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单元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分析
作者: 丁燕丽摘 要:随着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针对教育的改革也逐渐深入,很多教师与家长也改变了思维,不再让孩子死读书,更加注重学生多方面发展。为了提升学生对美术这一课程的兴趣及素养,许多学校逐渐改变教学思维,积极开展单元化教学活动。如今单元化教学已被应用到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文章将具体分析单元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内容如下。
关键词:小学美术单元化;教学设计;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2-0135-04
一、 引言
在小学美术单元化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引导学生发挥出更大的潜能,教师应采用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多方面寻找灵感。教师也要在小学美术单元化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找到其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并制造出新的教学方案,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 小学美术教学的作用价值
(一)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色彩教学占据着很大篇幅,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意识,美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可以通过美术工具,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色彩与了解色彩。例如,通过油画笔、木炭条、水彩笔、调色盘等工具帮助学生认识各种美术工具在绘画中的作用,同时在指导作画过程中,渐渐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意识,从简单的线条作画,到复杂多样的事物形体表达,让小学生体验到不同的色彩能勾勒出漂亮的景观,能绘画出缤纷世界。
(二)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艺术气质
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培养孩子的艺术能力,有的家长还专程给学生报了钢琴班、绘画班、练字班等课程,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孩子兴趣,培养小学生的艺术气质,小学生艺术气质的培养需要学校老师与家长共同投入大量精力,尤其是对美术教师来说,培养小学生的美术艺术气质,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利用不同色彩表述作画特征,进而让学生掌握各种色彩的应用,并懂得运用色彩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想法。
三、 分析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小学美术教学大多只是表面的流程,并没有做到深挖美术教学目的,教师认为美术课就是让学生随意发挥自己的绘画能力,并没有认真地对待美术教学,忽视了小学美术教学的意义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给学生带来视觉和感官上的震撼,导致美术课变得可有可无;学生也认为相较于需要期末考试的科目而言,美术课是用来放松的存在,在课上不需要像其他课一样压力紧绷,即使美术课也设置了考核方式,但也只是形式上的考核,在内容和考核方式上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导致学生当作是学习之余放松的时间,更有甚者,一些主科教师熟悉这样的情况后为提升学生的成绩将美术课占为己有。基于上述的情况,很显然,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目的。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已经开始在小学美术课上实施课堂单元化教学模式,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师生之间并没有意识到单元化教学的实质作用,使其流于形式,反而导致小学美术课堂效率变低。
四、 小学美术单元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一)教师提前备好课
小学美术教师在备好课后,如何来落实,这正是教学切入点的重要问题。怎样才能在每一个艺术课堂中,使学生对有关绘画知识的基础理论与技能技巧等都了解得很好,以达到实现课程目标的目的?每位学生所擅长的艺术表达方法都不相同,所以在美术课堂中,可以允许学生按照自己所喜爱的方法进行美术表达。教师在表现美术教育内容时,可先让学生试着自己画一画,之后由老师再细心地指导学生作品。
例如,在进行《精细的描写》时,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首先提供学生一幅图画,让学生用线条来绘图,并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将图画中的图形刻画得细致一些。接着,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创造出的作品,理解学生对课的掌握程度,而后老师才能在课程中着重解析学生作画时常常出现的问题。然后,可以让学生观看某一艺术作品,运用知识将它与自己的作品加以比较,最后,再作画。如此一来,可以通过先画然后再教、再画,这样将会促使学生们的美术水准有更进一步的提升,同时,还有效地改善了学校课程的质量。这个方式也可以用在手工制作上,先拆后做首先能够使老师更加熟悉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也使学生更加明白自身的缺陷,从而达到心中有数。
(二)微课丰富教学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多是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用单一的方式向学生输出知识点,对重要的课程导入环节通常是一带而过,同时忽略了师生间交流互动的重要性,使得班级学习氛围低沉,无法感受到美术的魅力,久而久之学生极易产生抗拒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导入,用新颖的课件内容吸引大家注意力,以此激发美术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生活日用品的联想》时,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根据生活日用品的不同外形展开联想,初步了解联想的方法,大胆运用绘画的方法进行表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激发其创作热情。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日用品带到课堂中,而后对它们进行分类,以便于课中进一步观察。随后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动画片中的日用品视频,引导学生回答看到了哪些具体物品,将班级划分为若干小组共同针对此问题进行讨论,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后派出一名代表做总结性回答。最后教师再次播放视频带领大家逐个找出片段中出现的物品,对组内的回答进行补充。通过微课导入的方式,不仅可以成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可以在无形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利于美术课程的深入探究。
