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用吟诵引导学生深悟诗味的策略研究
作者: 张玉玺摘 要: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清楚地知道高中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古诗词教学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之后,古诗词的地位直线上升,不仅篇幅上大量提升,而且在难度上也有所加强。即便在以往的课程学习活动中接触过古诗词学习,但是到了高中阶段还是有大量的学生感觉到吃力,身为教师理应为学生披荆斩棘,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实现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吟诵引导虽然是一种较为传统、古老的学习方式,但是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古诗词内容,同时帮助学生体味古诗词的内涵,实现学生整体学习结构上的发展。因此,文章将在立足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用吟诵引导学生深悟诗味展开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高中教育;古诗词教学;吟诵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06-0050-04
吟诵是从先秦时期出现的中国古代诗文最主要的创作方法和唯一的诵读方式,也是最基本的诗文教学方法。为了抢救、传承、推广吟诵,徐健顺等学者文人团结了周有光、霍松林、叶嘉莹等一大批有识之士,在近几年赴全国各地开展了抢救、采录、整理、研究的工作,并在中央精神文明办、国家语委、教育部语用司的领导和支持下,联络海内外的吟诵界人士,筹建学会,开展了传承和宣传的工作。学校作为宣传教育的主阵地自然需要做好古诗词吟诵的工作,并让学生将这种形式发扬光大。古诗词吟诵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就是指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自信,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吟诵”濒临灭绝,教育工作者有责任通过研究把吟诵引入古诗词课堂教学,发挥它固有的教育功能。因此,文章将结合人教版高中教材中的古诗词内容,对如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用吟诵引导学生深悟诗味展开分析和论述。
一、 吟诵引导的定义
吟诵引导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吟唱诵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古诗词内容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古诗词基础。《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释义为“吟咏诵读”。对吟咏孔颖达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性情也。”“动声”是指振动之声,一般指微小的声息。“长言”就是将词句的音节拉长,也就是“咏”。(郑玄注:“长言之,引其声也”)“诵读”的概念,孔颖达《周礼大司乐》疏里的定义“以声节之曰诵”。也就是有节制地念出字和词之间的徐缓节奏以及抑扬顿挫。吟诵是古人写诗的方法,古人这样写,我们也应该遵循写诗规律去读。通过反复吟诵,学生会在平长仄短的抑扬顿挫中自己领悟诗味,而不是靠老师“屠文”式地分析讲解诗味。
二、 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好的一面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工作中,大部分教师还是比较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互动的,甚至有些教师会放比较多的授课时间在古诗词教学方面,希望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除此之外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因为高中学生自己本身的学习自觉性已经形成,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投入古诗词课堂学习中,克服一切情绪积极进行相关学习,同时在课堂上也能够有一定的收获。
(二)不足之处
1. 课堂学习氛围比较沉闷
虽然在目前的高中课堂教学工作中,大部分教师都会重视这一方面的教学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课堂学习氛围比较沉闷便是之一。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形成了学习上的自觉性,有一定的责任感认为自己要好好学习,但是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是其他学习阶段所不能匹及的。因此,在学习压力的影响下,整个课堂的氛围相对来说是比较沉闷。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便是教师教学方式选择还不够到位。有一部分高中教师认为既然学生已经到了高中阶段,有了学习上的自觉性,那么即便是选择直截了当的方式来进行授课,学生也能够掌握好相关的知识。这样一来使课堂氛围整体比较单一,进而影响学生整体学习质量的提升。
2. 学生整体投入性不高
在进行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时候能够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整体投入性其实并不高。之所以会这样,除了学习压力大这个因素之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古诗词与学生距离遥远。古诗词形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尽管学生之前接触过相关联的内容,但是写作对象不同、写作人不同、遣词用句的不同,在情感内涵的表达上自然也各不相同。而古人在情感的表达上与今人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别,所以想要学生通过古人的文字感受其中的情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3. 教师授课创新存在瓶颈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都强调教师要做到教学创新,通过新颖的课堂来引导学生获得更好的知识发展。而对古诗词教学工作来说,教师也尝试过进行创新,可是在创新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上的深入,无法帮助学生获得更上一层楼的发展。因此,教学创新上的瓶颈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三、 影响传统国学文化与课堂融合的因素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想要落实好传统国学文化与语文课堂的融合,就需要找到实际课程教学中影响传统国学文化和课堂融合的因素。因此,在接下来的论述中,笔者将来说说其中影响传统国学文化与课堂融合的因素。
(一)教师的教学方式
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时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对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师来说,其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在高中阶段会面临高考的考验,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授课的时候,往往会采用比较简单直接的授课方式,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并节省整体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反而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精神,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吸收,适得其反。
