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百味”项目体验活动的实践与反思
作者: 许贞卿作者简介:许贞卿(1976~),女,汉族,江苏常州人,常州市钟楼区枫逸幼儿园,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摘 要:“探·百味”项目体验活动是指关注幼儿生活中的问题,创设引发幼儿思考的情境。引导幼儿在全经验、全过程、全合作、全评价、全收获的行为探究中走向生活性、走向丰富性、走向对话性、走向创生性,形成实践智慧,让“为生活而思考”真正回归儿童。引导幼儿在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中蕴藏创造生命的真正力量。让项目成为幼儿不断“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心灵不断“丰富和充实”的过程,生命不断“发育和成长”的过程。
关键词:生活赋能;完整教育;深度对话;共享探究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8-0026-04
一、“探·百味”项目体验活动的前瞻理念
“当幼儿在生活中出现学习的契机或当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学习的倾向时,教师该怎么做?”这是当下幼儿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探·百味”项目遵循“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延展,为生活而思考”的理念。体现四大特点:生活赋能、完整教育、深度对话、共享探究。期待为儿童的游戏和学习创造更具生长性的条件。
生活赋能:珍视幼儿生活,给幼儿提供更多的生活空间去转换、探索、实验和协作。赋予幼儿与生活互动的能力。
完整教育:为幼儿提供在家庭、社区和幼儿园中建构彼此相关的和支持性经验的机会。在经验融合、领域联合、资源整合中使幼儿的学习变得更加真实而丰富。
深度对话:以“发现生活——链接生活——对话生活——回归生活”为主线,追随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活动的进展做出呼应性的改变。引导幼儿在获取和整合经验、扩展和提升经验、创造和运用经验的过程中以独特的方式积极地感知、思考和实践,由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
共享探究:更关注幼儿之间的合作性倾向,引导幼儿在自愿沟通、分享经验、共同理解中培养社会交往技能以及形成合作与交流的价值观。
二、“探·百味”项目体验活动的目标定位
(一)总目标
通过项目建设,以“幼儿生活经验”为起点,以“链接”与“活化”为主导思路,赋予幼儿整体生活以意义,帮助幼儿实现自我唤醒、自我生成、自我创造、自我超越。
(二)具体目标
1. 幼儿层面
通过项目建设,引导幼儿去发现、创造和体验生活之美,培养好奇、好玩、好美,拥有一颗丰富而充实心灵的“三好”儿童。
2. 教师层面
通过项目建设,促进教师理解教育之美的真谛,并能发现、链接、活化教育之美。形成一支“爱幼儿、爱读书、爱思考、爱探究”,具备专业素养和文化内涵的“四爱”研究团队。
3. 幼儿园层面
通过项目建设,深化办园理念,打造“求真、向善、爱美、包容、创新”的“五佳”办园文化,真正提升办园品质与内涵。
三、“探·百味”项目体验活动的内涵释义
“探·百味”项目体验活动内容更多链接现实生活,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的游戏环境,依托这些环境设计探究任务,为幼儿创造观察、参与、体验的机会,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中的偶发性探索以及拓展幼儿游戏中的学习契机。
其中“探”的本义是探求、探讨、探索。在这里指要培养好奇、好问、好玩、好思、好创的“五好”儿童。
“百味”体现全人教育的理念(全经验、全过程、全合作、全评价、全收获)。
全经验:一是指新旧经验的全融合(感知体验、联系建构、拓展探究、迁移运用);二是指相关学科的全联合(以项目式学习为方向,打通学科壁垒);三是资源运用的全综合(与现实社会方方面面相综合,围绕幼儿周边生活以及他们所关心、熟悉的事物展开)。
全过程:幼儿的主体性、过程的探究性、结果的开放性。
全合作:选好共享探究题、建好共享探究圈、引好共享探究路、用好共享探究本。
全评价:全场域(幼儿园、家庭、社区)、全阶段(个人发展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全角度(观察、谈话、调查、作品分析)。
全收获:身体、情感、社会、认知、创造。
四、“探·百味”项目体验活动的基本内容
1. 研究形成指向幼儿“生活态度、生活习惯、生活能力、生活品位”的“探问生活”百味主题。
2. 研究形成以“发现生活——链接生活——对话生活——回归生活”为主线的“探问生活”幼儿游戏路径。
3. 研究形成更为开放的、独特的、真实的、友好的“探问生活”体验环境。
4. 研究形成支持幼儿“走向合作的深度学习”的“探问生活”教师指导能力提升策略。
五、“探·百味”项目体验活动的实施路径
实践路径一:从“预设为主”到“儿童发起”的项目内容架构
立足儿童本位,尊重儿童自身成长规律,珍视生活中儿童发起的游戏和学习,为儿童生长的无限可能性而规划。
1. 对应指南,关注儿童核心经验,设定能力目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特别强调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幼儿一日皆课程。在这样的理念背景下,对应儿童核心经验,借助生活态度、生活习惯、生活能力、生活品位这四大生活维度,寻找通向幼儿生活经验与现实发展之间的通道,培养“为生活而思考”的完整儿童。
生活态度:培养主动、乐观、合作、负责的亲社会行为。
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具有自我保护能力。
生活能力:激发幼儿在生活中的探究兴趣,形成主动的探究精神,发展科学的探究能力。
生活品位:能理解和尊重生活中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
