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度”的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作者: 高碧珍摘 要:在初中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好“三度”原则,即要重视阅读的温度、厚度以及深度。重视阅读的温度就需要引导学生探讨古诗词阅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群文阅读”中体会古诗词中情感的微妙不同;体现阅读的厚度就要求学生在古诗词的“群文阅读”过程中,充分调动感官,感悟不同角度的情感内涵,积累广泛的古诗词题材,将薄薄的古诗词读本读厚;实现阅读的深度也就是要在“群文阅读”过程中深入探讨古诗词读本的文字内涵,从而能够获得在实际生活中深入理解和体会情感主旨的能力,做好温度、厚度、深度“三度”的有机结合,帮助教师和学生实现精准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和学习。“群意识”是“群文阅读”教学的中心思想,是由新课程语文标准下“学习任务群”组织形式衍生而来,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精读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初中古诗词阅读在内容上若能重视把握“三度”原则以实现精准教学,阅读教学的内涵也将得到极大丰富。因此,文章主要围绕“群文阅读”在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体现、“三度”原则在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以及基于“三度”实现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精准教学的措施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三度”原则;精准教学;“群文阅读”;初中阶段;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23-0023-04
“群文阅读”是随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发展诞生的一种阅读教学策略,是教师创造性阅读教学实践的结果,是新课程语文标准下的创新产物。“群文阅读意识”在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是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途径,启发教师思考“群意识”引导下构建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课堂多元化、协作化教学实践措施,打破加工生产线似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通过设定阅读主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多样化的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有效化阅读,重视阅读过程中带给学生的新奇体验和思维碰撞,激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人生发展,并掌握在实践中应用探索经验的终身学习能力。其凝结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初中学生对语言有基本的运用能力。在此基础上,“三度”原则的提出,要求精准定位阅读教学的温度、厚度和深度。要在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古诗词材料,更好地调动课堂良好的氛围;还要重视学生在古诗词阅读学习中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要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上,将古诗词中荡漾的情感、凝聚的精神力量以及情感真实表现体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除此之外,也要激发学生在“群文阅读”中认真思考阅读的意义,感受文字的力量,真正走进课文、走近作者,设身处地,用心体会作者真切的思想情感。
一、 “群文阅读”在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体现
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中越发重视“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应用。它既可以省时省力,改变单一固有的教学模式,又可以借助古诗词“温度”“厚度”和“深度”三大原则,激发学习兴趣,拓宽学生阅读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具备阅读的厚度和思考的深度等能力。在日常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尝试“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以更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初中古诗词的内容。
古诗词阅读教学一直都是初中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如何把握“三度”原则,将“群文阅读”策略与初中古诗词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古诗词教学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价值水平的重要作用是教师需要探索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要加强“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实现其有效地融合发展。
二、 “三度”原则在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依据诗人形象展开“群文阅读”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运用“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可以以诗人形象为主题展开,结合阅读教学的温度、厚度以及深度三大原则,按照诗人的类型或形象进行“群文阅读”。这种依据诗人形象展开的“群文阅读”教学法,能够通过诗人形象以及诗人诗风建立起阅读的意识,引导学生更好地在头脑中塑造诗人的形象以及诗人的作诗风格,初步形成对古诗词的情感的感悟、对古诗词理解的体会,从而在诗人形象为基础的“群文阅读”中,加深对诗人写作风格的深度体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开展古诗词学习。
众所周知,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形式,对古诗词情感、内涵的认识也大有不同。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同,才促使“群文阅读”教学能够更有效地开展。结合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中“三度”原则的要求,教师要选取合适的诗人形象,详细地分析诗人背景,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将诗人不同题材或不同内涵的诗歌系统性地进行学习,从而塑造更鲜活的诗人形象,开展具有深层内涵的古诗词“群文阅读”课堂。例如,杜甫这一诗人形象十分突出,与其他诗人的形象和诗风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是具有特殊性的诗人形象。杜甫在作诗词时,其名篇用到了“望”这个字,比如《春望》和《望岳》。这是两首意境、诗风以及情感都完全不同的古诗。因此,“望”字在其中的体现也是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在《春望》这首古诗中,“望”字包含着诗人眼中所见,国家破败,山河破碎的凄凉景象,诗风沉郁顿挫,所传达的情感是对国家的忧虑的旷世情怀。但是在《望岳》一诗中,这种情感截然不同,更多是体现杜甫眺望泰山,登上泰山俯瞰泰山的积极入世的决心,以及诗人俯视一切的心胸气魄。这种对比阅读更能够丰富诗人的形象和情感。通过这样的“群文阅读”,学生们不仅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触摸到文字的温度,还可以增加对杜甫这位诗人的品格以及唐朝的历史变迁的了解,而且能够深度地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深入体会作者诗歌背后的内涵。
(二)依据诗词意象展开“群文阅读”
依据诗词形象展开“群文阅读”是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另外的阅读教学方法。在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善于从诗词意象入手,将古诗词呈现的诗词意象进行合理的、具体的分类,同时将已经分好类的诗词进行“群文阅读”,这样能够让学生对诗词意象有更清晰的认知,从而将同类诗词中的意象融合起来,以帮助学生构建诗词学习知识体系、掌握方法。让学生将不同的诗词意象放在一起进行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的习惯,在“群文阅读”过程中更好地学习古诗词、读懂古诗词。