(二)学生对知识的不理解
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尝试融合国学文化知识,对学生展开课程教学的时候,能够发现学生对国学文化知识中许多内容不甚理解。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效果,是因为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在平时的生活环境中,没有一个很好的环境给学生展示国学文化。而且国学文化本身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其内涵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容易依赖于教师的讲解,无法形成真正的融会贯通,自然也就阻碍了国学文化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融合。因此,教师在落实国学文化与课堂融合过程中,需要格外重视这一问题,从而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
四、 吟诵引导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
(一)利用吟诵引导体味字词意味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工作中,教师通过利用吟诵引导,能够帮助学生体味字词意味。以前的时代中知识并不像现状这么普及,所以古人在遣词造句上都是有一定构思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在以前的环境中能够写出优秀诗歌的人都是有一定知识底蕴的,学生虽然也经受过一定的教育,但是在文学功底上还是不如古人。因此,对古诗词中的字词意蕴总是会存在着疑虑。而通过在课堂上利用吟诵引导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字词选择,从而推动学生感悟字词的意味。简单地说,就是有格律的诗(如绝句和律诗),吟诵的时候入声字要读短,韵字要拖长。二四六位置的字如果是平声(一声和二声)就读得低而长,如果是仄声(三声和四声)就读得高而短。一三五位置的字都要读短;非格律诗(古体诗和乐府诗)只强调入声字的短促和韵的拖长,其他字的高低长短则没有固定的规则。下面将举例教学的两个环节来说说具体的操作方式。
1. 导入环节
在当前的学校课程教学工作中,无论是哪一个课程教学都需要开展课程导入工作。通过课程导入活动能够在极大的程度上,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该课堂教学环节中,并实现学生对课程的思考,从而为后续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那么在课程导入工作中,教师如何将吟诵引导与其结合起来呢?我们可以以《声声慢》教学为例,这一首词是我国南宋有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所写,她写出了自己在“靖康之变”后颠沛流离到了南方,不久丈夫离世后的凄苦生活,那怎样写才能尽可能抒发出自己的悲苦之情呢?作者匠心独用,在韵字上下了苦功夫,全选用了一些入声字。因为在音韵学中,入声是情绪最激烈的声调,其短促感常带来快速决绝之感,这便有了痛苦、哽咽和悲愤之意。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开头几句的入声字连用,吟诵时声音高而短,确实有哽咽顿挫啜泣之感。如果老师用朗诵引导学生是绝对读不出这种凄苦之情的,用吟诵去引导学生会领悟诗情,无须老师披文入情。具体怎么操作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课程导入的时候,给学生放一段徐健顺老师的学生王伊古琴吟诵版《声声慢》,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配上古琴的古诗词吟诵不但非常好听,而且在“平长仄短,平低仄高,依字行腔,依义行调”的吟诵中词人的各种情感表露无遗,无须老师再去“屠文解诗”了。所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吟诵的字词,通过聆听学生就会发现,音韵声调也是有意义和情感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初步让学生感受吟诵的魅力,从而加强学生对古诗词字词意味的体会与认知。
2. 新课授课环节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工作中教师还可以将吟诵引导应用在新课授课环节中,以此来推动学生学习能力上的提升。新课授课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将吟诵引导应用其中,能够帮助学生反复地进行古诗词字词的品读。而在吟诵引导应用过程中,关键就是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展开吟诵工作,这样才能够发挥最大的优势来推动学生学习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一方面的工作来说,我们可以以《归园田居(其一)》教学为例。这篇古诗词并不是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必学内容,但是诗歌中所展示的田园风光,以及诗人自己霁月清风的形象,值得我们花时间进行品读。那么在这一节课程授课活动中,教师在应用吟诵引导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吟诵。所谓的模仿性吟诵实际上就是指让学生通过模仿教师所展示出来的视频,纠正古诗词吟诵过程的发音,从而认知到原来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词在吟诵过程中的音和我们自己平时说话是不同的。这样一来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能够促进学生对古诗词字词的理解与感受,促进学生古诗词韵味能力的提升。
(二)利用吟诵引导感受意境韵味
在古诗词吟诵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任何一篇文章它构词的表达都不是简单的字面上的表达,很多更深层次的内容是需要我们去品读、分析之后才能够感受出来的。尤其是对古诗词来说,这些能够流传千年的古诗词其本身所表达的意境就有一定的价值,否则也不会被人传颂至今。但是对这一方面的工作来说,教师在过程中一定要选择好相对应的策略,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对该内容意境的思考,从而实现学生自我学习思路上的提升。
1. 导入环节
在利用吟诵引导进行诗歌意境体会的时候,教师可以从课程导入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在初步的阅读中形成对古诗词意境的体会。比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别人对这一首歌的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给学生展示出相应的图画,而且这个图画可以以画卷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内容形成初步的掌握。
2. 新课授课环节
针对这一方面的工作来说,我们以《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一首古诗词教学为例。这首古诗词是诗仙李白所作。在这首诗的描写中作者大胆使用了记梦、游仙的方式,运用大量奇特、夸张的手法对梦境中内容进行描写,从而展出了一种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的梦游图。对这一首古诗词来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苦于诗词篇幅较长,而无法系统地掌握其中的意境。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应用吟诵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分段,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地进行吟诵,而且在吟诵的过程中,要呈现层次递进的思想情感,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