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政策下小学科学作业设计对策研究
作者: 董婷作者简介:董婷(1993~),女,汉族,福建南平人,浦城县和平小学,研究方向:小学科学。
摘 要:作业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学生每天都要接触的内容。相关调查表明,完成作业需要消耗学生学习时间的1/3,甚至更多。作业过多已经影响到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对作业产生抵触心理。减负政策的推进,对教师作业设计提出了要求,应在减少作业量的同时保证教学效果。基于此,文章就对减负政策下小学科学作业设计策略进行探究,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分析小学科学作业设计现状,最后从转变作业观念、明确作业目标、分层设计作业、作业形式以及评价多样化方向提出优化建议,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有效落实减负政策,促进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减负;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9-0007-05
一、引言
减负政策倡导通过精而简的作业帮助学生消化课内知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然而,如何设计、布置作业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关注的热点。为了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教师必须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学生学情,采取多样化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内化理论知识,同时也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进行有效锻炼,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二、概念界定
(一)作业
作业主要是帮助学生将课上获取的新知内化为已有知识的过程,《教育大词典》中将作业划分为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两种。课内作业主要是在课上教师安排学生练习的内容,而课外作业则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的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对课内知识的巩固以及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减负政策背景下,教师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布置作业,不仅可以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标,同时也可以实现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目的。总而言之,作业不仅可以将学生学习的效果直观地反馈给教师,为教师调整教学方案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作业并不局限于教材课后练习,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学情设计作业内容,具备较大的设计空间;第二,通过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掌握情况,便于对教学活动及时进行调整,从而有效提升整体教学效率;第三,作业可以是课程内容相关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对旧知进行复习与巩固,也可以是对新知学习的导入。
(二)减负与课业负担
学习活动开展需要一定强度的学习负担作为支撑。换言之,学习负担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因此,适当的学习负担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课业负担可以理解为学生要完成所有课程学习任务而产生的负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压力以及履行的责任。如果不能科学地设计、布置作业,那么就会导致作业负担过重,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还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减负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应注意的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要保证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对作业进行精简,并丰富作业形式,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热情,从而保证学习效果。减负工作的开展也不可能一刀切,应结合实际情况,农村与城市因教育资源存在差异,在减负工作上也应有所区别。由于城市学校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完备,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对其教育更为注重,因此城市学生承受的课业负担往往过重,而农村本身教育资源不平衡,再加上部分家长对教育的不重视,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没有那么沉重。所以减负政策的开展应在保证学生享受完整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开展。总而言之,减负的实时也要结合地域差异性,切勿一刀切盲目地开展减负,这样不仅无法达到减负的效果,甚至还会对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造成影响。
(三)减负政策的要求
从减负政策现实情况与任务要求方面考虑,教师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时应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首先,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学业压力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过大的压力会导致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如焦虑、厌学,甚至有的学生还会产生自杀行为。在《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中指出,学业压力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另外,过重的学习压力也是导致学生近视以及隐性精神创伤的重要因素。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国内小学生近视比例已经超过40%,甚至还在持续增加,过重的课业负担也会导致亲子关系与师生关系紧张。其次,注重小学生发展特点。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成长发展的特殊阶段,不管是生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都在快速发展,其已经逐渐形成独立意识,记忆、理解、想象力等方面都在大幅度提升。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布置符合学生需求的作业类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发现,在探索过程中学习与掌握知识,感受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为后续形成良性学习循环奠定基础。最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并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运作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注重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科学素养,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作业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应结合课程标准与减负政策科学设计,保证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三、小学科学作业设计现状
