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
作者: 张志华摘 要:随着我国小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小学生学习和研究工作需有效进行。教师要针对小学课堂学习实际情况,结合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特点,从科学角度出发,提出有效措施。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当前小学语文教师过于重视学生考试成绩,没有从能力培养出发,结合“双减”政策内容,完善课堂学习内容。文章针对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效课堂学习措施,为“双减”政策落实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优化;措施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3-0045-06
课堂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合,搭建小学语文高效教育课堂,是广大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所以教师需给予相应重视,在课堂上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结合小学阶段学生年龄特点,推出科学有效的学习内容。传统语文教育中,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双减”政策落实情况存在问题,需给予相应调整。
一、 “双减”政策指导下小学语文课堂构建背景
传统的中国语文课堂教学,通常情况下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环境,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教材内容,布置相应作业,知识接受上存在被动接受的现象,教师对学生实际感受了解程度不足。教师背负着传递教育理念和落实语文教学内容的任务,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相应知识内容,是教育的接受者。传统教育中学生的地位明显是低于教师的,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培养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学生也不能有效地激发自身学习潜能。而且综合全面的语文学习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压力较大,而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限制,单向传输相应内容,没有有效结合提问等多种教学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 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重点和教材内容偏移
由于受到传统语文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育内容和教材所讲述的重点内容存在偏移情况,教师没有将教材内容合理处理,精简内容,突出重点,而是单纯地在课堂上机械复述教材和辅导资料的内容,导致学生对重点内容理解程度不足。教师应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灌输学生语文教材知识内容,忽略课堂讲解突出重点和多样性教学方式的应用,缺乏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不能在课堂上以最短的时间学习和掌握教材知识内容。理论知识学习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固然重要,但是素质教育影响下,教师更应该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保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学习中的人文知识、道德意识的培养和学习也是其中的重点内容,教师需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梳理教材内容,突出重点,将课堂教学和素质教育目的有效结合。
(二)教育模式存在不少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十分严重,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缺乏丰富的学习体验。传统语文教育方式存在明显不科学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基本互动,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向教师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教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缺乏准确的了解,无法给予学生正确准确的指导,导致学生课堂学习变成被动接受教材知识内容的过程。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活跃,但是逻辑思维不够缜密,无法建立全面高效的语文学习系统,导致自身语文知识学习效率不高。长时间的挫败感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给予的反馈关注程度较低,没有落实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内容,导致课堂学习效率和质量不高,而且一些教师过于依赖信息技术和教育辅导材料,没有自主研究和分析的过程,授课缺乏生动性,学生很难参与互动,缺乏正确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情况,导致课堂讲述知识的时间很长,但是没有收到合适的效果。
(三)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不足
语文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母语学习,从语言环境和内容记忆上,语文学习相比于其他知识内容学习存在明显优势。语文学习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学习也存在重要的意义。但是现阶段语文教育,涉及的内容十分繁杂,大量的学习内容和作业,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但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思维培养和能力锻炼上缺乏相应内容支撑,从小学语文学习实际情况上看,学生面对的学习难度依旧比较大,学生在生活中缺少对语文知识的自主研究和思考,学习到的知识内容缺乏应用环境。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相应内容时,缺乏对语文教育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导致语文教育内容过于片面,长时间枯燥的课堂环境,使得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断降低,无法培养主动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在语文学习中,保持积极学习的态度和学习兴趣,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塑造学生出学生语文学习全新课堂环境,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内容,让学生学得开心,而且不用面对过多的学习压力。
三、 “双减”政策指导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双减”政策内容的落实,让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未来的综合发展给予相应重视,从而构建全新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落实科学高效的教育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发展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综合能力。学生重新审视语文学习内容,从自身情况出发,构建专属学习计划。学生在高效语文教学课堂上,可以学习教学中的重点知识内容,感受到文字之美,在小学阶段积累大量的学习方法和语文知识内容,而其中兴趣的培养对未来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双减”内容和核心就是避免让过度的学习任务压力影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培养,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需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丰富学生学习体验,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获得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是丰富多样的,不仅仅是记忆和背诵课文。教师构建高效趣味性的语文学习环境,使得更多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提高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广泛应用,为小学语文课堂的进步和提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资源,了解到更多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线上互动和学习,讨论过程中革新自身教育理念,提高语文课堂质量。例如,当前兴起的短视频平台,教师可通过短视频拍摄的内容在课堂上吸引学生,带领学生了解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然后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在班级建立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喜爱程度,使其在后续学习中投入相应的精力,激发其求知欲望,从容搭建科学高效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核心素养,减少学生学习压力。
