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整合探究

作者: 郑振明

作者简介:郑振明(1973~),男,汉族,福建福州人,福建省永泰县城关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摘 要:新课改理念的传播与发展,使得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性教学活动开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文章主要探讨了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性阅读教学的策略,然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积极地参加单元整体性阅读学习,从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自主整合探究;单元整体;阅读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8-0035-05

一、引言

在初中语文传统阅读教学中,大部分老师都按照课本的要求进行文本的解读,这就造成了阅读教学只是一种文字解释,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育界提出了一种以自主整合探究形式进行的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性阅读教学。在此基础上,一线教师要主动尝试并提出一种全新的单元整体性教育模式,进而打破传统的单一阅读教学限制,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为后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定基础。

二、初中语文单元整体阅读教学的价值

单元整体性阅读的教学思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体现出了很大的价值。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与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单元主题教学,围绕着课文的主体和情感取向,深入挖掘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并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影响,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价值。其次,在单元整体性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师生之间存在着某种矛盾,难以形成一种融洽、稳定的互动关系,使学生在僵硬的教学环境中难以发挥其积极性。而在单元教学思想的支撑下,教师通过设计单元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并积极地邀请学生参加,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在这种宽松、民主的环境中,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激发,促使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性阅读教学效果得到不断提高。最后,单元整体性阅读对进一步塑造语文教学体系是有益的。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重视语文元素的概念,采用单元整体性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整合各要素,促进学生对语文元素相互关系的理解。

三、初中语文单元整体阅读教学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从字面上来看,单元整体性阅读教学是基于教学整体进行的。以九年级上册为例,每一单元都包含了不同的主题,而且其教学内容也不尽相同,例如:在第三单元中,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积累掌握文言实虚词和名言警句;在第四单元中,要求学生学会梳理小说情节,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所以,在进行单元整体性阅读教学时,应坚持整体性原则,掌握教材的编排特征,全面认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是指教师在实施单元式阅读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在设计教学课件时要根据学生阅读的真实状况来进行,并给他们留下一定的空间,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产生迷茫,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课堂上的教学是一种生成论,在进行了教学课件设计后,老师必须对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灵活的调节,以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使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学习的质量得以有效提升。

(三)人文性原则

新课标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合理运用教材,重视实践,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中,对语文教学本质进行了清晰的定义,即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此外,语文学习与学生实际生活存在密切联系,而学生通过阅读又能加深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所以,教师在实施单元整体性阅读教学时,应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征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家庭奉献精神等文化因素,从而增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了解和对文学素材的积累,进而提升其人文素养。

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教师没有发挥出真正的指导作用

新修订的中国语文教科书包含了许多优秀的经典,且新一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理念。这是指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发组织学习小组,进行有目的的探索,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认识上的偏差,往往会产生“两极”现象。一是忽略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完全采用了“灌输式”的方式。二是在探究活动中,老师仅在活动开始时提出请求,在活动完成后才做结论,而整个活动的过程则完全依赖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进而使得教学过程流于形式。

(二)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被割裂

教材的编排是以单元形式进行的,而每一单元的编排都是以课文为主。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识字、写作和阅读技能,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然而,在实践中有些老师忽视了阅读和写作教学之间的关系,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掌握作者的写作技能,而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学生也无法熟练地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将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也无法得到全面和充分的发展。

(三)部分学生对阅读教学兴趣不高

在学校的教学大纲中,语文课相对其他科目来说,常常需要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记住、领会各种繁杂的知识。所以,很多学生一提到语文学习,就会想到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进而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同时,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不感兴趣。认为教科书中的文学作品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距甚远,因而对这一类型的阅读兴趣较低,从而难以进行有效的学习。

(四)课内阅读教学内容粗糙,课外阅读材料短缺

有些教师在课堂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学内容粗犷,着重讲解课文中引入的生词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机械记忆所学知识点,没有带领学生到文章中去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受,不详细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布局,没有帮助学生有效了解文章的细节。此外,教师无法更好地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设计教学方案,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在课堂中充当“观众”,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学生阅读学习效率的提升,也会使得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受阻。虽然,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各种知识,感受深刻的思想,洗涤心灵,逐步培养健康的人格和人文主义,了解当地和外国文化,通过比较差异,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进而激发爱国热情,但是许多教师很少注意课外阅读,高质量的课外材料的缺乏阻碍了课外阅读的发展,不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发展需要,严重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五)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方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进而导致他们的阅读水平较低。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阅读的效果较差,这主要是因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没有按照文章的结构来划分精读和泛读,很多文章的精髓只在短短的一节里,其余的都是为了让同学们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做的铺垫,进而在实际进行阅读的时候教师要教会学生对铺垫部分进行泛读,而对文章的精髓要进行细读;此外,还可以按照书本的种类选择阅读的方法,例如《聊斋》《封神榜》等各种奇幻故事可以进行泛读,不用一字一字地去琢磨字词含义,但唐宋诗词、古代散文名著等要仔细研读,从中感悟作家所蕴含的意念与感情,感受作家所描写的天地。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字词典的使用等方法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这也是一种阅读方式。好的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快速地投入读书中,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阅读内容上;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对阅读进行坚持,一天中至少要花上三十分钟的时间去看书,久而久之阅读就会成为学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而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此外,还要教会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提问、摘抄精巧句型的阅读习惯。

