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达”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数学关键能力的路径分析
作者: 黄惠琼摘要:文章对“读思达”教学模式进行了简单介绍,从数学阅读能力、数学思考能力与数学表达能力这三方面入手,分析了基于“读思达”教学模式的学生数学关键能力培养与提升内容。同时,说明了“读思达”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原则,并以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作业优化设计阶段为切入点,阐述了面向学生数学关键能力提升的“读思达”教学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面向学生数学关键能力提升的“读思达”教学模式优化展开策略,以期实现对学生数学关键能力的强化培养,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升级展开。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思达”教学模式;数学关键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5-0070-05
一、 引言
“读思达”将关键能力进行细化,划分出了阅读能力、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这三种基础能力。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对这三种基础能力进行优化培养成为重点问题,以此实现对学生数学关键能力的提升。
二、 “读思达”教学模式的概述
“读思达”教学模式将整堂课教学总体划分为三个环节,即阅读、思考与表达,该教学模式对教学过程的关注度保持在较高水平,更为细致地说,将关注点聚焦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知识获取方面。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依托“读思达”教学模式的引入,可以将数学学习分解为数学阅读、数学思考与数学表达,依托上述三个环节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关键能力有所提升。
三、 基于“读思达”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数学关键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内容分析
(一)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
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认知、熟练掌握各种数学符号、专业术语、数学图形的特征、数学图表的含义、表格的作用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对小学数学而言,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更多与学生日常生活有着相对紧密的联系,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教学情境、数字符号与字符等信息的含义,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学生耐心与细心阅读的习惯,并让学生逐步掌握提炼核心信息与概念、准确发现数学问题本质等数学阅读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思考的效率。
(二)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提升
要求在“读思达”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逐步掌握对数学问题进行准确分解、有条理与缜密分析、挖掘并确定问题本质、使用数学语言实现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完成思维训练后,需要促使学生具备更为系统、具体的逻辑思维以及举一反三的思考能力。同时,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需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入手落实数学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体会数学思维的多样性,并在实际的思维转换实践中,实现创造力的提升。另外,还要确保学生经过数学学习掌握“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具备演绎推理能力,可以更为灵活地解决现实数学问题。
(三)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提升
要求培养学生聆听、理解他人语言表达的能力,并可以精准提炼、总结他人观点,结合自己的思考提出并表达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要求学生具备使用数学语言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可以熟练、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进行个人数学见解的表达与分享;要求学生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实现个人观点的表达,可以与他人进行高效交流与沟通。
四、 “读思达”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原则分析
(一)主体性原则
在“读思达”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师应当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期间,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表达机会,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展示汇报、补充质疑中积累感性材料,认识、深化理解数学知识。
(二)问题性原则
利用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知识点学习,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度,让学生在问题分析与解决中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在“读思达”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师应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数学学习能力、认知特点以及教材内容,提出难易适中的、具有探究性或是启发性的问题,以此助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强化。
(三)情境性原则
设置教学情境并在这样的环境中展开教学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实成效的重要举措,在构建小学数学“读思达”教学模式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的构建实践中,需要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更加贴近、学生更为感兴趣且生动的材料完成情境创设,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与探究兴趣,助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循序渐进原则
在进行小学数学“读思达”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相应教学实践中,要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实围绕学生的现实认知结构特点、年龄特点等展开教学,严禁所教授的内容、使用的教学方法等超出学生的发展水平。同时,应当利用阅读推动思考、利用思考推动表达,实现各个教学环节的有序推进,以此获取更为理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五、 面向学生数学关键能力提升的“读思达”教学思路分析
(一)教学准备阶段
第一,转变数学教材分析范式。全面解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素养内容,即核心素养内容与构成要素,结合“读思达”教学法,明确学生数学关键能力,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思考能力以及数学表达能力。同时,还要全面解读小学数学教材,明确教材设计意图,并在其中提炼出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数学思考能力以及数学表达能力的知识要点。
第二,评估学生的数学实际学习情况。对小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体系落实评估,明确学生在当前已经建立起的数学知识结构,并以此为基础,从阅读、思考、表达这三方面入手,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同时,还要对小学生的认知情况与认知障碍进行评估,切实掌握学生在学习新数学知识内容前所存在的认知障碍,并以此为参考落实教学设计,确保基于“读思达”教学模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顺利展开。