2. 理论内化,基于儿童发展规律,架构内容单元
儿童的本真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从儿童的生活出发。我们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内化专业理论,从儿童的生长规律出发,梳理重要时间节点,对孩子们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开发和探寻。打造“四周,四节”的百味体验内容,规划“寻百味”“赏百味”“品百味”“忆百味”四个系列板块。
3. 观察儿童,源于儿童发展需求,形成“个性清单”
“百味清单”:坚持以幼儿为本,充分挖掘各类资源,为幼儿提供丰富又真实的“百味”环境,强调在多样的生活体验中进行问题探究、情景模拟、合作共享,从而帮助幼儿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同时“百味清单”只是作为预设参考,教师在活动中必须重视儿童的主体性,平衡预设和儿童发起的游戏之间的关系。采取“n+x”的模式。“n”即预设活动中的自选比例,“x”即幼儿随机生成活动中的自选比例。充分运用预设“已呈现”的机会和生成“偶拾”中的留白给予幼儿更自主的探究空间。
实践路径二: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游戏方式转变
形成以“发现生活——链接生活——对话生活——回归生活”为主线的“探问生活”“654”优化路径。追随孩子的一日生活来进行活动的创生。给幼儿提供一个停下来思考的机会,一个提出问题并系统而持续地寻找解决方案的机会。
六个“一”:体现的是“探问生活”的基本路径。
1个核心概念、1个驱动问题、1张学习导图、1组合作探究、1项成果展示、1次生活迁移。
五级路径:内含15个幼儿与资源充分对话的策略,是对六个“一”的实践补充,也是引导幼儿在给出理由、探究证据、做出合理判断的过程中更多使用“高阶思维”的关键抓手。
一级路径:(1)观察发现;(2)多多提问。
二级路径:(1)探寻想法;(2)选择想法;(3)补充细节;(4)制订规划。
三级路径:(1)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2)进行决策分析;(3)创造性解决问题。
四级路径:(1)举办公开成果展;(2)接收更多的信息;(3)再次完善成果。
五级路径:(1)回顾项目历程;(2)做好反思记录;(3)分享新情境中的运用。
“共享探究”四步法:更关注幼儿之间的合作性倾向,引导幼儿有足够的机会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社会交往技能以及形成合作与交流的价值观。以一种共同思考和行动的方式,更好地建立自尊和同理心。
选好共享探究题:多提问题、选好问题。
建好共享探究圈:异质小组、同质小组、随机小组、自愿小组。
引好共享探究路:聚焦、挑战、拓展、劝阻、奖励。
用好共享探究本:即时反馈、思维留痕。
实践路径三:从“学科对应”到“真实友好”的游戏环境改造
环境在幼儿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探问生活”体验环境的改造将依据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对幼儿探究可能性的规划,创设更为开放的、独特的、真实的、友好的活动场景,为幼儿提供更多的空间去思考、转换、探索、实验和协作。
1. 基于“生活百问”,创设“发现生活”乐问式提问环境
支持幼儿朝着他们可能的学习之路前行。利用室内转角廊道空间,按年龄段设置“大问题式提问墙”。鼓励幼儿提出“值得问的问题”,帮助他们发展问“大问题”的能力。即那种没有明确答案,探索这些问题需要花费几小时、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需要进行许多不同方式的沟通。同时基于幼儿的问题生成探究内容。
2. 基于“资源百用”,构建“对话生活”留白式体验环境
在户外环境中,充分考虑园所优势和幼儿整体发展需求,在一个游戏场域内融合设置多样化游戏区域,模糊各空间的功能定位,“留白”足够的弹性空间,分散建立开放式的、多元化的资源中心,根据幼儿当下活动兴趣,适时投放各种支持性资源,构建自然和谐、开放多元、共创互生、深度支持的开放多元式游戏场。
3. 基于“空间百通”,营造“回归生活”应用式实践环境
打通园内园外的壁垒,链接幼儿、家庭与社区生活场景,形成由单一闭环到进阶循环的“自主研学”式社会生活体验圈。引导幼儿在多空间互动式的观察、探究和交流中,结合不同的视角将“问—思—辨”相结合。鼓励幼儿得出自己的结论,勇敢表达。
实践路径四:从“基于教材”到“基于幼儿”的教学能力提升
“探问生活”项目要求教师放弃以成人的视角对环境和材料进行过度工具化的设计,而是追随儿童游戏的兴趣和活动的进展做出呼应性的改变。所以我们将借助项目努力提升教师的三种能力。
1. 提升非判断性的聆听能力
通过敏感的观察、等待,让孩子控制游戏的节奏,从而不断激发和扩展幼儿的探索兴趣,同时通过行为观察收集的信息用于对儿童正在进行的学习的反思和理解,进而能尝试通过灵活而有创意的方式进行教育规划,捕捉日常生活中各种出乎意料的情形,将儿童身上萌发的“课程性”转变为现实。
2. 提升呼应性的鹰架能力
实施支架式教学,形成适宜的心智引导框架和指导行为组合。引导幼儿充分调用已有经验,在主动性目标的指引下,在丰富的情境中积极进行探索,建构属于幼儿“自己的”新的认知体系。
明晰核心概念:专业判断、目标匹配
创设真实任务: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提供认知冲突:聚焦问题、激励思考
支架关键路径:识别差异、个性支持
反馈导向评价:及时反思、梳理经验
3. 提升PPEL式的共育能力
给家长赋权,采取“PPEL”的家园共育模式,从沟通到融入再到持续参与,支持家长成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鼓励他们观察孩子在幼儿园是如何与环境互动的,在为儿童学习和发展进行规划时,家长将受到邀请一起参加。充分地吸纳家长和家庭的参与决策,与家长建立充分的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