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创新性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蓝泽桂摘要:随着教育法的改革,教育部将培养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应熟悉课程标准,充分了解教材内容并挖掘其深层内涵,善于收集、发现、积累,甚至创造各类适用于教学的情境素材,以丰富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与主动学习的学习策略相配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习生物学,将生物学的概念、原理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现象、经验联系在一起,在关注、思考和决策的过程中巩固和应用知识、促进科学的思维习惯形成、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以便帮助学生吸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高中生物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科,为此,教师应紧跟时代潮流,增强自身素养,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和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追求,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具有高阶思维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关键词:核心素养背景;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0-0090-04
一、 引言
高中是人生的转折点,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格外注重该阶段学生的发展,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自主学习意识,以便提高综合能力。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具有“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协作性思维”,能“认清事实、理解观念、专家一样思考和行动”时代负责任的创造者;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培养科学思维,增强生命观念意识,养成科学探究,树立和践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习成绩,完成授课目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 整合教材内容,增强生命观念意识,创新单元教学有新视角
高中生思维健全,具有一定的认知力,个别学生不愿听从教师指导,甚至出现忤逆教师的现象,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成长,阻碍了教学的进程。因此,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便于了解高中生学习、家庭以及交友情况,有助于明白其想法以及心理状况,有助于创新授课方案,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
(一)在开展教学前,教师应先整合本单元教材内容,并运用知识框架的方式将教材的重点难点整理出来,以便进行分析与总结,为二次分析做准备,这样能够挖掘教材中的深度内涵,能够让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来了解教材内容,促使其对生物产生兴趣,有助于积累知识,增加知识见解,从而提高课堂质量。生物是一门基础课程,能够让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白生命的重要性,有助于增加生活经验,便于培养生命观念意识。以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二小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为例,在课前,教师应先对教材进行单元整合,以便学生了解本节内容的重要概念、次位概念,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准备。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大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大概念下有三个重要概念:①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②细胞各部分结构既分工又合作,共同执行细胞的功能;③各种细胞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但形态与功能有所差异。同时,应准备高倍镜以及不同种类的细胞或者细胞标本,将其作为授课工具。
(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先讲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概念,并介绍两者之间联系以及区分的标准,这样能够让高中生对教材产生新的认知。学会高倍镜的运用方法同时要求学生通过高倍镜来观察细胞或者细胞标本,让其在观察的过程中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有助于了解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热情,激发对生物的兴趣,促使其明白生命的起源,了解生命的进程,有助于增强生命观念意识。以必修二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为例,按科学史顺序,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认为是蛋白质,而艾弗里、格里菲斯等人通过确凿的证据提出挑战,最终通过实验尤其是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教师通过让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模型构建,理解DNA是遗传物质,是生命延续的基础,理解生命的本质,培养生命观念。总之,单元教学融入生命观念,融入未来教育观有了新视野。
三、 创新授课方式,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思维有新思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授课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生物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应紧跟时代潮流,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便于创新新型的授课方式,便于吸引学生注意,促使其自主参与生物课堂,有助于增加课堂参与度,有助于提高课堂质量。在授课时,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开展生物课堂,以便提高课堂效率,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一)情境法
因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严重,在授课时,教师不应强制要求学生学习,而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完成授课目标。在上课前,教师应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以便了解其需求,有助于创设出符合学生的授课方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情境法来开展教学,这样能够将高中生引入到情境中,让其在情境中学习知识,提高见解能力,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促使其自主投入到学习中,便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服感,有助于听从其指导,以便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恶劣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疏远教师,即使在遇到困难时,学生也不会寻求教师的帮助,增加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会影响学生的心情,使其不愿意参与学习,甚至会产生扰乱课堂的情况,这种现象不利于提高成绩,阻碍了教学进度。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以必修二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为例,让学生在格里菲斯实验的真实情景中利用学生对DNA热稳定性的断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如教学《被动运输》一节,教师在课前将两条相同的新鲜萝卜条,一条放入清水,一条放入盐水,学生观察萝卜条的形态和硬度等,判断哪杯是清水哪杯是盐水,同时思考为什么盐水中的萝卜条会变形变软呢?
