为明显,而生活化情境则可以利用直观的方法展示这些知识,使得教学直观性明显提高。教师可以基于教学内容列举各种生活化案例,帮助学生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看来,因为学生整体年龄较小,尚未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和家长将会对学生在事物上的看法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视角,讲解相应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基础知识框架,促进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生活化情境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基于日常生活的角度引领学生分析和探索相应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感受到基础知识的应用价值,在提高数学内容多样性的同时,促进教学内容的直观化、形象化发展,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以及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缓解学生课堂学习压力的同时,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四)强化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诸多行业对人才的创新以及知识应用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此,小学数学教学工作需要关注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生活情境的应用意味着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强化其迁移应用能力。生活情境教学法能够基于学生最为常见的衣食住行、玩耍等元素,帮助学生了解相应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关时间安排方面的问题十分典型,也就是最为常见的在相同时间内开展不同活动,包括晨起之后的刷牙、洗脸、烧开水、煮鸡蛋、吃早饭这类活动,因为学生的日常生活与题目内容较为接近,教师可以基于这些场景营造相应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在形成良好时间观念的基础上,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一)学生的知识学习缺乏教师有效指引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知识学习结果的关注度较高,这也就是学生在日常测试和期中、期末测试获得的考试分数,并且教师可以基于考试结果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提供相应的指导。但总体看来,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指导主要会在学生考试中体现,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了解程度不足,导致课堂学习指导工作未能达成既定的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完成理论知识讲解之后,让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些知识,但对知识的运用和掌握却并未提供明确的指导,使得学生在长时间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并未形成正确的方法,学习效率以及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都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二)尚未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应用

小学阶段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内容本就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数学课程知识的生活性特征关注有所不足,并未形成基础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的意识,尚未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用于实际生活。在传统教学思维以及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并未真正了解基础生活和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甚至于单纯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试卷解答,尚未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场景中,意味着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也会受到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并未综合考虑学生的真实状况,调整教学内容以及方式,导致学生对数学理论、符号、公式等方面的内容了解不够深刻,学习的效率和自信心都会受到影响。

(三)教学形式较为陈旧

因为学生的成长发展环境存在明显的不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预期也会存在明显的差异。现如今,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显著差异,也是教师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并积极督促学困生的转化。但实际上,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尚未深入分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未得到深刻分析和探讨,使得教师提供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影响到学习效果,教学活动必然不会具备针对性,无法为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应用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干预。

(四)尚未全面满足学生的学习个性化需求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所用的方法也要跟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但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思想和行为方面始终存在一定的惰性,更加倾向于使用传统的理论知识灌输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同时,在长期教学经验的影响下,教师已经形成了带有明显个性化特征的教学模式,无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动进行改变,使得整体的教学形式缺乏创新性,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有限,对数学的学习质量必然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三、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情境应用原则

(一)合理性

一般而言,生活情境中融入的数学元素需要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而且生活情境中分布的各项生活元素、生活知识以及概念,同样需要为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探索提供相应的服务。教师不能够单纯使用生活情境元素,避免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和作业量。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通常会被其中的各种新鲜事物吸引注意力,反而忽视了利用情境学习和探索知识。为此,教师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保障生活情境元素的应用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的问题,在合理性原则的指引下,明确生活情境教学主题,合理提取日常生活中包含的各种数学概念,确保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所用的情境空间具备合理性和高效性,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适用性

适用性原则是小学数学教师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数学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教师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思想认知状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建立情境元素以及情境教学空间,避免生活概念以及元素的盲目引入,影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从而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必须以学情评测和学情分析结果作为基础,合理选择生活情境中存在的各种元素。比如,在一、二年级,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为其设置形象直观的生活情境,利用超市情境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对三、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因为其已经形成了初级的数学思维,可以将部分带有逻辑性和思维性的情境元素引入教学工作中,以此促进学生抽象化元素的发展。在五、六年级,教师需要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具备思想含义的元素,引导学生针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数学概念以及规律全方位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到数学基础知识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确保教师选择的生活元素以及相关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知识学习的实际需求。

(三)正向迁移性

教师在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时,不仅需要达成学生理实一体化学习的目标,并且需要保障生活情境的引入能够纠正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观念以及方向,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规范化发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打造教学情境,确定教学主题,确保学生能够主动进行思考以及探索。实际上,部分教师在利用生活情节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时,同样会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因为生活情境中涉及各项知识理论并未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基础知识框架体系,反而使得学生的课堂学习负担进一步加重。同时,教师也将与数学规律和概念相反的生活理论现象融入生活情境中,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了更多的疑惑。故此,教师需要在正向迁移原则下,综合考虑教学内容,确保引入的各项生活情境元素能够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产生正向引导作用,避免出现额外增加学习负担的现象。

(四)启发性

总体来看,教师在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时,不仅需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正向迁移,而且需要在启发性教育原则的影响下,确保教师选择的各项生活元素和概念能够对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情感发展产生推动作用。教师需要选择各种具备启发性的教学手段以及工具,推动学生心智以及思维的发展,确保学生能够在知识的探索式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内涵,避免利用过于直观的生活元素让学生学习。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各种生活案例,为学生展示不同知识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数学规律,避免直接使用各种生活情境告知学生理论知识的含义。

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情境应用策略

(一)利用生活情境开展课前导学

课前导学环节会对学生的知识学习状态以及学习质量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教师在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时,需要将生活情境与导学环节有效融合。教师在导学案的制作环节,可以利用各种丰富的生活元素,引导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和概念形成初步的了解。一般而言,导学活动可以分为课前预习以及课前实践两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情境空间以及情境元素,由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探讨,自然而然引出课堂教学主题。教师在课前导学环节,需要完成生活元素的个性化设计,确保学生能够从生活层面出发完成新知识的预习工作,避免学生在课堂知识学习中增加学习负担。同时,在日常生活场景的影响下,学生也能够产生相应的疑问,主动进行学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