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生活情境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作者: 黄铭芬摘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生物学的知识,而在初中生物的课堂里,如果能够将生活的现实案例渗透进教学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把系统严密的理论知识与复杂多变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逐渐提高自身的能力,促进进入生活情景的新型课堂的开发。对学生来说,情境教学是一项针对初中生物学科特征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有效方法,在生物教学的应用中,扩大了可提升的学习空间,这种方法主要是引用一些生活中真实的案例,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他们能够转移到生物的知识学习当中,激发专业生物理论的动力,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有用的生物知识。虽然这种方法经过了许多实践,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有一些并不完善的地方,文章针对这些不足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相关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生活情境;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0-0086-04
一、 引言
生物是一门非常生动有趣的自然学科,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引入生活情境,对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初中生物教师通过在课堂中开展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式教学,改变传统以往枯燥乏味的生物教学,不断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探索生物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除此之外,生物不仅仅指的是一些动植物,还有以及生物周围的生存环境等,这些包罗万象的知识,让生物学科拥有了大量需要学生去背诵的抽象知识点。因此,教师在学生背诵的过程中,要能够具备足够的耐力,运用生活情境,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能够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记忆,在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同时,也能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生物课程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的态度以及探索的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是塑造学生思维的有利途径,想要实现这个教学目标,离不开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将兴趣作为学习的支撑,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生物知识,结合学生当前年龄阶段的特点和心理结构的变化,设计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推动生物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 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的原则
(一)贴近生活原则
学生时代是一个人一生当中相当重要的部分,而初中阶段也正是学生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之后,进行科学理论探索的时期,课程教学就成为学生汲取知识至关重要且无法避免的环节,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程度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方向。而初中生物课程有着生活性强的特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现实中的生活也紧密相连,教师在运用生活情境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生活开展有关生物实验或者是理论知识的情境课堂,在符合学生的发展状态下,抱着一种对生活的向往,去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知识。
(二)强调主体原则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往往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理论的传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并不高,甚至常常忽略,而学生也处在填鸭式的教学当中。因此,教师要着重加强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课堂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让学生之间能够进行相互讨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设置适合生物学科的实践与情境,让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亲自动手制作生物实验,或者认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特点,使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充分反复的锻炼,增强学生思维的活跃度。
(三)趋向成功原则
根据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原理,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关注以及社会的肯定,学生在初中阶段更加渴望能够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这一心理需求,在教学的时候,不断地肯定和夸奖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效能感,从而大大地激发他们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在运用生活情境进行生物实践活动的环节中,能够给学生提供许多较为轻松的实践机会,只要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活动,并享受到他人对学生的赞美,就能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获得满足感和成功的乐趣,从而让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投入更多的专注力。因此,每当学生有了进步,教师要及时地对他们的成果做出表扬,要给学生更多能够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让他们在趋向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生物带来的快乐。
三、 生活情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生活实例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以前传统的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死板的讲解,学生都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之下,坐在教室里规规矩矩地听教师讲课。这样的学习始终笼罩在一种枯燥乏味的氛围中,让学生很容易地失去了学习生物的热情与兴趣,也让整个生物课堂的整体状态变得平淡单调。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生活实例的情境,通过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物作为案例导入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广大学生钻研生物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促进学生课堂的整体参与和探究热情。