(二)问题法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运用问题教学法来进行授课,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深层含义,有助于增加知识储备量,便于提高文化素养。问题法是最常见的授课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熟悉教材内容,并从中提取问题,为接下来的问答环节做准备。在授课过程中,应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引导高中生,让其对教材产生兴趣,以便活跃起思维,有助于培养思维能力。在开展生物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将班级成员分成小组,并将问题合理分配,要求学生借助教材来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能够帮助其加深对教材的印象。同时,要求其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分析与探讨问题,确保答案的准确性。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其在讨论中挖掘教材深度内涵,有助于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有助于拉近同学之间的距离,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便激发其求知欲以及探索欲,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以必修二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为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①只DNA进入大肠杆菌;②只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③DNA和蛋白质都进入大肠杆菌。如何标记噬菌体并检测放射性?A. 标记噬菌体;B. 通过搅拌、离心使噬菌体与其吸附的大肠杆菌分离;C. 检测放射性分布;D. 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让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排序,设计实验思路,建构模型,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一系列问题下,让学生充分思考、解惑、探索、质疑,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思维权;再让学生表达自我,让课堂焕发生命力,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甚至生师交流——表达权;利用问题启发学生做出信号标记,画模式图,勾画教材中的关键词等——动手权;随后让学生总结、归纳、推理——归纳总结权;利用巧妙设问→激发生成;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发现生成,利用疑点→深化生成。通过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法创新授课方式,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思维有新思路。
(三)信息技术法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技术是互联网的衍生品,能够帮助丰富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加知识积累,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对教材有一定的了解,借助信息技术查询资料,以此来弥补教材中的不足之处,有助于提高授课质量。运用信息技术来查询图片、视频、动画等授课材料,这种方式能够吸引高中生注意,以便跟随教师授课脚步,有助于提高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质量。同时,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线上学习平台,可将教材、课件、视频等课堂资料上传到平台里,这样能够完整保存授课资料,为学习提供途径。对学生而言,可通过平台预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这样能够充分发挥线上学习平台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成绩。教师可不定时在平台中发布学习任务,这样能够随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改善授课方案,有助于针对性授课机制的实施。同时,可设计评价环节,教师应在平台上发布学生成绩,并对其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以及总结,引导高中生了解自身不足之处,能够促使其反思,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为学习提供便利,增加见识,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水平,便于提高思维能力。
由以上信息可知,在生物课堂上,教师通过情境法、问题法以及信息技术的方式开展教学。能够将以生为本落实到课堂上,发挥其主动性,引导其成为课堂的主人,有助于影响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提高综合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 运用实验教学,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深度教学有新内涵
生物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验相融合,这种方式在增强印象的同时,锻炼其动手操作能力,有助于养成探究意识。虽然大部分学校都建立实验室,但由于经费不足,导致实验室仪器不足,阻碍了实验教学的开展。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授课目标以及方案,有助于优化教学进程,便于将实验教学落实到课堂中,有助于培养探究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实验教学。
课内分组实验探讨。因高中生思维方式、认知能力以及想法不同,致使其对生物的看法存在差异性。为此,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加之实验室条件允许,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来开展分组实验教学,促使全体同学共同进步与成长。同时,应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身理解程度以及想法来展开讨论,让其在讨论的过程中了解教材的深层含义。如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被动运输》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教学,让学生根据生活情境分组:萎蔫的菜叶浸泡在清水中变硬挺、将白菜剁碎做馅时可见有水分渗出,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思路、设计探究实验。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活跃其思维,促使其自主投入授课中,能够让其在讨论、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他人优势,发现自身不足之处,有助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便提升自身学习水平,有利于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于激发求知欲与探索欲,便于提升文化素养。
课外小实验。实验教学占据生物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因此,教师应格外重视此环节的开展。实验教学能够帮助高中生加深对生物知识的印象,促使其掌握实验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先讲述教材内容,并示范实验的过程,这种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其紧跟教师授课脚步,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这种方式能够促使其掌握实验的过程,并将实验的目的、意义、进度以及成果制作成表格记录在本子上,以便教师检查,能够让其了解实验的过程,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有助于提出修改意见,以便高中生参考,有助于调整实验进程。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让其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运用理论知识,有助于增加记忆,掌握实验技巧,有利于培养探究能力。
以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六章第二小节《细胞的分化》一课为例,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应准备显微镜、生物细胞,将其作为授课工具。同时,应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传授理论知识,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印象,以便接下来的授课。在授课完毕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示范的过程来进行实验,让其学会显微镜的用法,促使其了解细胞分化的过程,让其将细胞分化的过程记录下来。这种方式能够让高中生以直观的方式来了解生物知识,有助于提高兴趣,便于激发探索能力。
五、 运用真实情境、运用鲜活的生命和生命现象教学,促进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责任有新进展
学生应能够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关注社会议题,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
六、 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生物教学,教师应通过整合教材内容,创新单元教学,通过小组合作与独立学习穿插进行,实现异质合作共同进步。运用问题、情境、实验等方式创新授课方式,增强生命观念,培养科学思维,养成科学探究,树立和践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习成绩,完成授课目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于教师而言:课堂的雕琢、思维的构建、问题的引领、任务的驱动、包容的精神、执着的追求、不凡的气度……便是匠心教师最好的表达;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满足核心素养的需求,有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有助于成为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庆山.高中生物课堂探究教学实施策略研究[A].北京中教智创信息技术研究院.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四卷)暨第十四届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基础教育“十三五”规划课题会议论文编(议题二:课堂创新方式探索)[C].北京中教智创信息技术研究院,2018:12.
[2]王洪强.浅析高中生学习生物创新能力培养[J].才智,2019(36):51.
[3]庞雪盼.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D].开封:河南大学,2020.
[4]曾刚.高中生物教学改革模式及创新策略研究[J].才智,2019(3):137.
[5]吕海霞.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3):66.
作者简介:蓝泽桂(1969~),女,汉族,重庆人,永川中学校,研究方向:高中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