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减负”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探索

作者: 许文华

摘要:为了对小学数学作业进行优化设计,达到减负的目的,文章对减负政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现状、要求、意义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减负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减负;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5-0096-04

一、 “减负”政策

“减负”就是减轻负担,是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减轻不必要、不科学、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学习压力,但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减负”的同时要提质、增效。部分教师为学生布置大量的数学习题,学生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数学作业,占用了学生的休闲娱乐和休息时间,让学生产生抗拒和抵触心理,从而对学生起到反作用,不利于数学教学。在这样的实际状况下,国家推出了“减负”政策,减少学生课后作业的数量,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同时要对作业习题进行有效设计,提高作业质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数学作业的需求。

二、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现状

(一)作业设计理念传统

部分教师固守传统的作业设计观念,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作业设计,没有进行创新性的设计。部分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和以往经验进行作业设计,为学生布置较多的数学习题,想让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题目的规律和技巧,从而在数学考试中获得较高分数,这无法真正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忽略学生的差异性

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生活环境、性格特点、学习能力。教师在对作业进行设计的时候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作业内容的布置。但是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对课后作业进行内容设计时,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没有分层分级制定作业内容,没有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布置,作业内容缺乏针对性,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会出现不理解、不透彻的情况,或者作业内容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情况,学生无法通过完成作业对数学知识进行巩固,无法发挥课后作业的作用。

(三)作业内容单一

教师对数学课后作业的设计主要以数学课本后习题为主,或者以数学相关参考书为主,没有在作业设计过程中加入趣味性元素,作业内容具有重复性,缺乏创新性。部分教师的作业设计内容与实际生活分离,具有机械性,学生无法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无法促进学生的理解,作业内容单一化,会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到枯燥,产生抵触和敷衍的心理,导致学生无法深入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涵,无法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无法准确把握数学解题技巧和方法,数学学习质量较低,甚至导致部分学生抄袭数学作业,不了解作业的内容,也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从而降低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四)作业设计形式单一

部分教师对作业的设计缺乏层次,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作业设计,只继承了传统的作业设计形式,不具有创新性,固守传统的教学内容、作业设计标准、设计要求,使作业内容缺乏灵活性,形式单一的数学作业无法拓宽学生的思路,无法活跃学生的思维,无法启发学生的智慧,无法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应该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置不同形式的数学作业,凸显出数学作业的价值,促进学生完成作业的意愿,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动力,避免作业流于表面,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学到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五)评价方式单调

课后作业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优质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进行反思,提高学生的自省能力,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质量。部分教师对学生所做的数学作业评价方式单一、内容单调,只在学生的作业本上进行简单几个字的评价,缺乏多角度关怀,如教师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之后,只写出“优、良、差”等评语,或者直接写出学生所得的分数,部分教师会写“阅”字,表示已经阅览过,这种单调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业实际情况的把握和了解,无法使学生进行反思。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鼓励性评价,要注意进行具体化的鼓励,如教师要寻找学生作业的优点为学生写上评语,“你的字迹很工整,字体也很好看,解题过程很正确,推导过程很详细”等;对学生的作业错误,教师要进行指正,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并给予学生正确指导。教师要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评语的书写,如“你的字迹不是很工整哦,要加强锻炼了,我相信你在努力练习之后,一定会写出一手非常漂亮的字。”教师没有运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方式对作业进行评价,导致学生不够明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巩固。

(六)不注重作业的实效性

部分教师在为学生进行数学作业的设计过程中,不注重提高作业的质量,只是设计大量的数学习题,重视习题的积累,教师期望学生通过完成大量练习题,从而形成思维惯性,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规律,提高学生做题的速度。这种方式虽然使学生在日后碰到类似题型的时候能够快速解答,但是学生若遇到创新性题型时会无从下手,缺少解题思路,无法举一反三,无法培养学生的高阶逻辑思维,学生对数学的本质和内涵没有深入的把握,学生不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习题的推导过程、数学结论的由来。学生在无法真正理解数学内容的时候,就会对数学产生排斥感,也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从而降低作业的实效性,难以发挥课后作业的真正作用。

