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现状及启示

作者: 阮铭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现状及启示0

摘 要: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了普遍重视,并在广大中小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中国知网抽取核心期刊和硕博论文共127篇,并对文献甄别、归类、统计、阅读和分析,梳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的成果经验和代表性观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信息科技;文化融入课程;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0-0020-04

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了普遍重视,并在广大中小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基础薄弱、流于形式、资源短缺、脱离现实、缺乏系统规划与组织协调等,以上问题都直接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校中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加强学科课程建设,重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建立相应的评价方案,开发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关键。

笔者从教小学信息科技学科(原信息技术学科)二十多年,信息科技课程定位偏重于技术体验和应用,容易忽视文化融入和育人功能。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有关“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通过对相关信息内容进行归类,整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归纳现有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经验,拟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信息科技课程提供启示。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课程的总体概况与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许多学校已纷纷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探索。在中国,文献的主要来源是CNKI中国期刊网(知网)“期刊库”“硕博论文库”,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献众多,如仅以“主题”为检索范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检索词,搜索到了8188篇文章,从研究层次看,基础研究(社科)4818篇、政策研究853篇、行业指导(社科)771、高等教育234篇,大部分文献属基础教育范畴之外的研究。

为了把搜索限定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笔者重新以“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检索词,并把时间限定在2014年以后,在中国期刊网中共找到了发表文献118篇、硕博论文9篇,合计127篇(表1)。

为了让文献研究更有针对性,笔者以46篇核心期刊和8篇硕博论文为基础,通过文献阅读,剔除了以上文献中新闻报道1篇、研讨活动综述3篇、书评3篇、无相关性文献1篇,共选取46篇文章进行文献的分析、分类与梳理(表2)。

(一)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的分析

1. 核心概念维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念的理解

王征国教授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先人所创,为后世所传承与发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涵,它弘扬爱国主义、和谐生活与人文关怀等思想,蕴含着精神、价值与实践三方面的丰富意蕴。

李宗桂教授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并产生了积极历史影响,在今天仍有巨大价值的思想文化。

李群和王荣珍认为它是中华民族漫长发展历程中所形成,并产生着积极的历史影响,今天仍然有重要价值,反映中国民族特点,是一种思想,一种活动和行为理念。

赵景欣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清朝晚期前中华民族作为创造主体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形成与发展的、特征鲜明、结构稳定、代代相传、影响社会历史始终的一种宏伟的古典文化体系。

王泽应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了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价值追求与共识,承继了中华民族最为基本的精神基因与伦理品质,表征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与道德慧命,具有在文化精神与价值追求上上下求索,注重用工等特点,构成了悠久的道德文化传统。

顾明远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部分组成,但是具有一种根本精神,这就是民族文化中最为深刻和活跃的内核,这就是一个民族之魂和不竭动力,这其中就包含着观念、意识、价值观和思维方法。

总之,无论从何种角度、以何种标准来解读,笔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归纳为: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孕育而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恒常不变的、历久弥新的、仍具有当代价值的规律性的文化,是所有中国人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包含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

(二)价值认同维度:对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认同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张广斌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体系,提升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及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等重要根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湘平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独特标识、我们最深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要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地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中小学又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编写好中小学课程教材,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开发并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这就对当前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课程教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和制度化的一项重要措施。

东北师范大学陈坤和秦玉友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是践行“立德树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需要,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建设展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觉。

(三)实施方式维度:对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式的认识

融入学科课程角度,郝佳彤等指出,应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小学校应与各科教学特别是人文学科教学相结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等问题。学校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当地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适合本地学生学习特点的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共性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仅有个别学者建议,应充分发掘积淀着丰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艺术,开发为课程资源。

(四)课程开发维度:对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研究

一部分学者认为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改革旧课程和教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原有课程结合起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化实施。

另一种观点是创造新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但此观点并不符合国家现有的相关政策,究其原因是该研究在国家政策颁布之前。

二、 研究的局限性

多年来,我国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处于各地各校各自为政的无序化研究状态,呈现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一)重理论研究,轻实践研究

现有的研究侧重于对课程中如何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讨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能够脱离传统文化而独立存在,也无法离开优秀传统文化而永葆生机活力。因此,必须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思考和研究。然而,目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课程中的整合存在整体认识模糊的情况,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目标欠清晰,教学策略的优化组合有待提升,课程评价设计尚需深入探讨等,致使目前诸多理论研究价值受限。

(二)重思辨研究,轻实证研究

现有文献所谓的思辨,并非真科学、规范地思辨研究,往往仅属于在个人经验上的感受或者感悟,缺少科学的论证。基于对已有文献的研究,以个人经验为背景的“思辨”居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课程所进行的科学调查、访谈、案例分析则相对缺乏。

(三)重经验叙事,轻学理研究

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策略研究方面,已有研究文献大多从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素养、课程融合原则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议;或者从课程的某一具体方面提出了一些操作策略。这些策略大多缺乏明晰的理论分析视角,主观经验性和随意性较强,难以避免形式化、碎片化、庸俗化。

(四)重宏观策略描述,轻操作路径研究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大部分研究者只凭主观经验或个人理解提出宏观策略,操作性不强,难以实施和落地,如部分研究提出加大加深传统文化知识素材进入课程和教材,以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进(融)什么”“进(融)多少”“怎么进(融)”,对这些关键问题却甚少涉及。

(五)重德育、文科课程的融入,轻理科研究

当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成果集中体现在德育课程、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的融合,对数学、物理、化学,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学科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有权威性的成果更少。

三、 国外有关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课程的经验

笔者选取有代表性的西方国家(美国、英国、芬兰)进行分析,以传统文化教育核心、教育目标、融入方式、教育模式或课程特色等展开梳理和对比。

根据对美国、英国、芬兰三个国家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对比和分析,从中可清晰地看到三个国家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经验。

1. 三个国家均非常重视在中小学开展国家文化教育。

2. 三个国家开展文化融入课程的时间较早,已初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本国模式。

3. 三个国家均没有独立开始传统文化课程,而是把传统文化融入学科课程。融入方式与我国颁发的《指南》要求和理念不谋而合,这种方式既体现学科的融合理念,又不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4. 强调融入课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特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

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研究展望

信息科技课程定位偏重于技术体验和应用,容易忽视文化融入和育人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应遵循国家政策和文件的精神,结合国内外已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立足信息科技学科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因此,笔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深入研究。

(一)加强顶层设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信息科技课程的融合,需要强化系统融入,要从“融什么”“融多少”“怎么融”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建构,科学系统地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信息科技的框架。

(二)强化实践研究

融入过程需从课程目标的设定、融入内容的选择、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策略的优化、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全方位融合,避免融入的形式化、碎片化、庸俗化。

(三)改革学习方式

“主题式现象教学”能打破孤立的学科教学边界和壁垒,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组织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对实践性很强的小学信息科技而言,值得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明成满,赵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路径探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5):5-7.

[2]明成满,赵辉.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一体化研究[J].基础教育,2021,18(4):52-61.

[3]丁奕然,吕立杰.中小学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态度的现状、模型建构与对策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21(6):83-89,143.

[4]陈坤,秦玉友.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建构的价值、困境及重构[J].教育学术月刊,2020(6):96-104.

基金项目: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项科研项目2021年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深度融合研究”(项目编号:BQW2021JXL033)。

作者简介:阮铭健(1977~),男,汉族,广东江门人,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小学,研究方向: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