例如,教学第4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中第2节《人的生殖》一课时,在整堂课开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引出与他们自身相关的问题:人是怎么来的?然后再播放一些有趣的视频,通过动漫形式的故事,为学生展现人究竟是怎样来的,让学生能够摆脱道听途说的观念,形成系统的认知,人最开始的产生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当受精卵在母亲身体的子宫里不断地吸收养分逐渐成长,经过9个多月的发育成熟,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这样既能直观地让学生看到人类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在了解自己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开始探索其他生物的生殖方式,找出物种之间的共性和个性,更加深入的探索有关于生殖方面的生物奥秘。教师就可以这样贴近学生的生活化的例子,导入整个课堂的环节,吸引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抓住学生的眼球与好奇心,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更加愉快和谐更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实例,发现生物学规律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这句有关艺术哲学方面的名言,也同样适应于生物学科,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生物学知识的影子。因此教师就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让他们能够仔细观察周围生活的现象,努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在局限的课堂中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将生活中的观察发现联系起来,使深奥难懂的知识也能够变成为人们所理解的通俗学问,不断揭开生物学的科学规律。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第4节《鱼》这个知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去养殖类市场观察各种各样的鱼的类型,让他们能够了解生活中鱼这种生物的特点,即观察出鱼所具有的共同特性,又能发现其中的差别。让他们能够清晰地了解鱼的外在的器官:头部有腮盖,其余位置分布着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尾鳍,以及身体上一条较为明显的侧线,让学生对鱼类有着大致的了解。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区分不同的鱼类,比如鲢鱼的身体颜色较淡,一般生活在水域的上层,通常吃一些硅藻和绿藻等浮游植物,而外号叫作胖头鱼的鳙鱼,它的头比较大,背上比较偏向于暗黑色,分布着大小不均的黑色小点,所以也被叫作花鲢,这种鱼通常吃一些水蚤等浮游动物,还有生活中常见的草鱼,它的身体偏为青黄色,栖息在水域的中下层,通常靠岸边的水草为食,除以上几种鱼外,还有各种各样的鱼类,在学生的观察当中,并不能完全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进行系统的归纳,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鱼类的知识。通过这样让学生观察生活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也让学生的思维发生不断地变化,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更加深入地了解更多有关生物方面的知识。
(三)指导学生动手进行生活实例实验,拓展学生知识面
生物这门课程是实践能力非常强的学科,只是仅仅让学生掌握片面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多让学生进行实验,在教学中运用大量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生物知识,不断地研究生物科学,而实验活动也是学生学好生物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因此生物教师在讲解课程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通过生活实例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不断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耐心,让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和兴趣能够得到大大的激发,对学生未涉及的知识也能够及时地得到拓展,让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翁,地位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无壳孵化小鸡的实验,这个实验是记录一个没有蛋壳的鸡蛋在塑料杯里孵化成小鸡的过程,在网络上非常流行,学生也跃跃欲试。于是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这个视频,然后再给学生分发一些孵化器,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这个实验。先指导学生选择一个合适的塑料杯,然后在杯子1/2的位置上打大概一厘米左右的小孔,配制好营养液以及所需要的保鲜膜,给小鸡搬家后,在杯子的周围打上一些小孔,最后盖上盖子,调节鸡蛋孵化所需要的温度,以及在孵化器里设置60%的湿度,然后进行观察。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指导学生按照要求的步骤一一进行,以免出现条件性错误。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每天观察小鸡的变化过程:第1天学生就能够看到小鸡的胚盘,第2天能够感受到小鸡心脏的跳动,第3天就能够看见血管的形成,第4天能够看见小鸡的眼睛,直到第11天小鸡的雏形渐渐形成,往后的几天小鸡开始长出羽毛,长出鸡爪,最后小鸡能够活动,啄破保鲜膜,一只小鸡就真正地诞生了。通过和学生一起制作小鸡孵化的实验,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小鸡内部的结构,通过学生观察小鸡的诞生,能够让学生见证生命的伟大,体验生命最初的美好,让学生对生物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爱上生物这门学科。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进行生物相关的实验操作,巩固学生课堂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理解,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过程中,能够产生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
(四)促进学生展开想象进入情境,加深学生知识的记忆
所有的学科都是源自生活,所以教学也应该回归到生活之中,把书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最终应用到生活的实际里,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让学生能够深入地记忆生物的知识点,从而在遇到生活中实际问题时,能够准确及时地解决。通过促进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展开想象,逐渐让学生进入到情境当中,就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记忆,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课本上比较抽象的概念。
比如,在学习第5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时,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实现情境化的教学。为了能够让学生了解两种不同类型动物的区别,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分别扮演不同的动物,为了能够更具有形象性,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教学所需要的道具,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生活的兴趣。然后在课堂的活动中让学生对不同的动物进行分类,配合教师相应的讲解内容,明确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之间明显的差别:两栖动物的特征是生物体在幼年的时候生活在水里,只能靠鳃进行呼吸,长大之后生活在陆地上,能够用肺呼吸,他们的皮肤甚至能够辅助生物体进行气体的交换,而爬行动物的特征是身上覆盖着甲或鳞片,只能用肺进行呼吸,并在陆地上产卵,软的表面也有着坚韧的卵壳,从而保护生物体的发育。在开展活动的时候,每名同学都通过自己的行为动作,去代入到学科知识的记忆当中,让抽象的知识能够进行深加工,产生联想与想象,从而大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能够对知识产生深入的记忆,对所学的知识也能够牢固地掌握,并产生较好的吸收效果,从而提高了生物教学的效率。
四、 生活情境运用在生物教学的作用
(一)增添了生物课堂的形象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生物科学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生物学科方面的创新。生活情境在教学中的运用,给生物课堂增添了富有趣味的形象性,再加上信息技术中多媒体设备的帮助,给学生的学习营造了更加真实的生活情境,带来了许多视觉上和听觉上的感官刺激。生活情景对初中生物的教学,给学生展现了原生态的生物景象,能够让教师的教学更加的生动,也更能具有说服力,从而达到了生物课堂丰富逼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