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提升劳动素养的实施途径
作者: 吴銮烟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全新的形式和内容进入小学教育体系中,重点以学生亲身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学习能力,焕新学生的学习体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的联系,以此强化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发展。文章以此为探究核心,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价值已经在现代社会中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意义,提出几项有关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策略,旨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以此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素养;提升策略;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7-0009-05
在当今社会,小学生的生活环境较为优越,在劳动方面,学生接触的较少,因此劳动意识有待提升。但是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借助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认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全新的形式和内容进入小学教育体系中,重点以学生亲身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焕新学生的学习体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 阐明课程理念价值,认识劳动素养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在小学教育中掀起一股高涨的实践活动之风,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极高,整个学习氛围非常浓厚,真正实现了教师教有所乐、学生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了课程的育人价值。
在小学教育发展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全新的形式和内容进入小学教育体系中,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会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理念进行活动设计,重点以学生亲身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创造力和学习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以此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和社会的联系,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劳动意识,提高了劳动素养。
劳动素养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训练和制作实践为基本的教学形式,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劳动本身就是实践,这种实践不仅包括体力劳动,还包括社会服务、职业体验、设计制作等多种形式,也是一种综合实践。学生在劳动中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在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学校和家庭需要给学生创造多种适合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机会,以提升他们的劳动素养,从而体现学生的责任担当。
二、 结合生活学习实际,明确提升劳动素养意义
(一)增强学生生活认知
劳动源于生活,同时也创造生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生活认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同时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挖掘生活,以此实现良好的劳动教育效果。
(二)提高学生生活能力
在小学时期,学生的生活能力不仅包括基础的自理能力,同时还包括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与人交际、应对困难、处理问题、合作学习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渗透。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为学生打开成长的大门,同时也引导学生对生活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在传统的小学教育中,常规的课程体系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以及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这些学科的理论性较强,多数情况下都以课堂学习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比较单一。但综合实践课程与此不同,该课程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能够在学生学习其他理论课程的同时了解课堂以外的更多知识,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深入学习,以此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三、 构建多元课程体系,开辟提升劳动素养实施途径
(一)发挥课程内容优势,激活学生劳动意识
在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时候,教师应该主动发挥课程的内容优势,在其中选择科学有效的活动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趣味十足的实践活动,从而激活学生的劳动意识。
1. 创设课程情境,引入选题背景
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在小学教育中,对学生开展的劳动教育课每周不能少于一个课时,而且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做好个人卫生的保护,主动承担家务。这告诉我们,在小学教育中,我们务必加强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而综合实践活动重点强调课程的实践功能,刚好和这一政策要求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为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当我们需要将劳动元素融入其中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课程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实现实践活动的导入,并且在导入环节中,为学生明确课程的主题,从而推进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
例如,在“制作我的健康美食”主题实践活动的时候,笔者以生活中家长做饭的情境引入活动主题,吸引学生参与设计制作活动中。
师:同学们,大家在家里的时候,是谁在做饭呢?
生:爸爸做饭;妈妈做饭;奶奶做饭……
师:那他们做的饭好吃吗?
生:好吃。
师:那么,哪位同学说一下,自己印象中,你吃过的家里人做得最好吃的饭是什么呢?