在初中古诗词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月亮”是常见的古诗词意象之一。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再到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都包含着丰富的有关“月亮”的诗歌意象。因此,我们在学习月亮的意象时,可以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结合多篇古诗词中有关月亮意象的表达,对“月亮”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因此,在“三度”原则的指引下,要想实现精准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教师就要设计以“月亮”意象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把有关月亮的古诗词挑选出来,引导学生们自主体会不同月亮的意象,感悟诗人在诗词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古诗词中“月亮”的深刻内涵,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温度,从而达到阅读的深度。进而,在学习其他包含月亮意象的古诗词时,也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地解读。
(三)依据诗词材料展开“群文阅读”
在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诗词材料进行诗词学习。古诗词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题材和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古诗词进行分类,指导学生依据不同的角度划分古诗词题材,深入体会古诗词所要表现的情感,如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思乡诗、送别诗、咏怀诗、状物诗等。针对同一类题材的不同表达和情感异同,这对教师教学来讲是不小的挑战,但这种依据诗词材料展开的“群文阅读”能迅速提升学生对古诗词温度、厚度和深度“三度”原则的把握能力。
因此,在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应用上,教师要学会选用诗词材料。在诗词材料的选取上,教师要选择能够进行“群文阅读”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要能够对提升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有一定的把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不同类型的诗词材料拿出来给学生进行专门的训练,逐渐减轻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上的压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深度和厚度。例如,有许多古诗词材料描写的都是塞外战争的题材,那么教师就可以将塞外战争题材的古诗词放在一起,开展该类型的“群文阅读”,比如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军行》以及《使至塞上》这几首边塞题材的古诗词放到一起学习,从而理解塞外战争这类题材的古诗词,对这一类古诗词的思想感情有一个整体把握。
三、 “三度”原则对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创新古诗词阅读教学方式
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有利于创新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方式,为“群文阅读”教学提供更广阔的新思路,从而实现古诗词“三度”中“深度”的原则。当今,古诗词阅读教学大多为单一的篇章阅读,就是简单的对古诗词进行朗读、翻译和分析,局限于这种比较固化的环节。但是“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出现,却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局面,教师有了更多的古诗词教学选择,可以在课堂上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实现“群文阅读”教学的目标。随着“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展开,学生学习和交流中能够得到更多的知识和体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最重要的是,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打破了传统的应试需求,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和分析思想感情,扩展阅读的深度和厚度。因此,“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是体现“三度”原则的有机形式,是当前更加先进的阅读教学模式。
(二)有利于丰富古诗词阅读教学内容
在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进一步深入体会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有利于实现古诗词阅读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依靠“三度”原则,实现“群文阅读”精准教学能够完善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理念。在“三度”原则的指导下,“群文阅读”的意义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古诗词,感受诗人诗词中传递出的思想情感,提升对古诗词理解的深度和思想的厚度。“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诗歌材料,分析诗歌题材,在自我思考过程中构架对古诗词的理解,更好地掌握“群文阅读”教学的真谛。
(三)有利于提高古诗词阅读教学效果
“群文阅读”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效果,通过提升学生阅读的效率,实现更优质的“群文阅读”学习。在初中学生面临巨大的学习和作业压力的环境下,学生很难拿出专门的时间静下心来进行阅读。但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一直都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不能忽视。因此,在“三度”原则的影响下,教师更应该合理地利用阅读课堂时间,选择高质量的古诗词阅读问题展开“群文阅读”教学,给学生提供古诗词阅读学习的新视角。不仅仅是将同一主题“群文阅读”内容掌握,实现阅读数量的积累,达到“厚度”的原则,还应该注重提高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效果,培养阅读能力,提高“群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深度”的飞跃。
四、 基于“三度”实现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精准教学的措施
(一)创设古诗词“群文阅读”情境,做好“群文阅读”教学导入
在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应用“群意识”概念,旨在强调阅读范围的全面性和多元性,以及阅读内容的丰富度,克服“碎片化”阅读的片面化、单一孤立性等弊端,注重充实内容,加深思考,延伸拓展。在这一个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情境,将古诗词的学习放在特定的情境下展开,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做好阅读教学导入环节。例如,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为例,这一课中包含着《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四首古诗词。在学习这四首古诗词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创设“群文阅读”情境的教学策略,做好“群文阅读”教学的引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群文阅读”情境时,要充分利用“三度”原则,首先要从温度出发,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诗歌,在内容上领略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将四首诗描绘的不同场景进行描绘;其次还要引导学生做好厚度和深度的“群文阅读”要求,要能够深刻体会诗歌内部的思想感情,感悟每一首诗歌的主题,从而培养博大的胸怀和情感。因此,要想实现精准教学,就要进一步开展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改善“碎片化”这种非常片面的阅读形式。片面的阅读容易导致学生对阅读内容和教学目标把握不够准确。因此,学生要有“群意识”的概念,重视文章整体结构、内容和意境,着眼于阅读水平的全面提升。在阅读时,也不能因为对单一的片段有一知半解就得意扬扬,要从整体故事背景的碰撞中感悟最真实的古诗词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