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方法的应用策略分析

作者: 胡立萍

作者简介:胡立萍(1980~),女,汉族,江苏南京人,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摘 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倡导围绕着阅读目标,可以实现阅读行为的优化,鼓励学生在不同文章中进行对比分析,增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拓宽阅读视野,确保阅读交互达到更加理想的状态,由此实现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正确掌握比较阅读教学法的使用技巧,继而确保阅读教育教学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不容忽视的是,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层面、要求展开阅读,使自己的阅读思维更加灵活,提升阅读素养。有鉴于此,文章主要就高中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方法的应用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高中;阅读教学;比较阅读方法;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8-0022-04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当中,阅读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学生的一大难点,阅读与基础知识的记忆不同,其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很高,如果学生没有丰富的阅读储备和高超的阅读技巧,在进行阅读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对其学习积极性而言是直接的打击。通过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获取横向以及纵向的对比信息,从而更加准确地进行阅读理解。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运用归纳比较法,让学生将作者笔下的角色一一汇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想法,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性学习。

一、从教学难点入手,进行比较阅读

在实施比较阅读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分清主次,让学生根据学习的主要内容,结合教学重点来展开,这样学生的学习才具有针对性,不是漫无目的开展的。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学习自主性,抽象思维发展比较全面,接近成人水平。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句、段的表面,更应该去分析文字背后的意义,特别是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主旨情感。从教学难点入手,提高学生阅读的针对性和效率,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进行阅读。这种习惯可以应用到他们考试的过程当中去,让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因此,教师可以从教学难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例如,在教学苏轼的《江城子》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其与《长亭送别》进行比较,因为二者都是谱写爱情的文章,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这两篇课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掌握一篇文章的主旨要义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同样都是书写爱情的文章,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形成对内容的理解。并且找出两位作者认为爱情是什么样子的,描写爱情的时候所用了哪些意象。这样一来,通过从教学难点入手,能够让学生找准阅读的重点,进行比较阅读之后也能够更效率。

二、融合生活教育理念,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生活与教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获得启发,给学生传递一些比较新颖的学习观念,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收获知识。文学作品大都是作者依据当时的社会背景或者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而创作的,同时也是抒发自身情感的一种方式。语文课程在近几年也经历了许多次的改革,教师与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也大大加强,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受限比较多,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述。因此,教师可以融合生活教育理念,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去理解某一篇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例如,在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前半段内容以后,先猜测故事的结局,最后再揭晓答案,学生一定会对此产生惊讶和好奇,教师就可以趁机向学生介绍。这就是所谓的“欧亨利式结尾”,学生一定会印象深刻,对这位作者充满了兴趣。再结合这篇课文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进行思考,自己有没有遇到过相类似的经历,自己有没有接受过相应的帮助,或者是积极地向别人伸出援手。这样一来,通过融合生活教育理念,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三、通过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在高中时期,学生进行阅读是他们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形式,大都以阅读和写作为主,阅读更是学生进行写作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读的多了,才能够形成自己的想法,并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课内阅读的数量较少,不足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综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不难发现,在高中阶段,学生会读许多课外书,这些课外书能够使学生的精神更加充实,而不会使学生因为整日的学习任务而感到空虚。与此同时,学生还能够从中获得营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给予学生更多提升的机会,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浏览更多的课外知识,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对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晴雯等人物的性格形成初步的认知和了解,并且说出自己最喜欢哪个人物,原因是什么。作者对自己笔下的人物都经过了精心地刻画,使每个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色。相信课内的阅读会让学生对《红楼梦》这部名著提起了兴趣,但是课本的内容终究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去展开阅读。不仅仅要分析作者描写人物的手法,还要体会到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一来,通过课外阅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四、拓展阅读材料,促进深度阅读

当教师在进行某篇课文的讲解时,要对课文的内容及创作背景进行相应的拓展,使学生在了解背景知识的情况下进行深度阅读。比较阅读方法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手法的充分了解。对于高中生来讲,教师需要让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文章的学习重点,并且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做阅读题目的时候可以有参考的内容。学生要能够通过关键字来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当然更要通过主题来进行分析。因此,教师可以拓展阅读材料,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进行深度阅读。

例如,在教学《江南的冬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描述一下自己“眼中的冬景”是什么样子的,了解自己眼中与作者眼中冬景的差距。教师可以收集相关的资料,给学生呈现出一幅作者笔下“江南冬景”的画面。通过画面展示课本上的文字,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学生也更能够理解为何作者对“江南冬景”的情感之深刻。这样一来,通过拓展阅读材料,有利于促进深度阅读,使得比较阅读方法的实施更加真实有效。

