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小学数学阅读的实践策略探究
作者: 林丽花摘 要: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是解读语言的一种有效活动。而数学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用抽象的符号、图像以及公式等表示的语言形式。所以即使对数学学科,阅读也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能力以及对数学问题的解析能力已经成为发展数学技能的关键,数学阅读逐步成为数学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而由于农村地区教学条件的限制,在数学阅读教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教师要立足于农村的特点,挖掘合适的阅读手段,以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文章从数学阅读的概念入手,结合农村数学阅读的现状,分析了相应的数学阅读教学实践,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阅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5-0013-06
一、 引言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不管是语文、英语等语言类学科,还是数学、物理等理论性学科,都离不开阅读。阅读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能够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所以阅读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前提。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阅读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理、把握问题本质的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的重要性已经备受重视,数学阅读也逐步成为数学课堂必须培养的关键能力。教师应当积极地从阅读的核心价值出发,采取有效的手段推动数学阅读的实施,以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二、 数学阅读概述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以及发展思维的一种活动,它注重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吸收、领悟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数学阅读就是基于数学语言的阅读活动,它是学生对数学公式、符号以及概念、图表等内容的解读,是主动获取信息本质的过程。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边阅读、边思考、边梳理,所以数学阅读还尤其注重逻辑性的分析,是理性的阅读方式。
数学阅读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阅读,它具有十分独特的特点:第一,数学阅读具有灵活的抽象性。在学生阅读数学语言的同时,不仅需要从字面去理解数学语言,同时还需要将其转化为抽象的数学符号、语言,又或者将抽象的数学理论、符号转化为具象的容易理解的语言,所以说数学阅读能实现具象与抽象的相互转化。第二,数学阅读具有精准性。语文、英语等语言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不同的人阅读后所理解的内容也可能有很大差异,但数学语言则完全不同,它所映射或表达的概念及符号是精准无误的,只有准确地理解其中的内容才能解决问题,而一旦有所偏差则无法正确理解概念或者问题本质,所以数学阅读又必须是精确的阅读。
三、 小学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小学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最佳阶段,此时的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并未形成定势思维,他们能够及时有效地接受新的阅读方法、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阅读是使学生受益终身的活动,尤其是对数学学科而言,学生如果能拥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将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数学阅读能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数学阅读是学生从数学语言中获取信息的途径,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就能迅速捕捉数学语言中的关键信息,并及时进行思维转化,使其成为直观形象的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帮助他们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
其次,数学阅读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阅读基于灵活的解读过程,是学生对数学知识和问题深入了解的途径,在充分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就能看透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多样的数学方法,久而久之,他们就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进而激发出更浓厚的数学学习热情。
最后,数学阅读能推动学生合理地发展思维能力。阅读是一种思维活动,尤其是数学阅读,它更注重抽象与具象的转化,是数学知识的思维运动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充分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同时也能灵活地运用思维活动,去分析、解决问题,由此就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让他们的思维更灵活、更深刻。
四、 当前农村小学数学阅读的现状
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农村基层小学,由于基础设施、人员条件以及经济状况等环境的制约,数学教学过程较为片面或不完善。由此在教学过程中,数学阅读往往被忽视或有所缺失,这就对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结合实践情况,我们发现,在农村小学数学阅读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严重,数学阅读不受重视。不受重视是农村小学数学阅读难以有效开展的关键点。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自身,都对数学阅读不重视。那是因为农村地区受应试教育影响严重,目前还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思想,所以教师课堂上更加注重数学问题的解答教学,而学生课后也只关注做题,忽视了阅读给解题和知识理解所带来的影响,久而久之,数学阅读能力就保持在低迷的状态。
第二,教师缺乏应有的关注度,缺乏合理阅读方法。教师是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良好的阅读能力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更需要合理的方法来加持。但农村教师往往对数学阅读不关注,或者就算开展阅读教学也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无法从方法和技巧上帮助学生提升。由此,在缺乏合理阅读方法指导的情形下,学生的数学阅读水平就无法有效提升。
第三,课堂阅读丰富度不充足,降低学生阅读效果。农村小学课堂以习题与理论教学为主,即使开展数学阅读活动,也仅局限于教材或书本,这样学生的能力发展就会受到限制,他们所参与的阅读活动不够充足多样,由此就会限制学生的视野,钝化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由此就会降低他们的阅读效果,无法发挥数学阅读的价值。
五、 农村小学数学阅读的实践策略
提升农村小学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关键,农村学生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群体,他们的能力发展直接影响着农村的进步。而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提升能力、开阔视野,所以农村小学教师要积极地开展数学阅读,将数学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合理地发展数学思维与技能。
