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境促深度
作者: 江辉作者简介:江辉(1983~),男,汉族,安徽黄山人,安徽省旌德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摘 要:语文是高中阶段的重中之重。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已经是最关键的话题,它关系着学生的长远发展。但在传统教学法下,语文课堂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很难发展学生的形象认知和多样情感,由此就降低了语文人文性的塑造作用。所以高中教师要从更加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着手,以情境促深度,以体验强技能,让学生真正收获思想和情感的发展。文章阐述了情境教学法的内涵和意义,并论述了其相关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境教学法;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8-0044-04
一、引言
语文是高中阶段的最核心学科,它注重人文性、实践性及综合性的培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改革更加重视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和全面性,它不仅致力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形象认知,还强调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引导学生将文学形象与生活紧密关联,由此加深对学科的理解,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而借助多样的情境,学生就能建立与生活的关系,加强对文学的体验,促进审美思想,所以教师应当积极地运用情境,推动学生语文课堂的良好体验,由此发展学生的综合语文水平。
二、高中语文情境教学法的内涵和意义
(一)高中语文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以情境为独特形式的教学方法,它与传统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学生倾听为主要方式,而情境教学法是借助一定形象生动的场景,让学生依托场景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对学科的探索能力的一种方法。所以情境教学法更具直观性、体验性和生活性,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主体感受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情境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由此能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促进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获得更全面的提升。
(二)高中语文情境教学法应用的意义
高中阶段是学生语文知识体系完整建立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形成语文高阶能力的主要阶段,此时语文教学更具综合性和深度性,不仅强调学生的直观体验,更注重他们对文本深度的理解和挖掘,而情境正是辅助他们深入学习体验的有效形式,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应用情境教学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认知,促进知识深度理解。高中语文学习中以深入地理解为最基本条件,语言工具形象而生动,但如果不能理解其内涵,则会使其晦涩、空无。而利用情境,将语言与场景相结合,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形象理解和认知,让他们更直观、更有效地理解语言的内涵,由此就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他们掌握文本的深度和层次。
其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强化生活情感体验。情境引导学生去挖掘文本的深度思想和内涵,用立体形象的方式去体验文本的情感和观念,这种方式让学生深入地接触到了优秀的思想和优良的品德,让他们获得全然不同的直观感受,无论是语言之美还是思想和情感之美,都能渗透心灵,熏陶品质。所以利用情境能综合地发展学生的审美水平,让他们更好地体验生活情感,感受生活魅力。
最后,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综合素养提升。思维能力是引导学生发展的核心能力,高中阶段尤其注重思维能力的塑造。在情境教学法下,学生不仅可以灵活地体验文本,还能开放式地探索语言的深层奥义,由此就能有效地锻炼他们的思维,促进思维深度和广度的拓展,继而让学生在深度探索和体验中提升综合能力,发展综合素养。
三、高中语文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深入体验和感受,而不能笼统地以传统方式去记背,所以利用情境教学法教学是语文学科的必然。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地寻找情境突破口,利用情境推动学生阅读过程中思想、情感、能力的深度发展,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一)信息情境提兴趣,推动语文学习热情
兴趣是一切动力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催动学习深度的核心力量。尤其是在阅读活动中,如果对文本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学生的内驱力将源源不断,能有效地引导他们深入文本,自主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自主接纳文本的思想内涵。所以培养良好的兴趣非常重要,对高中学生而言也同样如此。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阅读过程如果形象具体,具有一定吸引力,将远比枯燥单一的形式更加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而信息技术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新兴手段,它能融合音频、视频、动画、图片等多种元素,具有形象化、生动化的特点,能给学生以独特的学习感受,促进他们感受立体的知识,所以教师可以依据信息技术创设信息情境,引导学生生动形象地开展阅读,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体验语文知识,感受语言魅力。
以高一必修上册《荷塘月色》教学为例,该篇课文是朱自清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其中用朴素典雅的词句描写了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景物细腻传神,思想复杂悠远。而散文的独特性就在于情与景的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显景,学生要想深入地理解文本,有效地达到阅读效果,就需要形象立体地感知文本。由此,这是一篇需要深入体会品味的文本,但由于是散文形式,学生初读时容易感受到枯燥晦涩,不明所以,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创设信息情境,借助生动的画面和柔和的音频,给学生以独特的学习体验,以激发他们的热情。比如对荷塘的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动态的荷塘月色的画面,让学生从具体的形象画面中感受那种悠远的意境,体会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继而再借助文章后半段对诗句和情感的描写,用多媒体呈现出那种落寞、不满又渴望改变的复杂心境,由此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学生在体验中也能更直观地深入作者思想,体会文本的内涵,在这样形象又生动的情境辅助下,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致更高,学习的热情也能有所提升。
(二)问题情境促想象,调动全面思维能力