五、融入写作主题,激发学生自身的情感

上文中提到,阅读与写作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两项重点内容,但是学生在这两个项目中的发展却有很大差距,而这种差距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在平日里,学生所进行的阅读学习较多,因此他们掌握了很多阅读的技巧和方法。但是受写作教学形式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往往没有一个稳定的时间段去进行写作练习。因此,在实施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写作。因此,教师可以融入写作主题,让学生在进行比较阅读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方面,注意要激发学生自身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故都的秋》去进行比较阅读,找出这两位作者在描写景色时所用的手法,并且注意积累好词好句。这两篇课文,一篇是对夏天的描写,一篇是对秋天的描写。通过作者笔下的景物,读者也能够得知作者的心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主题写作,对某一个季节的景象展开细节描写,并且尝试着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这样一来,通过融入写作主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身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减轻对写作的焦虑。

六、开展展示活动,渗透比较规则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除了向学生传递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在高中时期,学生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长期处在一种高压的状态下,很容易产生迷茫。如果学生整日沉迷于学习,两耳不闻天下事,就很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缺乏学习的活力,思维也不够灵活。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开展的学习活动,增强课堂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可以开展展示活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学校学生的表现能力,渗透比较规则。

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和《长亭送别》这两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相应的影视片段,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表演更有信心。特别是《长亭送别》这部戏曲,学生更是要有非常强的爆发力才能够表达自如。学生自己可以进行提前准备,进行相应的排练,从而确保在正式表演的时候减少出错率。教师可以选出某一个情节让学生进行演绎。在学生进行演出的时候,教师可以为他们配上背景音乐或者是图片,让学生的表演更具感染力。这样一来,通过开展展示活动,学生的课堂活动变得更加丰富了,有利于渗透比较规则。

七、原著与影视作品的比较,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众所周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娱乐形式的多样化,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被拍成了影视作品,同样可以向人们传达作品的中心思想。并且影视作品的渲染力更强,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但是部分影视作品出于种种原因对原著进行了改编,那么原著的思想或多或少地会受到一些影响。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对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进行辩证看待,特别是要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因此,教师可以将原著与影视作品进行比较,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在教学《史记选读》的相关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选出一个比较经典的影视片段让学生进行赏析,并且让学生说一下与自己的想象存在哪些区别。阅读文学作品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让读者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这也是影视作品所无法比拟的。当然影视作品也具有自身的优势,它的受众更广,普及性更高,更符合当前人们的精神娱乐追求。观看影视作品还能够放松学生的身心,让学生减少压力。这样一来,通过原著与影视作品的比较,学生会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并且对某一个片段印象更加深刻。

八、专题探究,深度探究文本

比较阅读方法的使用可以适用于对同一位作者的不同作品学习当中。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学习到同一位作者的多篇作品。比如鲁迅、朱自清、李白、杜甫等。在同一位作者笔下,他们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表达的情感是否会存在差别呢?这便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值得探索的问题。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考查时,学生也可以按照自己对作者的理解去进行分析,因为以为作者的写作风格往往是比较稳定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组织专题探究,使学生能够掌握某一位作家的写作特色风格,深度探究文本。

例如,在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会将《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学生会发现第一篇作品的写作风格轻松、明快,透露出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和喜悦,更凸显出了少女的情怀。而第二篇作品整体的格调比较悲伤,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一种消沉,使人阅读之后也难免感到悲伤。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两篇作品分别处于作者经历的不同阶段。在李清照的生活前期,她是非常幸福的,与丈夫过着举案齐眉、伉俪情深的生活。在她的生活后期,面临着丈夫离世、生活不顺等诸多的挫折。由此可以得出,作者的写作风格深受其所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影响。这样一来,通过专题探究,能够促进学生深度探究文本。

九、运用归纳比较法,进行系统性学习

归纳比较法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总结方法。能够让学生更系统地梳理自己所学的知识,所阅读的内容。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这种方法应用也越来越多。比较阅读方法的前期是发现特殊,后期是总结一般。学生需要通过这种方法来归纳自己的阅读成果。在同一位作者的笔下,以鲁迅为例,他塑造出来的人物虽然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其实每一个人物都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可能是基于现实中多个人物的特点,凝结成了一位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归纳比较法,让学生进行总结分析,进行系统性学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