三、 “减负”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要求

(一)数学作业需要控量

“减负”政策就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从数学作业这一角度来说,“减负”就是要减轻学生的作业数量,避免进行题海战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实际情况来设计数学作业数量,尽量设计少量而高质的数学作业内容,避免设置大量重复性的作业内容以及超时超量的数学作业,要涉及全面、涵盖多种类型的习题,如基础型、概念型、高阶型、实践型等,从而促进学生不同能力的提高,要确保数学作业虽然数量减少,但质量不降低。教师要注重控制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进行数学作业的设计,保证学生能够在自己有限的能力范围内完成作业,也能够实现作业的有效价值。

(二)数学作业需要提质

“减负”政策虽然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减少学生的作业数量,减少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但是要保证数学作业的质量,保证数学作业的全面性、科学性、针对性,对数学作业内容进行细化,减去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内容,提高作业的实效,打造高质量作业内容。教师将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巩固数学课堂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也可以使学生有效地验证自己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从而了解自己的数学水平,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发挥作业的辅助作用,从而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三)数学作业需要创新

传统数学作业的设计形式、设计内容缺乏创新性,作业内容单一,沿用传统的作业设计方式,没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的变化,进行作业设计的创新。“减负”政策的实施对作业的设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设计数学作业,也可以结合其他科目内容设计数学作业,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作业内容形式,设计出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拓展性的数学作业,从而能够启发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减负”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数学教师对课后作业进行优化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设计形式和内容,减少课后作业的数量,提高作业的质量,减少学生课后在作业上所花费的时间,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使学生能够保持心情愉快,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学生在课后作业花费较少的时间,就会有更多的时间休闲娱乐,也可以增加学生的休息时间,使学生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保持旺盛的精力,也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如绘画、摄影、体育等,陶冶自己的情操,增强自己的体质,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教师优化作业设计,不仅能够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师对数学课后作业进行优化设计和布置,能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作业负担,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作业完成的效率,提高作业的质量。教师创新作业设计的形式和内容,增加趣味性元素,能够使学生对作业产生兴趣,不再把作业看成一个艰巨的任务,而是对数学产生了探索欲望。学生愿意去推导数学过程、了解数学概念、观察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挖掘数学的魅力,领悟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学生产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能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活动,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注度,从而提高作业的质量,发挥作业的真正作用。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因此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

五、 “减负”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一)分层进行数学作业的设计

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接受能力不同,因此进行数学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作业设计,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性。传统的数学作业设计方式无法很好地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差异化的作业设计,使作业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符,学生无法通过完成作业掌握数学知识,无法发挥数学作业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避免一刀切,要分层分级的设计作业,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为学生设置不同类型的习题,例如基础题、难度一般的题型、拓展提高的题型,从而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完成作业,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例如在教师讲解完“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一课程后,可以为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作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理解公顷、平方千米、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以及单位换算,从而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实际生活中的土地测量。在讲解完课程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基础题,如“公顷与平方千米有什么关系?公顷的概念、平方千米的概念。”“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等一些基础性的问题。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置中等难度的问题,如:“边长为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置拓展型题目,例如:“北京动物园的园区占地面积约0.9平方千米,那么这个0.9平方千米是多大呢?请运用学过的知识描述它的大小。”也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用到平方千米的案例,教师对作业进行分类设计、分层设计,能够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地巩固数据知识,通过作业检验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而提高数学学习质量。

(二)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数学作业设计

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复杂性、抽象性等特点。而结合实际生活进行作业设计,将生活化资源素材渗透到作业内容中,运用具体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使学生有效理解数学内容,也能够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使学生提高自己的专注力,用心完成数学作业。例如教师在讲解“位置”这一课程内容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生活型作业,可以让学生画出班级学生的座位图,并用数对分别表示不同学生的位置。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可以用两个数据确定平面中的位置,使学生认识列和行的含义,理解有关数对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空间逻辑能力,将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相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进行探究型作业设计

教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启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要渗透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时、分、秒”这一课程后,可以为学生设计探究性作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了解分和秒的换算,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时间的长短,让学生探究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师可以让学生研究和探讨自己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并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写出来。“如果我们想去看电影,电影开场时间是下午5点。现在是中午12∶30,那么还要等多久才能够观看电影呢?”让学生独立自主或与同学交流讨论完成这些作业,也可以让学生探究同一种问题的不同计算方法,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