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深度

作者: 江梅娇

作者简介:江梅娇(1973~),女,汉族,福建三明人,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水南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的阅读有一定的深度,不能仅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而应深入到文本的内部,让学生能潜心会文,深度品悟语言文字,感悟语言文字之精妙,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内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深度;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8-0030-04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越来越重要,而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师追求的是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缺乏相应的指导,使得学生的阅读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没有深层次意义上的理解,也就是阅读没有一定的深度。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的阅读有一定的深度,不能仅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而应深入到文本的内部,让学生能潜心会文,深度品悟语言文字,感悟语言文字之精妙,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内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让学生的阅读有深度,就需要教师的深度引导,基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及阅读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对文本语言浅尝辄止,体味不到作者语言的精髓、境界的高远。应该如何引导,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深度?文章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谈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用好教材资源,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紧扣语文要素,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统编教材比原来的人教版的教材教学目标更清晰,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单元语文要素,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紧扣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和课后的练习题来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时,这个语文要素落实在课后习题第二题:“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和第三题:“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为了落实这个语文要素,应该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位在“从字词中,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性”。在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教师可以这样引:这篇课文以用词准确而闻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用“△”标出能表现爬山虎爬的动作的词语。接着,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品词嚼句:请同学们抓住这些爬的动词。学生表演完以后,可以让一位学生到黑板前借助教师的简笔画来演示,这样学生就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是怎样变化的:先是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变弯了,由“直”到“弯”,这样缩短了距离,就产生了拉力,也就把爬山虎的嫩茎往上拉一把,它就紧紧地贴在墙上了。“触”“变”“巴”“拉”“紧贴”,这几个动词把爬山虎向上爬的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观察的细致。最后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哪些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课后把它抄下来。

如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通过点面结合来写场面的。这个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既有对五位壮士的整体形象进行描写,写出他们怎样痛击敌人的场面,又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具体写了每一位壮士英勇杀敌的情景。作者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让大家感受到五位壮士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教学时重难点应落在让学生找出课文对人物群体描写的句子以及对每一位战士具体描写的句子,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指导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要善于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描写场面。

依据语文要素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一目了然。

(二)深度研读文本,精心设计主问题

在有些语文课上,往往看到有的教师设计的问题过多过碎,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但是这频繁又简单的提问占用了学生深度思考的时间,学生被“轮番轰炸”,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思维受到限制,难以发挥思维的自主性,更谈不上深度思考了。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深度,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度研读文本内容、体会编者意图、了解学生情况,精心设计一个主问题,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紧紧抓住这一根主线进行探究,拓展思维,把阅读引向深入。

主问题要有高度的概括性,且能突出课文重点,突破难点,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精髓,设计出精准、精美的主问题。

如《威尼斯的小艇》介绍了水上名城威尼斯独有的标志——小艇,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以后,让学生画出文章的中心句——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接着教师就可设计主问题:为什么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呢?接着让学生品读语言,逐层理解为什么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学生从第二自然段描写小艇外形的特点,作者既用了比喻的手法,又运用一静一动的描写,可以感受到小艇形如新月、动如水蛇的特点,从而充分理解为什么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课文第三自然段,可围绕主问题提出小问题:船夫的驾驶技术与“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品味语言后明白,正因为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船夫每天驾驶小艇,熟能生巧,才练就了高超的驾驶本领。

第五、六自然段,通过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样一静一动,让我们感受到小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说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教师设计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避免了烦琐的提问与分析,一根主线简单明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度。

像这样设计主问题的课例还有很多,如:统编版六年级上册《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塑造了一位党支部书记在灾难面前临危不乱、忠于职守、大公无私的光辉形象。这篇文章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因此,对这篇文章,可以设计一条主线: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围绕这一主线,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7至22自然段,找到了描写老汉的语句,通过思考、交流,丰富了学生的感悟,习得了阅读方法。

(三)想象补白,挖掘文本内涵

语文教材精选了很多课例,这些课例语言精练,我们在教学中要依据教材的例子进行拓展,挖掘文本的内涵,而运用补白的策略就能够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深度。

