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家校共育建设,提升家长育儿水平
作者: 王倩作者简介:王倩(1982~),女,汉族,甘肃庆阳人,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驿马镇驿马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摘 要:推动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更多学生享受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广大教育者的初心。身为庆阳市从事教育事业的一分子,我们也应当以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了解新兴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式。鉴于笔者所在学校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单靠学校资源难以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因此笔者志在从家校共育的角度努力,提升家长育儿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受益面,为本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向好发展贡献一分力量。而文章将会对抓家校共育建设,提升家长育儿水平进行一番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家校共育;家长;育儿水平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8-0007-05
笔者所在学校学生人数过多,依靠家庭的力量,会更加有助于学校教育的有效开展。实践证明,家校共育建设的进行,有利于促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进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升家长育儿水平,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实施班级管理,实现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育素养的目标,对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也能够带来积极影响,从而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价值。对此,笔者将结合自身从教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经验,思考如何抓家校共育建设,提升家长育儿水平,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抓家校共育的主要意义
(一)打造家庭教育环境
事实证明,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当一个学校里大部分学生都在为了德、智、体、美、劳的发展而努力学习时,几乎没有人会搞破坏氛围的事情;当一个学校里的大部分学生都不为自己的前途着想,沉溺于玩乐,即便有学生想好好学习,受环境的影响也难以投入其中。基于此,父母应有对孩子成长环境作用的认识,创造能够助力学生成长的优质家庭环境,在提升自身育儿水平的基础上,为家校共育做出努力。
当学校与家长共同形成长期沟通意识,共育学生成长的教育观念时,家长和教师应有对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两种表现的综合了解。一般来说,学生在学校规规矩矩,回到家以后就不管不顾,放飞自我。家长对孩子也比较宠溺,使得学生在家庭中恃宠而骄,影响学生步入社会生活中的能力。若实施家校共育,教师会主动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对家长提出教育孩子的建议,家长也会及时向教师询问孩子的成长情况,从而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打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提升家长的育儿水平,最终使得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二)提升教师管理水平
一般来说,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与家长相比更多。如果教师不能够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出良好的管理策略,势必会让家长质疑教师的管理水平,难以促进家校共育建设,提升家长的育儿水平。因此,身为小学教师的一员,应当主动了解新的管理理念,针对学生的成长思考高质量的管理策略,助力家校共育的发展。当教师的管理水平越来越高时,家长也会用行动接纳教师的管理建议,使得家校共育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当抓起家校共育建设后,家长会逐渐认识到提升育儿水平的意义,从而主动配合学校的安排。同时,当家长告知学校学生在家庭的情况后,教师也能够很好地做出教学安排、管理安排,从而提高对学生的管理水平,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打造优秀的班集体,家校合力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得以发展。
二、提升家长育儿水平后的积极影响
(一)助力教师实施教学工作
随着家校共育建设的实施,家长愈发地认识到这种方式对学生成长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而加大对教师管理工作的支持。当家长付诸实际行动支持教师的管理工作时,会大大增强教师对学生进行民主管理的动力,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促进每一名学生的成长。
家庭是学生受教育最早的环境,不过伴随着学生年龄的成长,他们所接触的教育环境变成了学校。但学校的教育者有限,学生的数量庞大,即便是教育管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未必能够管好这么多的学生。因此,家校共育建设的必要性就能充分体现。若家长能够积极与教师合作管理学生,必然会使学生在学校遵守纪律,认真学习,从而助力教师实施教学工作,优化教师的管理能力,助力学校教育水平的提升。
(二)增强学生知行合一能力
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然小学阶段学生年龄不大,但是他们一定初步具备了知行合一的能力,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做到。因此,在家长育儿的过程中,要告诉孩子,想要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那就是要做到,只有做到,才能得到。
事实表明,有不少学生在学校遵守纪律,在家就成了“小皇帝”,当然也有反过来的情况。不过无论正反,这都是教育上的失败行为。若要改变学生的这种表现,需要践行家校共育建设。当家校共育建设开始后,教师与家长都能够对学生的成长引起重视,从而令学生始终处在良好的学校氛围、家庭氛围当中,增强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体现家校共育建设的良好效果。
(三)助力学校获得外界肯定
当家长育儿水平提升后,家长也会肯定学校的育儿方式,从而为学校做宣传,使得外界对本校的肯定度愈来愈高,学校领导者及其教师也会为了学生的成长发展更进一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家校共育建设的努力之下,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必然会愈来愈高,从而为推动全市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助力。与此同时,外界也能够对本校予以肯定,学校教育实践者也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充满工作动力,使得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愈来愈佳,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升家长育儿水平的有效策略