(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双减”政策内容落实过程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大量的语文学习方法。相比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大量的基础知识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兴趣提高,为后续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学习课堂氛围需生动有趣,教师应在和学生高效交流过程中渗透大量的语文知识内容,改变学生对教师的刻板印象。当前教育理念影响下,教师需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在课堂上教师起到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构建高效学习的体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语文学习的全新认知,让学生真正将所学的知识内容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效率。小学语文课堂需结合多种元素,将传统文化等多样性内容和语文教学有效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课堂上不仅能够学习到语文知识,而且能够达到技能锻炼的效果,提高学习质量。
(三)丰富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推动语文课堂教育方式多样化。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教师构建高效语文知识教学体系,注意力需聚焦在课堂多元化内容下,推动教育生态进步和发展。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业布置形式单一,没有起到能力锻炼的效果,导致学生完成作业积极性降低。高效课堂构建减少课余作业布置,课堂作业形式更加丰富,有效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双减”政策指导下,教师减少作业布置量,将重点放在提高作业质量、丰富作业形式和内容。创新的教学方式是新的教育理念的有效应用,小学阶段学生想象力丰富,教师营造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改善了传统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并且丰富的教学方式解除了时间和空间对语文学习的限制,能拓展语文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高效学习,促进语文课堂质量提高。
四、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准备
(一)教师明确教育重点目标
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活动的重要前提,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教育目标,从教材核心内容着手,明确教学目的和“双减”政策内容。课堂是小学生学习教材知识内容最重要的场所,而当前许多小学教师只是单纯讲解教材内容,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梳理和分层处理,也没有在课堂上给予适当拓展,导致学生思维也被教材内容禁锢,无法提高对语文教材的深入认识。语文教材内容需和学生生活有效结合,教师不能够单纯地叙述教材内容,让学生简单地背诵和记忆生字词,而要精准把握教育方向,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贴合学生学习生活,完善教学趣味性,规范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学习的乐趣,从而保障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准确认知。
(二)学生从自身出发确定学习方向
从学生角度,需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剖析教材内容。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主要起到的是指导作用,大多数时间学生需依靠自身能力和自律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积极性,结合自身学习中存在的缺点,完善语文知识体系。“双减”政策的提出和有效落实,使得学习内容和作业内容很大程度上减少,教师需针对性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性,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缺陷,从而更好地配合教师开展后续学习。
五、 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具体措施
(一)营造高效语文学习氛围
高效语文课堂学习氛围的构建,对学生语文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使其在课堂上积极和教师互动,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提高语文知识学习效率。优质的语文学习氛围,可激发学生语文知识学习潜力,兴趣教育方式的有效落实,对学生成长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教师日常教学时需给予课堂教学氛围重点关注,观察学生听课反馈,调整教学措施。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自制能力较差,教师应针对学生好动贪玩的心理,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营造一个更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阶段,教师需针对素质教育重要导向,正确应用语文知识学习内容,从自主学习出发,采用多种方式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得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内容变成自主学习行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价值意识,更加认真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例如,教师在进行位置安排时,将语文基础较好、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和基础较弱、学习主动意识较弱的学生安排到一起,这样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对小学生而言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而且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下,可以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采用更加高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习质量的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体系,约束学习意识较差的学生,使得课堂学习氛围更好。而且在教师的指导下,整体课堂节奏也有明显的改善,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
(二)拓展学生学习思维
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过程中需重点把控学生学习心理,对学生学习内容精细化讲解,更好地梳理文章脉络,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小学语文能力培养需向多样化发展,培养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知识内容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运用相应知识内容,提高学习质量,培养语文知识学习核心素养。更好的语文学习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结合听说读写,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尤其是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学生需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是减小学习压力的前提。“双减”不是单纯地减少作业内容和课堂练习,而是教师站在学生角度,通过深入学习和指导,将教学内容向高效合理化调整,将知识内容学习和课堂教学情况有效结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保障学生逻辑思维水平。例如,教师在讲解古诗词相应内容时,需带领学生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从作者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可以提高和作者的共情,从而能够在比较难理解的词句中获得更多的学习内容,保障学习质量,提升学生逻辑思维水平,使得学生真正认识到语文知识学习的核心内容,积累素材的同时,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