(三)营造生动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能激发学生美术兴趣的生活环境,不但能引起学生的情绪共鸣,更能使他们更接近于学习,为以后的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材,营造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剪折的鱼》时,通过观察、绘画、思考和行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创造性。但是,因为小学生年纪太小,对鱼类的认识还不够透彻,所以在新的一节课上,笔者向同学们说:“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鱼,你们会用纸剪鱼吗?”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起来。笔者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多种多样的鱼类,还有热带鱼类图片,让学生对它们的形态、图案和颜色有更深的认识。经过笔者的耐心讲解,每个人都有了很高的积极性。通过对鱼类的认识,运用折叠、粘贴等方式来表现,使每个人都有了创造力,他们的作品都是有个性的。通过创造生动的教学情景,使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单调乏味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四)开展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应该利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美术教师可以赋予教学内容一定的趣味性,由此学生自然会紧紧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领会到学习的乐趣。为了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应该使用多元的单元化教学模式,由丰富的形式调动他们的感官,继而让他们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中。
例如,在进行《四季的色彩》时,小学美术教师在导入环节,首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将关于大自然的四季风景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美轮美奂的图片欣赏中,产生跟随教师的意向。其后,美术教师推进教学进度,带领学生进入课中学习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谈谈他们对四季的看法。当他们能够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发言时,他们的思路也就被充分地带动了。因此,教师就可以利用言语引导,将他们的思绪转移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上。在此环节中,可以看到美术教师不仅使用了图片的形式创建情境,而且还使用了问题的方式创建情境。而学生则在具体情境中,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兴趣,由此美术教师构建高效课堂,便在初始阶段取得了成功。
(五)构建生活情境教学
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单元化教学的过程中,把生活带入课堂学习当中,构建生活的情境,学生能够更加沉浸在课堂的学习当中,并且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在生活中。学生的生活当中有很多的美术因素,带领学生学习能够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观看一些不同的美术设计,让学生发现美术的不同点。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从多个方面来观察生活当中的美,可以让学生观看校园的一角,发现校园的美。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绘画的形式来记录生活当中的事物,更好地发现和体验生活中不同的美。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构建一些美术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美术。通过活动把美术和学生的生活链接起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美术知识。小学生的年纪都比较小,所以通过活动的形式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来构建高效的课堂。通过活动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美术,每个学生对美术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活动当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想法。把生活化教学渗透到活动当中,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进行《我们班级的标志》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一些瓶盖或者纸张以及彩泥等,通过不同的方法设计出各种带有班级象征意义的标志。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材料,更好地体验设计标志的美感。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制作的美术作品展示在班级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荣誉感。
(六)借助动手实践
对小学美术学科而言,美术学科需要借助实践活动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美术基本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果缺乏美术实践活动,相信小学生很难依靠自己的形象思维达到理解的基本目标,无疑增加了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难度。因此,小学美术教师便可以借助动手实践活动的开展,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这样学生能够在感知美术、探索美术中,提升自身动手实践能力。美术教师在教学之中开展动手实践活动,能够给予学生一个全面参与学习的基本机会,使得学生感受到美术知识所包含的趣味性,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提升学习水平和质量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魔幻的颜色》时,围绕多样的颜色展开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颜色,让学生明白红、黄、蓝是颜色中的三原色,可以通过不同的结合产生出不同的颜色。知识的教学虽然能够让学生明白一些美术思想,但是却不能加强学生的记忆,为此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颜料让学生自己尝试,根据三种基础色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有趣的现象。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探索,发现红色和黄色在一起会变成橙色,蓝色和黄色在一起会变成绿色,红色和蓝色在一起会变成紫色。这样的实践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颜色的神奇,加强颜色配置的记忆,又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美术的学习之中,感受美术知识的魅力,达到探索教学的目的。
(七)让学生懂得欣赏美
小学美术课程开展与实施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对美的基本认知和理解,从而学会如何欣赏美与感知美。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美术美的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这便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多设计一些具有欣赏性与观赏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之中进行观察与探究,让学生主动欣赏一些生活中的美,并学会如何分享,获得新的学习体会。例如,在教学《美丽的昆虫》时,小学美术教师课前在网上进行资料的搜集,找到一些关于昆虫的视频和不同昆虫生活习惯的资料,在上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放映,先让学生看看大自然各种不同的昆虫,观察他们的身体结构,颜色和形态,在其中找出昆虫的共同特征,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昆虫。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下这些昆虫的生活习性,让学生对昆虫有更深一步的认识,有的昆虫虽然看着好看但是需要残害同类获得生存,有的昆虫看着丑陋,但是却能帮助农民伯伯松土壤,这个时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告诉孩子,欣赏美不仅是表面肤浅的样貌,还要注重内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