(一)深挖教材,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开展数学阅读的首要条件,对数学语言有兴趣,才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阅读过程中来。而教材是学生阅读的基础,其中不乏趣味的、生动的阅读内容,在诠释定理、概念等时往往会融入有价值的阅读素材。所以带领学生挖掘教材中的乐趣,引导他们深入体验,就能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动力。
1. 结合数学史料,发展趣味阅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其中的概念和理论等科学思想的发现过程往往极具趣味。这样的趣味故事或过程通常能成为激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元素。所以带领学生阅读数学就要从知识的发源处开始,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样他们就能从根本上理解数学知识,接受数学学习。由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从教材入手,结合相应的数学史料,带领学生通过阅读史料故事等,来发展了解数学、理解数学原理的兴趣,让数学阅读过程更加有趣。
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为例,加法和减法是数学运算的基础方法。通过学习和阅读,学生不难知道加法是用“+”表示,而减法则是用“-”表示,同时也能大致理解其运算过程。但是如果就此引导学生去阅读不同的题目,他们往往只能机械地进行计算,而不能理解数学真正的趣味性。所以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数学史料,带领学生阅读史料故事,以发展阅读的趣味性。比如可以找到阐述“加号的由来”的历史故事,了解我国何时有加减运算,又是用怎样的过程来表示加减。并由此延伸至世界维度,了解加号是怎么来的,加减符号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经过这些史料的阅读和研究,学生就能透彻地理解加减的含义,由此就不会看错或者读错,而是将其内在含义深深印刻在心里,在感受到数学趣味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阅读活动。
2. 运用趣味问题,激活阅读热情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利器,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上,问题同样也能起到推动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如果能利用符合他们认知或者兴趣的问题来引导他们阅读,那么就能有效地点燃学生的数学阅读热情,让他们结合问题更积极、更深入地去研究数学语言。所以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趣味性的问题,在学生阅读时适时地抛出,这样就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去。
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和《表内除法(二)》教学为例,除法对小学阶段学生而言,是较为抽象的算法,与加减法相比,除法需要学生深入去理解才能有效掌握。所以教师可以抓住学生阅读的契机,适时地抛出一些趣味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阅读动力。比如学生在阅读某一除法算式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公平是什么意思吗?”“在除法计算中,我们会学会将东西平均分,那么平均分是什么?是指分得公平吗?”“我有10个苹果,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怎么分才公平呢?”等,借助这些与学生生活相关、且学生较为在意的内容来提出问题,学生就会被问题吸引,从而更加积极地去阅读书本中的“平均分”,并结合算式或者图案来分析平均分的具体含义。这样的方式下学生的阅读热情被点燃,他们很愿意按照问题的指引去尝试阅读和思考,由此就能有效地发展解读信息的能力。
3. 开设情境体验,丰富阅读过程
基于教材或书本的数学语言往往较为抽象,而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如果教师只局限于书本上文字的阅读,而忽视了其他形象手段的应用,将大大降低学生阅读的可接纳性。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灵活的情境,将书本中的数学语言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就能从更加形象和立体的角度去理解数学语言、符号,由此就能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增强阅读效果。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字编码》教学为例,数字编码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工具,利用数字能简化内容,方便记忆,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保密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学生阅读到数字所代表的相应内容时往往不能深入理解,也就无法有效地抓住关键信息。所以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字编码,并探索其编码数字所指代的含义。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不仅要阅读数字编码本身,同时还要去解读编码中每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这个过程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数字的意义,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趣味应用,由此就能丰富学生的阅读过程,让他们更有乐趣地参与到数学符号的阅读和探索活动中。
(二)注重引领,提升阅读方法
数学阅读不同于语文、英语等其他学科的阅读,它注重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加工,是具有抽象性的,如果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抽象的语言进行理解和转化,那么学生的阅读过程就会显得尤其枯燥,久而久之也就丧失了阅读的动力,这不利于学生深入地掌握数学技能。所以教师要从数学知识本身出发,引领学生尝试不同的阅读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解读和理解的能力。
1. 梳理概念定理,建立知识网络
数学概念、定理等是提升数学能力的基础,有效地掌握这些知识,建立完善的知识网络,才能更好地发展数学能力。而这些概念定理较为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不易理解,所以教师就可以利用一定的梳理工具,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重点字词、关键特点的整理,由此就能帮助他们建立知识网络,发展思维线索,促使他们的阅读过程更加有条理、有效果。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搭配(二)》教学为例,搭配问题是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也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搭配,又怎样进行搭配呢?学生如果没有清晰的思路和方法,将无法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所以在阅读搭配问题时,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工具,抓住重点字词,找出核心条件,然后进行思维梳理。比如在“小刚、小红等5个人每2个人通话一次,一共通话多少次?”的问题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到关键点“每2人通话一次”,然后由学生分别选择一个人的名字,再发散式地梳理出他可能通话的对象。在梳理的过程中,学生既理解了搭配的真实含义,又能建立起搭配的思维过程,将之再继续运用到其他知识阅读中就能更好地夯实知识基础,搭建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