阅读活动是文本与心灵交流的活动,学生在阅读时要能发挥想象,立体地感受文本情节,体会文本情感,由此就能充实他们的心灵和思想,推动学生内心的成长。因此阅读时教师就需要让文本与学生思维深度交流融合。而问题就是激活思维、发展想象的重要元素。所以在高中阶段,学生要培养更灵活、更深度的思维能力,就需要有更丰富的想象力来支撑语言的运用,而趣味、深度的问题往往能促进这一目标。尤其是在阅读的综合性过程中,一定的问题引导能激发学生的深入探索欲望,推动他们发挥想象,全力思考,多角度探索,由此就能调动学生全面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利用问题充实情境,让学生依据问题情境深入探索文本的内涵,理解文本的思想,由此从多角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以高一必修上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为例,该首古诗是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作品,纵观他的众多作品,都以追求和向往田园生活为主,这充分地体现了作者追求恬淡生活的情感。就该篇古诗而言,它开篇从追悔开始,其间描述了美好的田园生活,直到最后以庆幸结束,其内在情感一览无余。但是在学习时,学生很容易只注重词句表面所描述的内容,而忽视了内在情感和蕴藏的深度思想,从而不能理解和感受作者的真实内心。那么在阅读时,学生应该怎样抓住作者的核心思想和情感,体会他的高尚追求呢?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利用问题来推动学生开展想象,感受真实的田园生活和污浊的官场,体会言语中所渗透的思想,了解语言的表现力,从而构建全面的思维。比如通过“在前四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误落’一词呢?”“生活中什么情况下才会用‘误’做了某件事?”“从最后一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的‘久’和‘复’你们能体会到什么?”等问题,教师适时地引导依循问题去阅读,那么学生就能在阅读时自由地发挥想象,去感受这些诗句中描绘的场景和情感思想,由此学生不仅能正确深入地理解文字的妙用,还能从文字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分析出他的追求,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使得他们能客观地理解和分析阅读文本的内涵与意义。
(三)角色情境强感受,增进语言情感水平
语文知识中饱含语言艺术,这使得文本内容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包含着发人深省的深刻意蕴有待发掘,学生如果不能深入地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思想,那么也就无法正确把握文本的要义,无法体会文本的深度含义。由此就只能认为是无效的阅读,无法提升高中学生的高阶阅读能力,影响他们的综合发展。而角色情境由学生自主演绎,按照文本中的人物特点进行场景再现,这样的过程让学生能仔细品味文本的描写内容,用心体验中切身体会到文本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思想和行为,由此就能强化他们对文本的体验感受,增进他们对语言所蕴含情感的理解水平。所以教师要在阅读教学时灵活运用角色情境,让学生能在情境的真实感受下,正确深入地理解语言应用方法,体会文字与情感的结合,以推动学生语言情感能力的发展。
以高一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教学为例,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用流转对称的语言将琵琶女的故事徐徐道出,既体现了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又体现了其不幸经历,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其中蕴含着多种情感,不仅有对琵琶女的同情,也有对其技艺的赞叹,还有与琵琶女同病相怜之情,最终又以诗人的感受反映了社会现实,体现了更深刻的愤懑之情。这些情感交错在整篇诗中,需要学生仔细体会和品味。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演绎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强化对文本情感的感受。比如教师可以以课文第四部分为依据,组织学生演绎作者的遭遇和经历,继而配以琵琶女的精湛琴声,从其哀怨的乐曲中感受到同病相怜的境遇。通过这种真实的场景表演,学生不仅能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作者的处境,感受他听到琵琶声时可能产生的情感和思想,还能深入理解语言的运用技巧,感受诗词中的韵律美和情感美,这样也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情感层面去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的思想,由此就能增进学生的情感水平,促进他们对语言的把控能力。
(四)合作情境利个性,促进语言综合技能
语文阅读是一项注重综合性和深度性的活动,所以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文字上,而是需要深入其内里,探索其本质。与此同时,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身心的高速发展,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所以深度阅读很有必要。但传统阅读局限于文本本身的理解,而忽视了其内在深层含义和关联含义,这降低了培养学生高阶阅读能力的效用。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融入具有探究性的情境是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而合作情境是一种深度探索知识的模式,它由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开展深入探究活动,这种探究同时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能极大地满足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合作情境,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彰显个性,发展独特的语言技能,并有效地利用深度探究促进综合能力发展。
以高一必修下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为例,该篇课文是经典名著《水浒传》的其中一个章节,讲述的是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原因和过程。整篇故事内容较多,情节生动,跌宕起伏,深入挖掘之下,学生才能领会其中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才能感受语言的精妙绝伦之处。同时学生还能体会到名著作品中隐含的更深层次的含义或追求,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情境,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在情境中以“林冲的思想转变”为主题,从他的不同遭遇到思想性格的变化,从他回家团聚的渴望到反抗黑暗政治的决心,利用合作探究挖掘其中转变的导火索或者是驱动因素。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能深入地了解林冲所在的时代背景,又能感受到当时的官僚黑暗,体会到经典名著创作的意义,还能在合作中充分发挥个性化的能力,积极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探索思路,由此,在合作情境下,学生的个性化逐渐凸显,在探究中语言技能也不断增长。
(五)生活情境引深思,发展综合审美体验
生活是语文的发源地,是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认知体现,所以语文本身就具有生活化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时,不能离开生活的引导和体验。而阅读文本往往是人们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和凝练所形成的思想表达,是通过语言表现生活的载体,其间容纳了丰富的生活思想,体现着人们对美的追求。所以学生在阅读时能自然而然地受到文本的熏陶,深入认识生活的乐趣。但是教师如果能将生活元素融入阅读过程中,利用生活情境丰富阅读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真实的生活,那么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生活观念,促进对生活的理解,能在生活中逐步发现美、感受美,继而在良好的审美体验的前提下获得更好的审美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