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吴炯芳摘 要:小学阶段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教师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最大化保障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自主地进入到学习中。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可以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且指导学生展开针对性的学习,最大化保障学生的综合发展。文章主要讲解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的开展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阶段;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26-0040-04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上,要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这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也是有利的。此外,还可以最大化激发出学生的潜力,促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展开研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等,让学生对语文知识有更好地吸收和掌握,保障课堂质量。
一、 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语文课堂上的优势
(一)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上,核心素养可以最大化丰富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摆正学习态度,并且看到语文学习的意义所在,这对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对文章展开深入的了解,保障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在这一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升学生的自主性,最大化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抒发感情,提高学生的责任心,保障学生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可以展开探索,纠正自身的学习态度。
(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上,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可以更好地展现出学生的个人修养,促使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对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时,学生们对文章阅读之后,可以了解到狼牙山五壮士的品质,这对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 小学语文课堂现状
(一)教学模式落后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一般都是以成绩为参考对学生们展开评价,这样的教学模式对教师以及学生都是非常不利的,时间长了,教师也会忽视学生在实际课堂上的能力表现,并且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们也会滋生出一心追求高分的心态,这就削减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单单从考试成绩对学生展开评价,也会打击学生的自信,这样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阶段的发展。
(二)缺乏创新意识
目前,教育部门已经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但是还有很多学校并不在乎创新意识的增强。教师使用的教学模式是比较死板的,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还会把语文学习变得更加枯燥和无聊,这也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非常不利,并且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很难有所收获,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要重视对教学理念的改变,遵循创新、实用等教学理念,最大化提高语文课堂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的自信。
三、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重视逻辑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理性思维,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建立情境,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进入到学习中,建立相应的情境模式,最大化培养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学习《少年闰土》这一课时,之前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对生字以及生词进行掌握,并且跟上教师的节奏,对这篇文章内容有一个了解。为了提升学生的科学性思维,教师可以把核心素养引进到教学中,先对这篇文章的作者做简单的介绍:鲁迅原名叫周树人,他的著名作品有《朝花夕拾》等,在给学生们介绍完了作者之后,再来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带学生们进入到正式课堂中。教师可以抛出问题,比如在文章中,少年闰土指的是谁?少年以及成年的闰土有什么变化?学生们在问题的驱动下去搜集答案,这样的方式比教师带领学生去吸收知识效果更加理想。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更好地去培养学生的思维。
(二)分层展开训练,加强合作学习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保障学生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吸收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模式来展开学习,在学生们对知识运用、积累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把课堂内容掌握得非常精准,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掌握阅读的本质。比如在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进多媒体教学,进行音频的播放或者是视频播放,让学生对课文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然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阅读,并且对课文做出思考和分析,说出文章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步骤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感知的基础上去思考毛主席要表达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清楚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在小组内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主要内容,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并且加深学生的记忆,逐渐地让学生掌握到知识的核心素养。
(三)生活体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学生对语言知识的使用能力,不仅指的是学生可以使用已学内容来解决书面问题,还要求学生把已学内容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课堂内容和实际生活的关联性,丰富学生的体验感,保障日常生活和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比如在学习《松鼠》这一课时,学生们观察到作者使用的语言非常的丰富,让我们看到了松鼠的可爱和生动,在进入正式课堂之前,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去实地考察,对自己感兴趣的小动物进行深入了解,并且把观察到的情况做一个记录,使用文字语言来抒发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然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写出来的内容和课文进行比较,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更加清楚描写的差异在哪里了。在学习之后,学生们不单从理论上吸收到了知识,还从实际观察中得知了动物的特点所在,这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
(四)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和深度
在论语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其意思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如果只是按要求完成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展开思考,那么在学完之后就会感到迷茫,不知道学了什么内容。所以,思考是学生们在学习中的核心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让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下,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进行思考,最大化拓展学生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课题的讨论,围绕以生为本的理念,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展开发散性思考,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学习《太阳》这一课时,作者立足于太阳的形状、温度等证明了太阳对人的作用,在这篇文章学习完毕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太阳对人类的影响为主题,展开深入的探究,除了对积极因素展开思考之外,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展开换个角度思考,从不好的影响展开思考,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不同角度思考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逆向思维,保障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使用有趣的教学方式,对语言文字特色进行分析
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使用文字的魅力,会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对美文的赏析会变得枯燥、无聊,也增加了学生对赏析文章的排斥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使用带有趣味性的教学模式来鼓励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特色。比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使用对比的教学手段,先展示出一幅画,然后使用不同的文字来对画进行描绘,让学生看到文字使用的差异性,在这一环节,学生们清楚地知道了对语言的结构进行调整,使用更加有层次的词语,就可以更好地表达出图片上的景象。在这样的教学中,可以有效纠正学生在认知上的错误,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使用文字来表达内容,做到了对课堂知识的学以致用。此外,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可以展开团队性的竞技比赛,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设计题目,让学生使用自己想到的语言来进行描述,学生们可以对此进行思考,使用合适的词语来描绘景象,在学生们描绘完毕之后,剩下的学生和教师要对此进行投票,选出使用词语最准确的学生,并且有实质性的奖励,这样在奖励的刺激下,可以让学生对文字的使用更加认真。
(六)可视化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感受到文化精神
在语文课堂上,不单有很多漂亮的句子,在文章中还包含了很多文化精神。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只是从语言的表面上展开分析,要逐渐地去解析作者在文章中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文化精神。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可视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清楚课文中蕴含的文化,并且认可这一文化。比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小英雄雨来身上所包含的文化精神,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们播放相关的影视作品,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雨来在面临危险时,如何机智地对付日本人。在教学中播放影视片段可以更好地感染到学生,学生们被这些画面所吸引,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更加地认真。此外,学生们在观看视频的时候也会产生代入感,这就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雨来身上的品质。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体验,教师可以抛出问题,鼓励学生去搜集资料或者是在书本材料中寻找答案,这也提升了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可。
(七)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词汇的出现形成了语言,变成了人们日常交流的方式。语文是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对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学习了语言知识后,学生才可以更好地进行表述和写作,这也相应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文教学的本质也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最大化提高学生对语言的使用能力,提高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对语言的使用效率,让学生可以更加精准地使用字词,这也相应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完成了课堂学习任务。比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进行造句比赛,让学生在句子结构中进行自由发挥,写出包含有自己情感的小作文,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们的语言使用能力会得到更好的提高,这就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了基础。
(八)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情况下,不单提升了学生的基本素养,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鼓励学生对文本的思维表达方式以及特殊性进行分析,不能只是让学生明白了文字的表面意义,还要让学生清楚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此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的有效结合,因为让学生进入到真实的场景中,才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落花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问题:课文中对花生进行了描写,主要凸显了哪些品质,在你的生命里有这样的人吗?教师的问题让学生展开了思考,保障了阅读文本和实际生活的有效结合,让学生进入到生活中展开学习,对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有效拓展,这就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了基础。
(九)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对整体的教学实践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在这其中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中,文学作品的鉴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并且这一部分也构成了学生个人素养的核心部分。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上,教学内容只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解析,没有看到对作品解析的重要性,这样的情况下是无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这样的教学和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是相违背的,最终的结果也无法令人满意。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保障课堂内容顺应时代的发展,同时也保障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比如在学习《咏柳》这一课时,在文章中主要是描写出了“柳”的特点,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展开对古诗的鉴赏,将文章中使用到的拟人手法添加到写作中,这也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技巧。所以,在对教学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学生们的鉴赏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就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打好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