生:爸爸做的鱼香肉丝;妈妈做的红烧肉;奶奶做的炒米饭……
师:嗯,很不错,我们的长辈为我们做了这么多美食,大家有没有发现,家里做的饭,不仅好吃、健康,而且很有营养。
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制作我的健康美食,让我们一起体验做饭的乐趣,大家说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今天的活动主题就是“我是做饭小能手”,老师要看看哪位同学今天能夺得“做饭小能手”的称号。
通过情境创设,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引入学生的生活中,启发学生对日常饮食的思考,同时也吸引学生对“健康饮食”的关注,从而体会家长做饭的辛苦,并通过学生亲自体验做饭的过程,激活学生的劳动意识,以此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2. 做好学情分析,确定活动目标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中,任何一项活动的组织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我们能看到不同的教育目标,同时这些目标也是整个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能够保证教育活动顺利实施。为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学情分析,并且确立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活动目标,让活动的组织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而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
例如,在“制作我的健康美食”主题活动中,在主题确定后,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列出本次活动的目标。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都比较优越,并且在生活中备受长辈的关怀,很多学生不仅不会做家务,而且不懂得照顾家人,关心家人。但是经过了解,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对做饭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只是在家庭中接触不到做饭的机会,家长也不放心学生做饭。为此,我们在“制作我的健康美食”主题活动中,为学生确立了如下活动目标:
目标一: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生活的饮食习惯,掌握初级的劳动技能。
目标二:在活动中体验家务劳动的快乐和辛苦,鼓励学生热爱劳动,帮助父母分担家务。
目标三:通过合作活动、合作任务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查询、处理、分析以及与人沟通能力和动手能力。
以上目标是通过对学生的考查和分析得出的,贴合学生的实际,同时也为后期的活动开展做好了铺垫。
3. 融合教育理念,规划活动环节
任何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无论大小,都需要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做好活动规划,同时融合教育理念,灵活地选择活动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中,确保每个项目、每个环节都能够真实有效地进行,以此引领学生能力形成,不断成长。为此,我们可以选择教师引导、家庭实践、学生参与等不同的形式,同时,结合学生的表现,设计合理的活动环节,保证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活动热情,丰富学生的收获。当然,教师在安排学生活动的时候,也要做好统筹规划,从活动开始、各个环节以及后期的评价形式等都要做好预备工作,从而保证整个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还是以“制作我的健康美食”主题实践活动为例,在开展活动之前,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了合理的活动方案和具体的活动环节。
第一,教师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从“粥类、面食类、炒菜类、汤类”中选择一个类型的食物,然后通过询问家长以及上网查询等方式获得具体、准确的食物制作过程。
第二,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入综合实践活动室,选择自己用到的工具,进行食物制作。在制作过程中,组内成员应该做好观察和记录。
第三,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食物制作,并且开展美食鉴赏的环节,让学生各自展示自己制作的美食,同时邀请教师作为评价团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
第四,小组合作交流,分享自己在本次实践活动的感受和想法,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和评价。
通过以上活动环节的规划,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活动空间,也让实践活动的开展更加高效。
(二)活用课程活动方式,培养学生劳动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既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学科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活用课程的活动方式,选择适合学生同时具有创新性的互动形式,以此吸引学生加入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为此,教师应该从活动目标出发,结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领域,挖掘课程资源,并在其中逐渐渗透劳动要素,以此激活学生的劳动意识,实现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1. 开展社会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并且在活动环节的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科学的活动内容。因此,教师可以选择综合实践课程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活动主题,围绕主题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活动环节,引导学生体验在社会生活中有哪些劳动岗位,他们分别负责什么工作,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提升学生自身的劳动意识,以此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高。
例如,在“生活垃圾的处理”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带领学生熟悉垃圾处理站的工作环境,通过对垃圾处理站各个岗位以及垃圾处理流程的了解,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情景模拟的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垃圾处理站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辛,以此激发学生的劳动欲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过程,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活动体验,强化学生的内心认同,以此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2. 开展社区活动
在社区活动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参与,通过深度体验的过程,让学生融入一个充满劳动乐趣的氛围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设计垃圾箱”的时候,可以联系社区,举办“垃圾箱设计”大赛,让学生根据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认真构思,设计符合社区需求的垃圾箱。在比赛中,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合作设计,通过前期调研、小组研究、小组制作等环节,绘制垃圾箱的制作草图和形象图。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提交的作品进行展示大赛,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创意和设计思路,并且采用投票、社区评比等方式进行评价,以此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活动体验。另外,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采用优秀的垃圾箱设计作品进行垃圾箱制作,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荣誉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对生活垃圾箱产生深刻的认识,以此丰富学生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