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音乐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作者: 李洪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学校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音乐课程虽然并非初中阶段的主课,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课程中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能够受到熏陶,对其综合素养的提升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习压力也会得到缓解和释放。在此背景下,初中音乐课程重新受到重视,音乐教师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质,为其全面发展提供助力。音乐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分析音乐课程内容之后,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以摆脱以往教学模式的束缚,突破思维的局限,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文章从初中音乐教学现状入手展开分析,找出以往音乐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以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为目标,探索提升音乐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0-0154-05
音乐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占据一席之地,音乐课程的开展能够推动学生素养的提升,在聆听乐曲、鉴赏音乐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为审美能力的发展创设有利的条件,学生在音乐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开展学习,感受音乐学科魅力的同时,缓解自身的学习压力,保持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学习效率能够大幅提升。但是从实际教学来看,受到音乐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音乐课程气氛低迷,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在课堂中会出现走神的情况,音乐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甚微。还有部分学校并未聘请专业的音乐教师,导致音乐课程无法正常开展,在学生眼中音乐课程与自习画上等号,学生的音乐素养无法得到提升。基于此,初中音乐教师要革新教学理念,重视课程的开展,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音乐课程的有效性。
一、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初中音乐课程不受重视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学校、教师并不重视音乐课程的开展和设计,这种理念会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无法端正学习态度,轻视音乐课程。而教师受到陈旧教学理念的影响,对音乐教学缺乏设计,多采用灌输式的讲授方式,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依赖于教师的讲授,而教师所采用的模式不为学生接纳,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走神的情况,注意力无法集中到课堂当中,对音乐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音乐素养无法得到提升,对其全面发展造成了阻碍。而在不良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会被磨灭殆尽,音乐课程气氛沉闷,会打消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学形式单一会阻碍教学效率的提升,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音乐教师要反思教学,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对症下药,寻找解决措施,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其次,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对音乐课程产生刻板印象。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多数音乐教师对课堂缺乏设计,以教材为依据,按部就班地讲解教材中的内容,使得音乐课程缺乏吸引力,无法抓住学生的眼球。音乐教材中选取了许多精彩且意蕴深刻的曲目,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但是受制于教材篇幅的限制,无法纳入相关的知识,而这部分内容需要音乐教师在课堂中进行补充,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为音乐课程注入生机与活力,但是从实际教学来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课堂气氛低迷,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音乐教学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另外,音乐教师在课堂中并未将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缺乏对学生的关注,多凭借自己的经验开展教学,向学生讲授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音乐素养低下。
二、 提升初中音乐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首先,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重新受到重视,音乐课程的开展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颇有助益。音乐教材中选取的曲目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学习特点相契合,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授课,能够提高音乐作品的感染力,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同时,让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质,体会到音乐作品中情感的起伏,学生的审美意识也能够得以激活,于其音乐素养的提升颇有助益。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能够为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创设更好的环境,摆脱以往教学模式的束缚,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能够从中了解到学生的音乐水平,针对学生的薄弱点做出整改措施,推动课程模式的革新。而学生从中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课堂中依据教师的引导学习音乐知识,受到音乐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质,学习压力也能得以舒缓,以积极健康的态度投入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以往音乐课堂教学效果不如人意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参与度低,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需要对课程模式、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参与到音乐知识的学习中,不仅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还能够大幅提高学习效率,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能够得到保障。因此,教师要转变思路,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标,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带给学生新颖的学习体验,为音乐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加深对音乐课程的了解。在此过程中,受到音乐的熏陶,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会悄然发生改变,逐渐认识到音乐学科的重要性,在教师的指引下学习音乐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享受音乐的美,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三、 提升初中音乐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音乐课程的开展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师在课下备课时,要明确乐曲的风格,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组织开展课堂教学。乐曲具有美的特点,沁人心脾,依据不同的曲目,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音乐的情感,受到音乐的熏陶,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初中音乐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教学,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受到环境的熏陶,在音乐的感染下,学生的审美能力会得到提升,从中感受到音乐学科的学习乐趣,对音乐知识的学习投入更多的精力,音乐课堂教学也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能够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初中音乐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流行乐风》演唱《让世界充满爱》,在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中,需要学生学会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能够通过各种形式感受爱、表现爱,了解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作用,学习怎样处理音乐作品,更好地表达歌曲情感。
