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的小学生法治教育探究
作者: 黄莹作者简介:黄莹(1992~),女,汉族,上海人,上海市长白二村小学分校,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
摘 要:依法治国是中国在历史舞台上、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开启的新的治国战略。因此,培养全民法治意识的热点话题也孕育而生。思政课是传播我国法治教育思想的主要课程,课本也经过多次修改和更迭。现今,《道德与法治》课是经过教育部统一审定,全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主要科目,是学校法治教育的主体,更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门课程。文章通过对法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法治教材的分析以及小学生法治教育意义的分析,同时深入学校进行调研后,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教育内容;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8-0141-04
一、小学生法治教育概述
(一)小学生法治教育发展现状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法治教育早已在诸子百家中开始萌芽。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的观点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注重实践,较为功利,并不涉及德育概念。管子强调“礼法结合”,有提出“夫霸王之所以始也,以人为本”,纵观历史,此“以人为本”虽以巩固统治为主,但是也让“民本思想”提前了千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真正实现民主、走向法治奠定了坚实基础。现代法治教育是1986年由邓小平提出“法治教育要从娃娃做起”的,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法治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的重要位置。
2007年,教育部办公室发出关于法治教育的通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联合制定了《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治宣传培训,指导各地中小学校全面、规范地开展法制教育,将中小学法制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对法治教育重点在大、中、小学各阶段的目标、原则、内容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法治教育正式纳入我国中小学课程。2016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动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法治教育的系统化,制定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22年,新出版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提出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已经成为思政课的核心价值导向之一。
(二)小学生法治教育的目的
法治教育之前多采用“法制教育”的说法。随着政策的变化,诸如“依法治国”“各阶段五年的普法规划”等政策的普及,法治教育的探索也逐渐被教育界关注。从“法制”到“法治”,法治教育不再是单纯普及法律条文,知道违法犯罪的后果,用来界定行为的教育。而是一个更注重观念意识,精神内驱力塑造的培养,是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基石。
二、小学生法治教育的途径
(一)法治教育的途径
法治教育在社会层面上基本以两种形式推进,一种是对在校学习期间的群体,包括从中小学校期间到高等教育的所有学生,在校群体的法治教育除学科道德与法治和德育教育外,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部分。另一种则是已经离开学校的社会群体,这里的法治教育方式以政府、媒体宣传影响为主,以稳定社会秩序,提升全民素养为目标。同时一些舆论的发酵也会给家庭教育带来改变,间接影响学校群体的法治意识。但总体而言,校园法治课堂中,课堂教学是最直接、最有效、教育效果最显著的教学手段。法治课堂的效果与教科书的编写目标、教师的授课形式等密切相关。于是,在此基础上,笔者以教材《道德与法治》作为研究对象。
(二)小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施方法
小学生法治教育的全面实施是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氛围等三方联合教育的。由于孩子进入学校之后,是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在某些层面上,学校的法治教育是最核心的一部分。学校德育中就包括法治教育。但由于大部分学校的学情、生源、教师结构等,不能频繁开设多元化多形式的法治活动,绝大多数的学校教学都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不能脱离指导大纲,法治教育也不能脱离教材。
三、小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百年大计,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而小学阶段是塑造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是培养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最佳时间。儿童正向的成长环境无论是为今天还是为国家的明天都是大有裨益。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是十分关键的。
四、《道德与法治》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品德与生活》作为曾经在义务教育阶段发行和实施过的教材,在法治教育上的探究较少。目前全国统一使用的《道德与法治》有明确的法治教育主题,并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证明整体编写构成螺旋式上升,且无明显差错。但《道德与法治》教材涉及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思想意识形态的渗透,仍有可探讨的部分。
(一)教材法治性差
《大纲》规定法治教育在小学高年级学期德育课中不低于三分之一,这一点在低年级也适用,从目前寻找的数据和编写情况看,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二年级共四册教材中,与《品德与生活》相比新增加的内容都是有遵守规则意义的部分,其他如家庭关系法律认识、消防安全知识、公共服务电话等内容未编写,需要老师备课时额外补充。而认知型知识,可以在课本中体现出来,便于老师解读教材。
相比其他版本的教材,《道德与法治》教材更注重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认知规律,低年级内容以规则意识为主,很少涉及法律知识。所以从法治的角度来说,没有涉及法律知识,内容浅显易懂,这样确实有利于儿童的学习理解。但有一些教学内容,可以增加一个教材拓展的小窗口。比如一年级下《第二单元 我和大自然》中,有提到自然现象的《风儿轻轻吹》,有爱护大自然,保护植物的《花儿草儿真美丽》《大自然谢谢你》,有保护动物、爱护动物的《可爱的动物》等。本单元内容围绕着生态的美好,大自然的馈赠进行编写,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感恩大自然,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的意识。这些内容以卡通的图片,趣味的情境开展,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生态意识和人文关怀,结合以后的教学,在道德修养上,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愿意并且习惯爱护动植物和大自然的人。这单元内容其实就可以稍微加入《民法典》中关于生态环境的一些条文,低年级可以不用详细讲解,只是读一读,有所认知,就可以为高年级的探讨奠定基础,低年级的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初步培养或许可以并行。