家校共育,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上文中提到,本校学校人数规模较大,不易于管理,若能够通过家校共育建设,必然能够事半功倍。对此,学校教育工作实践者要深知空谈不等于实践,应当在行动上为提升家长育儿水平付诸努力,针对家校共育建设,应先同家长取得联系,帮助家长认识到家校共育建设对学生成才之路的有利影响,从而增强家长的育儿动力,在家校共育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赋予实际意义。如下几点,则是笔者基于自身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经验,对提升家长育儿水平的有效策略提出的具体建议。
(一)在亲子共读中提升家长育儿水平
在小学阶段,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时间是比较多的。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而言,教师能够有更多的了解。但由于学生人数过多,仅靠教师的力量是难以促进整体学生的进步的。考虑到学生与家长共处的时间,教师不妨邀请家长与学生在晚上的时间进行亲子共读,通过阅读的纽带,提升家长的育儿水平。并于阅读一段时间后,教师、家长、学生共同交流阅读体会,在交流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理解力的形成,增强学生从书本中认识世界的能力,使学生更愿意主动阅读,提升道德品质,创造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的条件,以家校共育的初心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如在强调“亲子共读”对学生影响力的活动中,由于学校的规模大,人数多,笔者特地采取的是运用微信线上与家长交流的方式。在活动初始阶段,笔者可对家长介绍什么叫作“亲子共读”,让家长了解“亲子共读”是让学生爱上阅读最好的方式之一,如果家长能够用心和学生共同阅读一本书,并与学生分享读书的心得,则能够给孩子带来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当家长看到“亲子共读”为孩子成长带来的积极影响时,就会更加肯定“亲子共读”的育人价值。基于此,笔者要开始对家长强调“亲子共读”的环境营造、材料选择、时间投入、方法指导,希望家长能够有效进行亲子共读,在亲子共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拓展性思维的发展。在线上交流活动将要结束时,笔者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向家长提供了如《伊索寓言》《西游记》《月亮与六便士》等书籍,希望家长能够发挥自己的教育作用,抓时间和学生进行亲子共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进步。这样,通过以亲子共读的方式和家长探讨教育孩子的问题,能够有效增强家长对教育的重视,也充分推进了家校共育建设,为家长育儿能力的提升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增添了助力。
(二)在户外活动中提升家长育儿水平
家校共育建设不仅仅体现在书本当中,更体现在实际活动当中,特别是亲子活动,不仅能够为良好的班级管理带来有利影响,更有助于增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将德育思想渗透其中。因此,小学教学工作者,要有对教育教学的具体分析,再主动了解家长的时间,合理安排亲子户外活动,从而在实际活动中提升家长的育儿水平,进一步和谐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能力,助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最终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达到家校共育建设,提升家长育儿水平的目的。
如在户外活动中,考虑到学生人数过多的原因,特别选定了“足球”这项户外运动。在活动导入阶段,笔者可先对家长及学生强调户外活动的游戏规则:咱们10个家庭为一组,每个家庭按照大人、小孩的顺序站在标志旁,依次传球,最后一位将球踢进球门,速度快的一对为获胜者。接着,便给予了家庭与家庭之间自主交流游戏玩法的时间。此时,在交流过程中,家长之间往往会谈论自己的育儿方法,同时教育孩子如何传球,并提升传球速度,于是各个家庭都会投入足球活动当中。之后,笔者根据这次户外活动,评价不同家庭的表现,强调足球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一项运动,希望家长能够在学生休息的时间多多与其进行足球运动,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在此次户外活动结束时,笔者对家长强调家校共育建设要从多方面入手,才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希望家长能够勤于思考育儿方式,和学校共同努力,推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样,在户外活动中,组织家庭亲子互动,令家长认识到了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学生成长的帮助,为家长育儿提供了理论方向,切实在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达到了家校共育建设,提升家长育儿水平的目的。
(三)在劳动工作中提升家长育儿水平
劳动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有效途径,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是活动主体,学生应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但考虑到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条件较好,很多学生缺乏劳动意识,所以劳育教育活动的开展十分必要。因此,学校教育实践者可就劳育教育内容与学生家长展开交流,先对家长表明学校会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希望家长能够积极配合,在家庭中为学生创造劳动条件,家校共育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将劳动思想渗透到学生的心中,培养学生在学校、在家庭,甚至在社会生活中的自主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体现家长的育儿水平,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家校共育建设的作用。
如在强调劳动重要性的活动中,首先,笔者将学校环境视频发在家长群里,对家长强调这是师生共同努力的杰作,从而引出了学生在家劳动表现的话题,开始与家长展开交流互动。然后,对部分学生的个人卫生提出表扬,表述该类学生是如何以自己的行动爱护集体卫生的,并希望该类学生的家长在群里踊跃发言,讲述自己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从而让其他家长汲取育儿经验,并根据自身家庭的情况,有机地展开对学生的教育。之后,笔者希望家长能够让学生在家庭当中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从而提升家长的育儿水平,使学生在家庭和学校都能够做到对劳动工作的热爱,做到知行合一。最后,笔者对家长强调了学生养成长期劳动习惯的影响,希望家长能够在家庭为学生做榜样,同时教师也会在学校对学生予以良好示范。这样,通过重视劳动工作的进行,让家长认识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并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应该从多个角度考虑培养学生的方式,从而用行动将这些方式呈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增强学生对劳动的热爱,最终为家校共育建设助力,进而提升家长育儿水平。
(四)在实际生活中提升家长育儿水平
教师、家长、学生都处于真实的生活之中,目前的教育理念也多次强调教育和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当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后,在实际生活中展开教育,更是被广大教育者所认同,并以实际行动落实该教育理念。再加之近些年来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与发展,学科教学和生活之间的融合更是被极力倡导。因此,身为小学教师的一员,当抓住新的教育观念与家长取得联系,就教学内容与家长沟通实际生活中能够对学生展开哪些方面的教育,从而为此付诸努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获得更好的成长,最终达到实现家校共育建设,提升家长育儿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