就小学科学作业设计的现状而言,仍存在重量轻趣、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当前小学科学作业目标泛化。具体来说,小学科学作业中的知识点相对零散,作业形式多为静态文本形式,缺少实践探究性作业。深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小学科学教师没有吃透教材,教材背后的课程目标把握不准,进而无法为学生设计探究实践性作业,只能设计布置易检查的作业。第二,作业内容单一。对作业的设计很多教师都是基于课内教了什么,将作业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加固对教材内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这就导致作业成为教师变相灌输知识的一种形式。因此,作业内容基本上都是单一的基础知识,大量重复机械的作业内容会让学生对作业形成枯燥乏味的印象,无法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不利于学生对课内知识的消化,以及科学素养的形成。第三,未根据学生学习需求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目前,大部分小学科学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还是沿用全部学生完成相同的内容,很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这样就会导致基础差的学生无法独立完成作业,久而久之也就放弃完成作业。对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这些作业过于简单,无法满足其实际学习需求。这样统一的作业虽然可以减少对教师精力的分散,但是不利于整体教学效果提升。第四,作业批改形式单一。当前,仍有一部分教师对小学科学作业的批改不看过程,只重视结果,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未看到作业本身具备的反馈与矫正作用。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作业本身的功能被弱化,教师只是查看学生作业是否正确,没有透过作业反馈出的情况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四、减负背景下小学科学作业设计优化研究
减负政策的出台与推进,不仅考验着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也对教师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做到少而精,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也要注意作借助作业推动学生创新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转变作业观念
众所周知,观念对行动起到指导作用。所以,转变观念也是推动减负背景下作业设计优化的前提。减负的概念最早是在1955年提出,在后续不断的优化与完善。2021年7月份颁布的“双减”政策的,也明确提出减轻中小学生做作业负担,让中小学生能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重中得以解脱。但是考试竞争仍对教学改革的推进形成了阻碍,为了保障学生的成绩,仍有部分教师与家长为学生布置大量作业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要转变作业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落实减负政策,让学生真正地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首先,教师自身要积极转变作业观念。小学科学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在设计作业时既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轻松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这就要求小学科学教师要不断学习研究,及时掌握最新的教学动态与理念,并积极参与到教研活动中,跟其他教师交流作业设计心得,确保科学作业既能满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要求,也能保证学习效果。其次,家长转变作业负担。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双减政策的颁布,家长也应认识到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元化的。家长要理性教育孩子,保证孩子身心健康,让小学阶段的孩子能够充分享受童年的快乐,而不是一直处于学习与作业的状态。家长在监督学生学习时要积极与教师进行沟通,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转变教学方法,积极参与到作业设计中,从而保证孩子能够消化课内知识,同时也有充足的时间参与感兴趣的事情。最后,学生自身转变作业观念,我们这里说的学生转变作业观念主要是指学生对科学作业评价方面的需求。通过作业评价了解完成作业过程中自己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与收获了什么,以此来改变当前学习的方式方法,为后续自主设计出符合自身需求的作业奠定基础。
(二)明确作业目标
小学科学作业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促使教学达到预期目标。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主体性,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着眼整个课程体系,以达到既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又能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还可以对探究能力起到提升作用,从而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首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落实科学教学要求。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教师重视实验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环境,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促使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为提升学生问题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奠定基础。因此,教师要减少机械重复作业,更注重作业的实践性与探究性,从而实现减负提质政策的落实。例如,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这部分内容后可以安排学生回家后跟家长一起检测晚饭中食物都有哪些营养,如用碘酒检测面包、馒头中是否含有淀粉,食物在纸上涂抹后是否留有与食用油相同的痕迹,用火对食物烧烤后食物是否有烧焦羽毛的味道。这种课外探究性作业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课内知识的消化,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其次,以单元目标为基础延伸重点。这就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对单元内每个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有清晰的了解,以确保作业设计时能够注意内容前后的关联性,以保证重点内容得以延伸。
(三)优化作业层次
减负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在作业设计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在减负的同时实现增效,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仅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分层次设计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通常情况下,分层次设计作业会分为三类,a类作业主要适用基础较弱的学生,作业内容难度比较低,内容多为课内知识点与技能的练习,题目多为与教材配套的填空题与基础选择题;b类作业主要面向的是学业中等的大部分学生,作业内容主要是包含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与技能的训练以及变式练习,多为综合题与判断比较;c类作业主要面向学业优异且有余力的学生,作业内容多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综合题型,包含多个知识点,以综合、拓展为主,满足学生“吃得饱”需求的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与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完成《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这部分内容之后,可以布置如下作业:
a类作业:
1. 补充消化器官对应的消化腺。
口腔( )胃( )
小肠( )大肠( )
2. 请正确选择出胃的作用。( )
A. 将食物磨成食糜
B. 切碎食物
C. 消化食物
b类作业:
3. 依照顺序写出消化器官。
( )—( )—( )—( )—( )
4. 请写出每个消化器官的作用。
口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判断题。
唾液可以将淀粉分解为糖。( )
c类作业:
6. 请运用简单的语言与图片将食物被消化的过程描述出来。
7. 请查询资料了解肝胆与胰脏在人体内的位置与发挥的作用。
通过分层次布置作业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还能促进班级整体的科学素养的提升,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后续顺利开展科学教学活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