(二)制作顺序的合理性
小学生法治教育内容的编写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法治内容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比如国家象征类的基本常识,应在低年级教学中最为重视,多学科、多活动地覆盖,学生深入认知后,高年级可以内容渐少,以补充为主。如公民意识等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沉淀,那在低年级可以少量提起,打下基础,到高年级后再覆盖强化。
(三)编制内容比例不平衡
在《道德与法治》的五四学制版本中,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则,低年级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为主。一年级开始的教材编写中,生态、安全、自然的相关内容已经得到了体现,这些内容对应的生态意识、公民意识、安全意识,原本是法治意识的一部分,由于层次比较浅,法律方面的内容没有得到反映。在学生的感知上,不能联想到法治。
从三年级开始,逐渐增加了法治内容,五年级下册则增加了法治专册。2021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正式进入课堂,三、五教学开始。读本中还多次涉及法治教育。这些内容的增加与低年级法治内容在衔接上有些突然,没有合适的过渡期。
五、现行教材建设的基本建议
(一)占有率的适当调整
相较于《品德与生活》,《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法治教育内容上更加完善,但如果单从法治角度而言,总体数量仍然偏低,分层划分略微不合理。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规定,小学高年级要加大法治教育内容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比重,原则上不能少于1/3,小学低年级要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设置专门课时,安排法治教育内容。但法治教育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能力训练,不能规定在统一的某一单元进行教育,孩子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迁移能力、阅读能力是需要成长性的。同时法治内容的严谨性,使得法治学习不能过于集中,否则可能带来的厌烦感,反而会让学生失去对法治学习的兴趣。
(二)深化教材的法治性
《道德与法治》在小学低年级的教材安排中,以小学生的生活、习惯、规则为主,比较贴近刚进入学校阶段的孩子生活。虽然说,在强调学生的规则意识、道德性较多,但其法治性较低。小学阶段,要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所以低年级的教材中,就可以把一些应知应会内容引入课堂。更何况,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未成年人通过网络、App等新媒体技术的传播,接触到的事物和观点早已远超过去,再加上不法分子手段的多样,有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危机,影响到孩子价值观的建构,因此,从低年级起,加强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的法治性已是刻不容缓。
(三)适当调整编制顺序
在上文中,已经有提到编制内容比例不平衡,法治内容衔接上缺少过渡。所以,建议可以适当调整编制顺序。在国家象征和安全教育上,在低年级大范围地覆盖。而公民意识的部分内容,可以在低年级时就开始简单的认知,比如五四学制的五下法治专册中,《公民意味着什么》中有认识居民身份证的教学环节,是可以在低年级中进行认知。许多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身份证,更有些学生玩电子游戏时会遇到身份认证的难题,这类教育内容的提前出现可能反而更切合现在的学情。《读本》的有些内容,可以提前以小故事的方式在学科过程中呈现,这样也能缓解三、五年级的压力。
六、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展小学生法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在基于《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研究,课堂实践,学科调研中,在努力探索和总结出培养小学生法治精神的可能策略。
(一)增加相关学科实践活动
1. 国家象征教育及其实践活动
国家象征是一个主权国家的代表和标志,主要包括国旗、国徽、国歌、首都和国庆日等。这类教育可以结合专题教育展开。比如9月份开展的迎国庆活动。在此类主题班会中,就可以把国家标志等内容教授给学生。国庆活动每年都会开展,每一次主题班会上的重点可以不同。一年级就可以简单介绍国家象征有哪些,到了二~五年级,可以有侧重点。比如,到三年级,老师可以介绍首都北京,这是一座是具有国家意义的中心城市,具有城市象征性质。同时可以进行一些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画一画北京的地标,介绍北京有悠久历史和意义的景点,可以准备一些拼图,让学生小组合作。这些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更具有增强国家象征教育的作用。
2. 安全意识教育及实践活动
安全意识教育离不开有效的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此类活动时,除了课本内容,还可以利用身边的社会资源,带学生体验,感受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比如每年的11月9日是全国消防日,就组织学生观看消防安全宣传片,邀请消防员叔叔介绍消防部门,模拟场景,观摩消防员灭火,了解灭火器的分类和使用方法,利用学校的消防亭学会报警等活动。学生们在实践体验中形成消防意识。
(二)强调与德育工作的衔接
学校以教育为中心,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内容的添加能让道德与法治课和德育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可以起到互补强化的作用。
1. 国家象征教育与德育活动衔接
升旗仪式是培养学生国家观念和民族情感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有序的升旗仪式中,以崇敬自豪之心,向国旗行礼,嘹亮的国歌声里是中华民族奋发的精神,这是最好的国家象征教育,知道“我是中国人”!
2. 公民意识教育与德育活动的衔接
开展清明祭奠英烈、喜迎国庆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也是每年必不可少的活动,这类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能让学生的公民意识、民族意识逐渐产生。每个学生都是少年先锋队的接班人,入队仪式中对少先队、红领巾的介绍就是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德育的衔接活动,鼓励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这不仅可以让亲子间有更多的了解沟通,培养亲情也可以在活动中了解家庭成员各自的法定责任和权利。
3. 规则意识教育与德育活动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