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低学段识字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林碧玲

摘 要:文章立足低学段“趣味识字”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对现有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建立民主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开展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举措,以期为小学语文低学段“趣味识字”教学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低学段;识字教学;问题成因;可行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26-0036-04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随着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对识字教学也愈发重视。“趣味识字”教学法,它既符合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又能够营造欢愉的课堂氛围,深受众多教师与学生的喜爱。然而,在开展具体的“趣味识字”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却未能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被动学习、静态识字,他们的学习热情难以得到激活,进而造成了识字教学虽有“趣”,却无“味”。学生不仅没能真正地掌握生字,其思维也容易受阻,因此,学生学得虽快,但忘得也快。在识字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唤醒他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真正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就成为众多教师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 生本理念下低学段识字的教学特征

了解教学特征,能够让教师更加清楚生本理念下低学段识字教学的本质,进而掌握其原则规律,总结以往教学的不足问题,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发展。

(一)主体性特征

主体性特征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特征,人的主体发展与提升直接影响社会进步的程度,是极为核心的社会性问题。在教学领域,主体性特征就是指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师教学的引导与帮助下所表现出来的具有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及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换句话说,就是学生在教学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的主体意识,把自己看作教育的对象,进而在学习活动中能够进行自我支配、调节与控制,让自身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由此可见,在主体性特征下的小学低学段识字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以此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唤起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识字的潜能,让学生变成课堂活动的主人。

(二)民主性特征

民主与专制相对,民主也是人类发展所共同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只有真正做到了民主,人们才能实现真正地理解、沟通与交流。那么“民主”在小学语文课堂应具备这样的特征呢?小学语文课堂的民主性特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具备民主教育思想、民主教育精神外,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递包括平等、自由、法制、宽容、义务等一系列的民主精神价值。换言之,民主性特征就是指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民主的,教学课堂氛围是民主的,教学内容也具有民主的属性,这样学生才具有民主的思想意识,体会到民主的精神价值,进而在课堂中积极思考问题、主动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学习。

由此可见,在民主性特征下的小学低学段识字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策略上的民主性,尊重学生质疑权利、鼓励学生主动提问、依靠学生自主探究,以此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自主识字的学习能力。

(三)参与性特征

参与性特征就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且不仅是广度上的全班参与,更是学生对教学内容思考性的深度参与。换言之,就是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时,不只是动作上的外显性行为参与,更是学生动作、思维、情感等全部的投入,如此一来,教师才能够实现“三维”教育目标,而不是单方面的“传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让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到教学课堂的每个环节之中。

由此可见,在参与性特征下的小学低学段识字教学,教师结合学情的了解,以激发兴趣为手段,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情感的体验,为学生提供学识、思想、情感等相互交流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

二、 当前低学段识字教学不足的问题成因

在“生本理念”下,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主体。然而,在当前识字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教师所开展的“趣味识字”教学也只有“趣”,而并无“味”,究其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上: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学习主体,他们学习怎样的识字内容、采用怎样的方式接受、进行怎样的课后巩固等,都是听从教师的安排,自己并无自主选择。这是因为当前教学中,绝大多数小学生认为“言听计从”就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准,因此,他们在识字教学中,往往过于依赖教师,他们的自主探究、参与意识极为薄弱。“教师讲,学生听”似乎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标准,低学段的小学生并不是不具备交流、提问、质疑的能力,而是缺乏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进而在课堂中他们并不想成为“主角”,更愿意成为“听众”。

(二)方式上:学习仍是被动接受

低学段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带有一定的具体性,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地建立,即他们联想事物的思维方式,往往还要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联系。这也造成了当前低学段小学生的记忆方式带有明显的“机械性”,很容易弄混“形近”“音近”“意近”的字词。他们在识字过程中忙于“字”的认识,面对教师的提问,并不愿意主动发表自己的独到看法与质疑观点,可以说,他们对学习需求的“自主性”并不积极,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并不强烈。长此以往,他们也就习惯于机械化、被动式的学习方式。

(三)心理上:学习出现畏难情绪

学习动机对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它可以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两种,而当前的“趣味识字”就是以欢愉的氛围来刺激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虽具有一定的成效,但在这样的刺激下,学生一旦达成目的,其学习动机也会随之下降。汉字不仅有着字形复杂、笔画复杂的特点,也有着大量的同音字、近形字,让学生容易混淆,这也增加了学生识字的难度,若学生达不到理想的预期结果,很容易失去识字的信心,进而产生畏难的学习情绪,逃避识字。较强的内部动机,才会让学生喜欢挑战、满是好奇,具有较强面对挫折的勇气。