如《穷人》一课,当渔夫把网拖进屋里,当他说道:“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这时,渔夫和桑娜都沉默了,此时,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课文没有写出来,于是,可以让学生运用刚才学习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运用省略号、问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联系上下文,试着写出当时桑娜的心理活动。

有的学生写道:“这种日子怎么过呀?我要不要告诉他我已经把孩子抱来了?嗯!还是告诉他吧,顶多打我一顿……”还有的学生写道:“这种鬼天气丈夫能活着回来已经是万幸了。我该怎么说啊?说我把邻居家的孩子抱来了?不!他会骂我的……跟他直说吧!他应该不会生气,我知道他是个善良的人!”

学生通过揣摩桑娜的心理,潜心会文,进一步感受桑娜的这种善良的品质,对文本有了更深的体会。

《桥》这篇课文的题目就一个字,非常简短,课文内容学完了,老汉的品质也感悟到了,但是,还要引导学生感悟题目《桥》更深层的含义。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以《桥》作为题目。学生通过深度的思考,理解了文中的题目“桥”不仅仅是村民们通过的这一座窄窄的木桥,更是老汉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村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一座生命桥。理解了课题的深层含义后,学生对老汉的这种舍己为人的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想象补白可以在课前预习的时候让学生查阅资料,补充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空白,也可以在课中抓住关键的字词或标点让学生想象,感悟文章更深层次的内涵,还可以在课后让学生拓展延伸,阅读跟课文相关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使阅读向深度进军。

(四)教给方法,拓展阅读的深度

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册都安排了策略单元的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策略单元的特点,让学生习得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策略是让学生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学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写作方法、联系生活等角度提出问题,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第六单元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让学生学会在有疑问、有体会、有启发的地方以及从作者的写法上作批注。除此之外,还应教给学生作批注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边阅读边作批注的习惯。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阅读策略是让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分别选自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些名著对学生来说,他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教师应该教给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如对难以理解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或用猜测的方法来理解,只要知道大致意思就可以了,不用反复琢磨;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看过的影视作品或借助资料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就可以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其他的书籍当中去,提高阅读的兴趣,逐步拓展阅读的深度。

二、学习语言表达,加强能力训练

统编语文教材选文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这个范例进行高效的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习语言表达,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走月亮》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课文运用了许多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细腻、生动形象。

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学生谈感悟时,有一个学生说这是一个排比句:“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可以趁势让学生说说这个排比句让你感悟到什么?学生纷纷举手,说感悟到月光洒满人间,安静祥和的意境。接着让学生找找课文中还有哪些排比句,学生找出了课文中的另外两个排比句,用课件出示这三个排比句后,引导学生感悟排比句的特点,并尝试运用排比句练习说话:妈妈的爱是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学生既明白了排比句式的特点,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除了课文中的知识与能力训练点外,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安排了“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书写提示”等栏目,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些训练点,把识字写字方法、语法修辞知识、阅读与写作方法等这些“干货”教给学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联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统编语文教材特别注重语文课向课外阅读延伸,向生活延伸,使阅读迈向深度。

如《司马光》是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会讲故事之后,笔者出示了一组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在生活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如玉雕、石雕、木雕、彩绘、邮票等,加深课文与生活的联系,然后让学生拓展阅读文言文《孔融让梨》,让学生用课上习得的方法,自主诵读,了解故事内容。

除了课内阅读拓展,还要向课外延伸,教师在教学时,每一篇课文教完后都可以设计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如温儒敏教授提倡的阅读教学的“1+X”。学生只有广泛阅读,才能提升阅读的深度。

四、深度解读文本,促进阅读发生变化

(一)给足思考时间

在课堂上,有的教师抛出问题后,往往担心预设的内容无法完成,于是没有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匆匆收场。阅读的本质是对语言的理解、分析、感悟,这个过程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没有充足的时间,学生往往仅停留在文章的表面,无法体会作者的语言之精妙,思想之丰富,写作之细致。在阅读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同伴之间互相交流的时间,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交流思考的结果,还要知道学生思考的过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