《让世界充满爱》围绕着“爱”展开,致力于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美与爱的熏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九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比较感兴趣,有较扎实的音乐基础,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地配合老师,有助于音乐教学的正常开展。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借由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引入课程的学习,呈现社会各界人士奉献爱心的资料,询问学生的所思所感,让学生在情境中直观地了解奉献爱心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爱”的主题,由教师配手语演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借助范唱、肢体语言,提示学生感受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接着让学生展示在课前收集的有关《让世界充满爱》音乐作品的资料,对音乐作品有初步的了解,在此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学会收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在情境中带领学生学习《让世界充满爱》,跟随音乐节奏轻轻地哼唱掌握主旋律,把握歌曲的基调,在演唱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在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音乐教师革新教学模式提供了契机,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口头讲述的方式讲解音乐知识,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也比较低,不利于音乐教学效率的提升,而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这一问题能够迎刃而解,借助视频、图片引出新课所学内容,打破以往教学的束缚,为音乐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信息技术有利有弊,音乐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音乐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初中音乐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京腔昆韵》中《唱脸谱》,在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中,需要学生了解脸谱知识,认识脸谱在京剧中的作用,通过《唱脸谱》歌曲的学习感受中国国粹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并在歌曲演唱中分辨不同脸谱,了解京剧四大行当、脸谱、拖腔等知识,感受体会京剧的韵味。
《唱脸谱》既是流行歌曲,又是京剧唱段,与众不同,巧妙地将通俗歌曲的演唱风格及伴奏手法与曲艺音乐、戏曲音乐融合在一起,极具吸引力。在课堂学习中,在课件中展示音乐教师课下搜集的脸谱,让学生进行辨认,接着展示与脸谱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认识脸谱的颜色,了解脸谱颜色的内涵和意蕴,在此基础上引出歌曲《唱脸谱》,播放歌曲视频,让学生仔细聆听歌曲,找出其中涉及的脸谱及人物,在学生回答过后,由教师进行汇总分析,再次播放歌曲并提出问题,“与一般歌曲的风格特点比较它有哪些不同之处?”明确这首歌带有京剧的韵味。由教师弹奏钢琴配乐,学生跟随节奏演唱,随钢琴唱词体会京剧风味的流行歌曲的特点,在学习的同时为学生讲授有关戏曲行当的知识——生、旦、净、丑。在学习过后,播放京剧唱段引导学生观察剧中的人物脸谱,并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播放京剧当作背景音乐,鼓励学生动手画脸谱,完成作品后,带上自制的脸谱演唱歌曲,加深对《唱脸谱》的理解,巩固课上所学的脸谱知识,感受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
(三)组织开展合作学习
初中生音乐基础薄弱,对音乐演唱技巧缺乏系统的学习,在以往的课程中,多跟随教师的节奏,在教师的带领下演唱歌曲,在教师放手之后,学生无法把握音乐的节奏,演唱效果比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基于此,音乐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合作学习,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在音乐课程中的参与度。但是初中生合作意识比较差,教师在开展合唱教学时会存在一定的阻碍,针对这一问题,音乐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识谱能力,适当地降低难度,对二声部进行简单的改编,让学生更加喜欢合唱的形式,感受到合唱的音色美。比如,初中音乐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国乐飘香》演唱《彩云追月》,在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中,需要学生能够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彩云追月》,准确掌握切分音节奏,并能用各种音乐形式来表现歌曲,体会歌曲情绪。学生倾向于用齐唱或者是独唱的方式去演唱歌曲,对合唱比较排斥,音乐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这一特点,对课堂教学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在课堂学习中,播放管弦乐《彩云追月》,带领学生欣赏并询问学生“乐曲的情绪、节奏、速度是什么样的?在你面前呈现了什么画面呢?”明确《彩云追月》采用中国的五声音阶,音乐的演唱可以大致分为低声部和高声部,教师在讲授演唱技巧之前,要结合学生的识谱能力以及音质,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完成低声部和高声部的学习,在共同合作下完成合唱练习。在学习低声部时,由教师范唱,让学生感受后分句处理节奏,声音连续向上级进,演唱的时候声音位置不变,跟着琴声演唱歌词;在学习高声部时,开展分角色演唱,一边同学模仿萤火虫唱低声部,一边同学模仿彩云月亮唱高声部,而在第二段结束句高声部最后两个音翻高八度,在学生掌握高声部和低声部的演唱方法后,开展合唱练习,在合作中完成乐曲的演唱,并提出问题:“《彩云追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字?你认为这首歌曲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比较合适呢?”明确乐曲的基调,让学生在合唱练习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设计有效音乐问题
初中生思维比较活跃,音乐教师在课程中要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在沟通中加以指引,以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以往音乐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教师并不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对学生存在疑惑的点无法及时的解答,导致课程问题重重,对学生的发展无法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初中音乐教师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在课堂中结合音乐曲目,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借助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同时,拉近师生距离,在课程中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初中音乐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国乐飘香》中《春江花月夜》,在这一张章节内容的学习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赏《春江花月夜》,感受、体验中国民族乐器丰富的表现力,巩固民族五声性音阶及“鱼咬尾”创作手法,了解“换头合尾”这一创作手法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