三、 唤醒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策略

“趣味识字”教学法纵然符合小学生的发展规律,能够营造欢愉的课堂氛围,但教师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识字课堂不仅有“趣”,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有“味”,能够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建立民主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最为基本的关系,它是以师生之间的情感、行为、思想等为依托而呈现出来的形式。而民主的师生关系则意味着师生之间的对话、互动、交往是相互平等的,表现出来的就是和谐、良性、可持续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在以往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师威”的呈现,认为与学生平等相处并不利于自身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这也就造成了一些教学行为是“让学生学”,学生是被动接受,不得不学,长此以往,学生也就逐渐丧失了自主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因此,良性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必要前提,让学生学习的状态变为“我要学”,这样能够让“趣味识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般从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入手,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去感受教师所给予的尊重,感受师生之间的平等,以此让他们的课堂活动自主参与意识得以唤醒。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尊重与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由此可见,尊重需求是学生自我实现需求的基础,若想实现真正自主投入到识字教学中,教师就要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如,在《升国旗》一课,笔者对“国旗”一词的教学就进行了宽松、愉悦氛围的积极创设,让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讨论“国旗”一词的意义,并结合“形声”造字法,不仅让学生充分理解了“国旗”的抽象意义,也让学生感受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他们对“国旗”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移情于生,从教师与个人的两个情感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他们提出稍高的期望,让学生将教师的赞美、信任、期待等积极向上的能量变成他们学习汉字的内部动机,进而逐渐改变学生在课堂沉默、被动的“听众”行为,唤醒他们的参与意识及参与热情。

(二)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生本理念”下开展的“趣味识字”教学,并不是课堂形式看起来多么有趣味,而是学生打心底认为识字这种行为非常有趣。“趣味识字”教学有趣的不在课堂上的形式,而是真正的教学内容。这样,即使学生在课下,也会愿意识字、乐于识字。

1. 借用文化激发兴趣

汉字作为文明的象征,不仅代表着中华文明的一种语言符号,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符号,其音、形、义的统一,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汉字与造字本意也发生了一些偏离,极具历史性、文化性及趣味性,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趣味识字”教学中的丰富资源。

如,笔者在讲授“法”字时,一位学生结合笔者之前所说“三点水旁的汉字,大多与水相关”的内容,提出“为什么法律的‘法’字是三点水旁呢,它和水有什么关系?”的问题。笔者先赞扬了这位学生的“提问”,然后为学生讲了这个故事:“相传有两个人因为一些琐事打了好多年的官司,齐庄公就叫来了名为獬豸的独角兽来听他们各自辩解,其中一个人在申辩时,獬豸就用角去顶撞了他,于是齐庄公就判了这个人有罪。繁体的法是‘灋’,左边三点是说执法要像湖面的水一样平,右边是‘廌加去’,而‘廌’就是独角兽獬豸的意思,‘去’就表示獬豸去顶撞。在生活中法院门口的石像就是独角兽獬豸的形象。”笔者故事讲完,学生对“法”字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有一段故事可以让教师去讲,这时,教师就需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以汉字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方法为依据,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将学生引入情境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识字教学活动的兴趣。如,“禾”字教学时,笔者将一颗成熟的水稻展示给学生,学生看着垂下来的穗子、中间的叶子、下面的根系,马上就能够清晰、直观了解“禾”字的特点,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汉字,极大地增强了他们识字的信心与兴趣。

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若想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年龄特征,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演示等方式,为学生创设相对应的教学情境,以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心灵上的感知与情感上的共鸣,以此引发学生的想象,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活动中。

一方面,利用语言描述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不难发现,语言是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工具,语言风趣幽默的教师,在教学课堂上更能够博得学生的喜爱,也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低学段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从情入手,运用语言的描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如笔者在教授“禾”字时,为了让学生对“禾”有更深的认识与记忆,笔者借助教具“水稻”,再通过语言的生动描述,把学生带进了农业生活的场景:“我们国家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早的国家,他们抓住了水稻的特点,造出了‘禾’这个字。你们看,这个‘禾’字上面的一撇,像不像成熟得垂下来的稻穗,中间是展又未展的叶子,像不像‘禾’的横、撇、捺,下面是根茎,像不像中间的竖。”这样的语言描述,不仅让学生直观了解到“禾”字的特点,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展示来吸引学生参与识字过程。当下,信息技术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它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特点,能够把枯燥的汉字转变为生动的图画,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让他们在观察、思考、比较与想象之中,插上想象的翅膀,愉悦地识字。如,在《场景歌》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播放相应的动画场景展开教学:“海水拍打着沙滩,海鸥飞翔在蓝天,一艘军舰拉着汽笛缓缓驶过,惊醒了躺在帆船上享受阳光的人。”这样的画面感,既让学生学的兴趣盎然,也会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