(二)教学实施阶段
第一,结合导学案激活学生旧知识。结合教学内容编写导学案,让学生结合导学案内容进行旧知识的复习以及新课的自主预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与数学思考能力。依托导学案的学习,可以对学生现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进行激活,并在新旧知识之间设置连接桥梁,为学生展开抽象数学知识的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第二,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数学关键能力的重要内容与措施,实践中,需要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兴趣,并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讲解数学阅读基本方法与策略,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数学阅读中,将抽象的知识内容加速内化、加深理解。
第三,设置问题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能够让学生在问题思考分析与解答中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点内容,同时还可以实现对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强化培养,为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在此过程中,问题的提出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但是均要确保所设置的问题与所学知识内容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第四,给予学生充足的深度思考机会与时间。深度思考能够为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提供支持,所以,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重点给予学生充足的深度思考机会与时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避免学生的思考仅仅停留在浅层,切实把握、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最终收获更为理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第五,引入表现性任务。表现性任务主要是需要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与表达的学习任务,尽可能将其设置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并鼓励学生交流、思考过程与成果分享,实现对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强化性培养。
第六,重视提升学生数学表达的规范性。数学学科有着较强的严谨性,所以在引导学生展开数学表达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提升学生数学表达的规范性,让学生准确掌握与理解各种数学概念,避免出现知识点混淆不清的问题。
(三)作业优化阶段
第一,设置多元化作业。依托作业的合理布置,可以达到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掌握程度的效果,实践中,为最大限度发挥出作业在助推学生知识迁移、巩固知识方面的作用,需要教师设置多元化作业,切实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要,并实现对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更好培养。在布置多元化作业期间,教师应当尽可能保证作业内容与方式偏向实践、探究与生活,支持对学生数学关键能力的强化培养与提升。
第二,鼓励学生展开作业的自我评价。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作业评价,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与习惯。将学生设定为作业评价的主体,鼓励学生展开作业的自我评价、自主反思与自行调控,明确学习的薄弱点并及时落实针对性弥补,推动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六、 面向学生数学关键能力提升的“读思达”教学优化展开策略
(一)数学阅读方面
1. 引入情境式教学方法
情境式教学方法主要让学生在更为生动的情境内进行思考、知识点学习,让学生形成更高的数学学习兴趣与数学阅读兴趣,促使学生能够输入更为丰富、更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在“倍数”的相关知识点教学期间,首先,教师可以从学生最为熟悉的情境——小组中男女生的数量关系进行引入,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体会问题产生的必要性,找准学生的认知原点,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其次,让学生们借助研学单,经历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小组上台汇报、学生补充质疑的过程来获取新知;最后,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内化、拓展、延伸。这样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真实有效地发生,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频繁且效果良好,课堂气氛活跃。
2. 结合教学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
想要确保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正确阅读,就必须要在日常课堂教学期间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促使其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在小学学习阶段,需要学生掌握的数学阅读方法包括关键词法、语言互译法以及图文结合法,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展开针对性更强的指导与训练,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应用相应阅读方法。
例如,在进行“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与条件,包括“3千米以内收费7元”“超出3千米的部分,每超出1千米收费1.5元”“未达到1千米的路程按1千米计费”,反复阅读、理解、思考,避免遗漏关键解题条件与信息,保证解题正确性,让学生在这样的练习中逐步掌握关键词法。
又如,在进行“三角形面积”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内容,解读“利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组合为等面积的平行四边形”中“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的含义,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掌握知识内容与更方便理解、更为直观的语言,深化学生的数学理解,让学生在这样的思考中逐步掌握语言互译法。
再如,在进行“用数确定物体位置”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数学文本的抽象表达,画出更为具体、直观的图示表达,即行列图,更好地掌握抽象数学知识内容,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逐步掌握图文结合法。
(二)数学思考方面
1. 设置探究性问题
利用问题的设置,能够让学生展开思考,实现对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实践中,教师需要围绕教学内容设置多样性的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在思考中掌握数学知识,以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关键数学能力的效果。
例如,在“组合图形的面积”的相关知识点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复习基本图形的面积,为新课做铺垫;继而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组合图形,让学生形象地感知组合图形。在教授的过程中,主动联系解决生活中求客厅面积问题,提出“老师搬了新家,你能够帮助老师计算客厅的面积吗?根据现有平面图与数据,你能够计算出该房子的总面积是多少吗?”的探究性问题,让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