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测试在初中英语复习课中的初探
作者: 李玫颖
摘 要: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进入了2.0时代,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信息化2.0的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在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和外语教学结合已经在教学各个方面发挥作用,人工智能测试为初中英语教学的优化创造了新的契机。
关键词: 人工智能测试;初中英语
中图分类号: G434+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918(2022)04-0096-04
一、 研究背景
本研究以南宁市西乡塘区心圩中学举办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比赛为背景,于2020年10月9日下午在心圩中学196班上的一节公开课,授课时长为40分钟,由李玫颖老师执教。
二、 教学分析
(一)教学指导思想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果服务。”“教师应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信息收集和反馈方式,及时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困难,把握课堂教学目标落实,为下一步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依据。”(教育部,2012)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上册Module 4 Planes, ships and trains Unit 3 Language in use。本模块属于旅游与交通(Travel and transport),为《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24个话题中的其中一个。该模块出现了本学期要学习的重要语法——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本节课为本模块的复习课,也称之为综合运用课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完成“选择最佳旅游方式”的任务为目标,开展听、说、读、写教学活动。通过这一话题的学习,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增强爱国意识。
(三)学生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为心圩中学196班的学生,该班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好。归纳语法知识,然后运用相关语法和话题知识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的困难。但语法部分,全英文课堂教学、互动对学生而言可能比较难。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以及本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语言知识目标
(1)学生能掌握形容词和副词最高级的用法和构成。
(2)学生能听懂、谈论交通方式的分析选择,并完成一篇英语作文。
2. 语言技能目标
学生能通过本节课的听、说、读、写、测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3. 情感态度目标
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动机,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
4. 学习策略目标
(1)学生能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最高级的用法,并通过语法的学习,反过来规范他们的口语、书面表达。
(2)深化听力学习策略:听前预测,听中速记,听后检查。
5. 文化意识目标
学生能通过本课的探讨,增强爱国意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本节课活动的设计遵循学习活动观的三个层次,即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在人工智能平台上开展听、说、读、写、测等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结合平台数据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式,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五)教材内容调整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和活动进行替换。”(教育部,2012)
三、 教学过程
Step 1 Lead-in
教师在人工智能平台设置“中国之最”知识竞赛小游戏,测试学生对祖国河山的常识掌握情况,并让学生在测试中体会最高级的用法。
[设计意图]
游戏形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平台可以自动收集竞赛结果,让教师即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且该游戏中渗透形容词的最高级,可以为接下来的语法总结做铺垫。
Step 2 Grammar(学习理解类活动)
1. 学生连着答案大声朗读游戏中的句子,并根据这些句子归纳最高级的用法。
2. 学生归纳总结形容词或副词最高级的变化规则。
3. 学生朗读形容词或副词最高级的不规则变化。
4. 学生说出PPT上单词的最高级。
[设计意图]
语法环节,学生通过朗读竞赛句子,观察归纳最高级用法、规则构词方法和不规则变化表,再到说出所给单词的最高级,层层递进,为下一个环节运用最高级对比交通方式打下良好的铺垫。
Step 3 Speaking(应用实践类活动)
学生观看祖国七十一周年庆的视频短片,由此引入旅游和交通的话题复习。
1. 学生看视频回答问题。师生对话如下:
T: Which city can you see in this video?
S: Shanghai, Beijing, Guangzhou...
T: If we want to visit these cities, what should we do before travelling?
S: Make a plan./Decide the transport/...
T: Can you name some ways of transport?
B: By train, by car, take the plane...
2. 通过上面的问题,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复习交通方式的表达“by+..., take a/the+...”(教材P31活动4)
3. 学生运用最高级讨论去北京的交通方式,并进行对比。(改编自教材活动2)
师生对话如下:
T: As Beijing is the most popular city for travelling in China, if we want to visit Beijing, how can we get there?
S: We can go there by ./We can take a/the .
T: Which is the fastest /cheapest /the most comfortable way?
S: The way is taking the /(going) by .
4. 学生看学案的中国地图,选择一个最喜欢的城市,跟同伴讨论出行的不同方式,对比之后,确定最佳出行方案。(教材活动5)
A: I want to go to . How can I get there?
B: There are ways: by , by , ...and by .
A: What is the way to get there?
B: The way is taking /(going) by .
A: OK. Id like to go there by , thank you.
[设计意图]
刚刚结束国庆假期,以共和国七十一周年庆视频短片等入旅游和交通的话题,紧扣时事,贴近生活,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交际情境。该步骤与导入部分的知识竞赛有所呼应,对课本的三个活动顺序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各活动环环相扣,使其更体现出难度的阶梯型,符合学习的递进性和逻辑性,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Step 4 Listening(应用实践类活动)(改编自教材活动3)
学生听短文,填信息。
听力技巧:听前预测(词性、形式等),听中速记,听后检查。
[设计意图]
该步骤对教材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把原对话内容融入听力文本,并加入该话题的一些重点句子,再利用口语100平台自制成听力资源。虽然形式与教材呈现的不同,但内容源于教材。此番改编,内容紧扣上一步骤最后一环节。此外,把原教材的对话改为听力,使得该话题复习方式更加多样化,维度更全面。短文的形式也为后面的写作指导做了良好的铺垫。听力题型与中考题型一致,设置成填空题而不是选择题,是因为该题型为学生的易错题,以此训练更具有针对性。
课堂上教师通过截屏提问的方式推送测试任务,学生再拍照上传,系统自动收录。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平板平台直接查看学生的测试情况,包括书写情况,学生之间可相互学习。
Step 5 Reading and writing(迁移创新类活动)
1. 学生读听力文稿,分析该话题的文章写作结构和实用句型。
2. 学生选择一个他们最想去的城市,以“The best way to travel”为题,写一篇80词左右的短文,分析从南宁到该城市的最佳出行方式。
[设计意图]
阅读部分强调训练了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把前面听、说、读输入的内容综合运用起来,通过写的方式输出,学以致用,达到提高综合性运用语言能力的目的。
Step 6 Summary
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
Step 7 Homework
1. 学生完成作文。
2. 完成人工智能Aiclass平台上推送的分层次测试练习A、B。
四、 教学反思
从课堂反馈来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预设的教学目标基本一致。课堂前十分钟,可能学生刚午睡起床,状态不是很好,但慢慢地,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越来越积极。
课后,授课教师结合实际授课情况和听课教师的点评,进行了认真反思,认为本节课有如下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