五、自主整合探究——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性阅读之教学设计策略

(一)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确定单元整体阅读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且随着对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进而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教师要从三个维度入手,确立清晰的单元整体性阅读目标。就拿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为例,从这个单元的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四篇文章都是关于“小人物”的。在这个单元的前言里,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普通平凡且有弱点的小人物,但在他们的身上往往会闪耀着卓越的品质,能够指引人们去追求美好,并且能够激发读者向他们学习,拥有良好的精神品质。在此基础上,单元导语部分还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掌握关键词组、领会原文意蕴、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塑造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方面提出了建议。例如,在设置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阅读教学目标时,教师首先可以要求学生读课文、选取角度、对文本的整体认识,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学生的单元结构层次能力。其次,要求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细致的解读,深刻领会作品的细节,建立与文本之间的关系,体会角色的心理,教会学生感受角色的优良品质。

(二)围绕话题归纳学法,有效融合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的教学大纲涵盖了“阅读”“口语交际”“综合学习”“写作”等四大板块,这些板块都是以单元为中心,注重各模块之间的融合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各个环节的整合。在理解作者、写作背景、主旨、思想情感等之后,再由学生精读范文。精读课要紧紧把握教学的重点,以文章为中心,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人物心理的变化和情绪的表达。一是让同学们认真地阅读文章,围绕一个话题,并运用团队合作的方法进行讨论,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例如,在进行《社戏》的教学中,可以围绕文章是如何设置情节的这一话题,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并归纳文章的相关情节,比如作者设置了看社戏前的哪些情节?这样设置的好处是什么?并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让学生围绕这一话题进行讨论,进而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的写作方法,还可以运用到写作中,从而有效融合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同时将这种围绕一个话题探究文本的学法推广到本单元的其他篇目中。而略读课则是比较自由的,因为有了精读课的练习,所以略读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二是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有效融合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例如,教师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等课文时,可以按照设定的“强化阅读,领会文章的主题”这一教学目标进行授课,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诵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从“了解语篇、积累语料”中选取单元文本中人物描写的精彩语段进行分析交流,然后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运用作家的创作技巧,提高自己对细节的描写能力,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整合能力

经过六年的小学教育,初中生对语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大多只知道死记硬背,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初中语文的阅读难度加大,而在试卷中的阅读比例也较高,学生产生了对语文学习的畏难和厌倦情绪。因此,通过自主整合探究来设计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性阅读教学,它可以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进而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提升。总体而言,单元整体性教学能让教师更多地关注教学成果,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并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整合能力。比如,在单元教学中学习《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时,这四篇文章都是故事性的作品,其中不乏我国四大名著中的经典,对同学们的吸引力本来就很大。首先,可以其中的一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主阅读选择一个学习目标,比如环境描写的作用,引导学生快速跳读,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然后学生交流分析环境的特点,以及作者为何要设置这样的环境,从而理解环境对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思想情感性格以及文章主题的作用。然后把这一自主学习的方法应用到其他篇目上,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整合能力。其次,因为学生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思维比较活跃,发散性思维比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文章内容教学,而应引导学生去联系实际生活,并激发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例如,教师在教学《三顾茅庐》时,可以让学生探讨刘备在何种天气去拜访诸葛亮,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来想象刘备在隆冬时节拜访的场景,进而突出刘备拜访时的诚意。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并能够更好地开展阅读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四)鼓励课外延伸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由于教材中的语文资源相对较少,如果只靠教科书上的资料,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要想在自主整合探究下有效进行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性阅读教学设计,教师就应注重拓展课外阅读资源,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在课外拓展阅读,激发他们对阅读产生强烈兴趣。例如,在学习了《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孙权劝学》单元教学后,教师可为学生选择一些人物传记的文章如《航天英雄聂海胜》《飞天英雄杨利伟》《精忠报国的岳飞》《文学家歌德》《作家雨果》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爱好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外延伸阅读材料,进而可以让学生主动进行阅读,让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