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运用策略探究

作者: 陈慧

摘 要:想要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就必须要找到一个很好的诱导方式,或者说让学生自己找到动力。问题式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问题肯定想要知道答案,这是求知欲。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地借用这种欲望来对学生进行驱动的话,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的提升,同时学生还不会产生厌烦等负面情绪。首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兴趣以及学生的求知欲上。其次便是课堂气氛的构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最后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问题驱动教学法;高中化学;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2-0099-04

化学是一门学生从初中才开始接触的课程,但学生在初中学到的化学知识都是基础,对高中化学并没有太多的影响,学得不好可以在高中的时候认真学习来弥补,学习好也只是在学习高中化学的时候能起到一定的促进效果。因此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的时候,初中的基础并不会对学生造成太大的影响。遇到没有自信心的学生时,可以选择问题驱动型教学通过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且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的求知欲也会被彻底激发出来。

一、 提出问题,借疑导入

问题驱动教学法的第一步就是提问题,利用“问题驱动教学法”能够改变教师先入为主的状况,利用问题来调动学生们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让学生们得到充分的思维锻炼,能在思考中取得进步并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高中化学教师在上课之前,不能直白式引入学习内容,而是需要借疑导入。先要将需要教学的内容总体把握好,然后再提出课堂即将要解决的问题,为学生们创设出疑问。如此一来化学课堂学习就变得更加有趣,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化学教师既要体现出教学大纲的内容,又要突出教学的重点,且所创设的问题要现实,不能不符合实际情况,要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符合,并让学生们能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的状态。例如:在《物质的分类》这节课开始之际,化学教师不能机械直白地为学生们创设问题,要通过过渡的方式进行抛砖引玉,像此类话语:“同学们,大家都去过图书馆吧,你们有没有注意过图书都是怎么分类的?为什么要这么分类?那你们知道在化学物质中是怎么分类的吗?为什么要把物质这么分类?”在引出学习内容——物质的分类后,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再次通过问题向学生们展示。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提问:“你们知道分类法的意义和常见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是什么吗?请结合黑板上老师写出来的物质尝试进行分类。”这一环节就是通过引入问题来帮助学生们学习化学,改变原有教师先入为主的教学状态,要求教师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们知道当日所学内容。

二、 基于教材内容,保证提问针对性

教材作为开展教与学的主要知识背景,那么高中化学教师应该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在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原则上,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有效的教学提问,这样具有预设性的提问,将会保证大多数学生的思考方向和思考过程,不会具有严重的偏移性。同时,有效提问不仅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和思维变化的有效通道,也是教师推动学生形成自主、科学、辩证地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例如,在教学关于“二氧化硫漂白作用”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提问:“它能与某些有色物质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该物质容易分解,但是加热后,有色物质会恢复原来的颜色,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进行漂白后仍能恢复原有色泽,它的原理是什么。”这个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并且了解化学的多面性,而这一过程中的学习探究中,无疑提高了学生探究意识,使得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状态,促使学生在自我思考和师生不断互动过程中,不仅容易理解该知识点,也对化学课程知识的概念与性质有了深度认识。

三、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们好强心极强,若始终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只会不断降低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课堂枯燥乏味,师生双方无互动的学习过程是被动的,学生缺失了自主思考与发现问题的过程,只能依赖教师的知识储备,局限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发现并提出问题,借助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尤其可着重在课堂新旧知识衔接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不但可以温习以往的知识点还可以提示同学们共同分析掌握新知识。例如,高中化学教师在教授《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这一节内容时,可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对该节课程有初步的了解,随后提问在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现象与某种化学变化有联系,从而引入课堂,鼓励同学们可查阅相关书籍或者网站进行讨论解决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以教师为主进行课堂授课,使得学生失去了提出问题的能力,然而问题推进式课堂便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所有学生都积极融入学习的氛围中,学生勇于提出质疑,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四、 基于铺垫性问题,奠定学习基础

在问题驱动教学中,铺垫性问题属于其中一个分支,主要是根据即将讲解的新知识,对之前所学的相关的旧知识进行提问,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致,为新知识的教学做好铺垫。再设置铺垫性问题时,教师需要先把握全班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对化学知识的认知能力,再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从而为新知识铺路。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铺垫性问题,带领学生进行化学反应的学习。比如,问题一:回忆初中时期学过的化学反应类型。问题二:大家可以说出哪些反应是放热反应,哪些是吸热反应吗?问题三:大家还能写出放热与吸热反应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吗?通过这些铺垫性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还能为接下来的学习进行铺路,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反应中产生的能量变化,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

五、 强化自主思考能力

问题式教学强调的是“问题”,那么问题的出现自然是需要学生来进行思考,然后顺着学生思考的思路来找到解决方案的。在教师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案时,正是因为很好地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故而能够在实施过程中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这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在教授学生学习“物质结构”这一章节内容时,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非常考验学生的细心程度。细心的学生能够发现每一个需要注意的细节,而粗心大意的学生则可能得出不严谨的结论,进而影响自己的学习效果。物质结构包含像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的学习对学生理解化学知识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而学生需要先从基础内容进行掌握,先将元素周期表中比较重要的几部分元素内容进行掌握。在这期间,教师可以为学生预设几组典型的化学问题,比方说哪个元素在成为离子的时候自身的化合价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等。当学生完成了自己的上一个学习任务后,便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有效的思考。教师经过认真的思考,不难发现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就是在有效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物质结构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内容,元素的学习让学生可以在写化学方程式的时候更加明确化学价。当然物质结构的学习也让学生知道元素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教师所采用的问题式教学,能够让学生不断地进行思考,这可以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加强自身对知识的理解。

六、 立足生活层次,增强学习积极性

很多学生不喜欢化学,无法真正走进化学的学习大门,大多数学生看待化学知识是静态的、抽象的,所以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立足生活层次开展化学教学,这样不仅将化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直观,也能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促使学生从不同面认识化学的作用及概念。例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已知生活经验,设计一系列的生活化化学问题,促使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视角中揭开化学的神秘面纱。

例如针对“二氧化碳作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生活化问题,为什么二氧化碳可以灭火从而帮助人类加强了安全措施。如果家庭做饭过程中突然油锅着火了,是否可以使用二氧化碳来灭火?大家是否还能说一说哪些物质可以代替二氧化碳来帮助人类灭火?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并且可以通过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二氧化碳的实际应用情境,增强教学问题的表现力,这样学生在探索和思考过程中,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能够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化学知识,保证学生课堂学习成效。再例如,在讲授氯气相关化学性质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实例,分享自身或学生鱼缸养鱼的相关生活经历,从而分析出养鱼时需将自来水暴晒使氯气挥发才可养殖鱼类的生活常识,同时引入氯气强氧化性这一特性,使学生通过观察相应实验现象得到结论,含氯气的自来水是不能使鱼类存活的。适当的生活情境引入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不会将目光局限在书本上,且从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掌握新的知识,跳出以往的思维定式,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七、 加深知识印象理解

在高中阶段学生重点需要提高的是成绩,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着重关注自身的学习成绩。那么想要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自然是需要记忆好本学科的知识内容。化学学习中知识点比较难记,其中很多的化学方程式需要学生记忆。那么教师所采用的问题式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并且能够加深知识理解。

例如,在教授学生学习“有机化合物”这一章节内容时,像有机物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考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学习能力出色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掌握本节课内容的所有知识点,而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则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通过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来持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众所周知,有机物的相关学习内容十分丰富,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合物这部分知识点时,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这样才可以保证自己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能够随时想象这其中一些结构的模型,在计算的时候也能够比较轻松。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为了保证学生可以熟练掌握这其中的内容,因此会在教学的时候采用问题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印象,学生脑海中对本部分知识点的印象深了,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自主解决很多基础性的问题,这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询问学生相关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或者是有机化合物与一些物质反应时会出现的现象,学生思考的时候就会结合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点,加深自己的知识记忆,更快地提升自身的学习成绩。

八、 建立生本定位,加强学习探究性

“一切都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这是当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一切应当围绕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这样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在高中化学课程问题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服务教学目标的达成,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知识获得和能力成长,所以教师可以将问题转为任务,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以此发展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例如,在教学“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知识内容上,提出一个探究性学习任务:实际生活中,大家都遇到过一些电池放置一段时间,就会变得锈迹斑斑,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什么是金属腐蚀?金属腐蚀可分为几种?各是什么?教师应该为学生建立一个任务主干,并且分成不同枝干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学习机制,开展信息收集、处理、思考、讨论、验证的过程,进而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同时,教师在其中扮演课堂秩序组织者和点拨教育的指导者,为学生留足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与机会,促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加入讨论思考的过程中,将相关知识真正纳入自己的思维体系中,这样不仅可以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对学生学习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抽象性有着关键性推动作用。

九、 设置实验环节,让学生直观地知晓问题的答案

对理科学科来说,有时一个简单的实验要比教师枯燥地讲解一个小时的效果还要好,而学生们也会有更加深刻的记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向学生提问一个总结性的问题,例如固体过氧化钠有什么样的性质,让学生查阅书本或是求助于互联网找到问题的答案。但是这样简单的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忘掉这些知识点,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实验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就拿过氧化钠来说,学生在初步了解了过氧化钠性质之后,会知道过氧化钠十分易燃,那么教师就可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学生想办法点燃过氧化钠。教师可以让一名学生做示范,给他一个长吸管,让他把吸管伸到过氧化钠粉末中,这时只要吹一口气,过氧化钠就会被点燃。相信每个学生在见到这一幕后都会被震撼,之后教师趁热打铁,把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教给学生,伴随着过氧化钠被点燃的一幕,这个反应方程式也一起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