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深度学习的课堂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谭旭权

摘要:在新时期,社会各界重新审视了高中教育课程,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愈发地重视起来,提出了新的教育要求。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高中化学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获得了新时期的崭新发展方向。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对学生非常重要,化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如何,不但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密切相关,同时与学生的内心体验,以及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师应优化教学设计,强化对学习深度的提升,把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放在第一位。同时也要融合新颖的教学思路,尊重学生的内心渴求,提升课堂实效性,营造相对舒适的氛围,学生的专注度能够显著提升,并且思维也更加活跃,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探析的机会。实现趣味引入,促使高中化学学习“有深度”。

关键词:高中化学;深度学习;教学设计要点;教学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5-0118-05

现代化学教学非常强调“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深度解析化学概念中的要素,改善学生的学习感受,纠正高中生的错误化学学习观念,对提升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教学意义。教师需要强化引导式教学,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机会,提出自身的想法和思路。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深度不够重视,致使学生逐渐失去了“探究”的权利,也缺少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全新的教育教学计划与方案,对与生活相关联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开发多种不同的实践类课程资源,以此带动学生自主分析能力、化学探索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的创新应致力于将学生思维带入化学的意境中,打开学生的思维窗口,利用丰富趣味性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去实现探析式学习,并增强学生的深度学习意识,解决困惑。

一、 高中化学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要点

(一)提升学生参与度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化学教师常常将自己置于教学领导者的位置。一些化学教师总是将自身的教学精力放在完成教学任务上,教学内容、教学方案以及教学计划都是围绕教材知识的传授来进行,导致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很难得到根本性的提升。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意识到,如何把学生变成课堂教学的主人,是优化深度学习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规划教学设计,通过趣味教学的方式能让学生融入化学课堂中,得到化学的学习灵感。化学科目本身作为应用型学科,依靠枯燥的讲解显然无法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所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需要重点去思考的过程。此外,教师要注重自主思考能力的锻炼,将自主探索的教学环节带入高中化学课堂当中,围绕教材以及学生展开互动话题引导,突出高中生在化学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地实现化学课程的创新与改革,构建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课堂。

(二)拓展学生的思考路径

高中化学教师应该试着让学生转变自我意识,从以往的被动心态逐步变为积极主动的心态,从以往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状态逐步变为搭建起环环紧扣的知识体系的状态。教师需要拓展课堂的宽度,把学生的学习思维成功带入探索中,这样学生愿意提出自己的小创意、新想法,接触更多的化学领域。在深度学习的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思维延展将实践的内容引出来,从不同的角度对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设计,对学生们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这样方能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有效性。身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必须重视教学拓展的价值,帮助学生不断进行思考和联想,学生投入感会得到增强,并且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让学生们思维变得活跃起来。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的思维锻炼看作教学设计的要点,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通过教学拓展延伸使学生的学习视野更加宽阔,并从不同的学习内容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找到更多思考的路径,并结合自身的理解进行延展和探索,也可以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快速发现学习中的重难点,提高学习质量。

(三)完成多元化课堂构建

化学知识是非常抽象和严谨的,仅凭借教师的讲解并不能帮助学生完成深度学习。多元化课堂的构建已经是现代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新课改下提倡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这就是我们构建深度学习模式的重点。高中化学教师需要通过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的深度分析,导入更多适宜的实践教学资源,完成教学宽度的拓展,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畅享化学的自由空间。在融入教学创新的实践类活动引导学习中,通过合理的教学活动构建,学生有了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获得更多与教师、与小伙伴进行交流的机会,能够积极运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化学知识。高中化学教师一定要在注重多元化课程教学设计中,提升学生的思维活力,务必要改变传统机械化教学的模式,创造活跃的教学氛围。思维发散是提升化学学习效果的重要路径,在实践类课程引导教学中教师应融入一定的教学创新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生活素材、合作活动等内容,完成化学课堂的新模式构建。

二、 高中化学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策略

(一)结合互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往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比较被动地接受教师指导,缺乏对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高中化学教师在完成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喜好,以此为突破点创设高效课堂,把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习模式变成主动探究知识、积极参与思考的模式,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让学生愿意去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现代教育中更加重视引导型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尤为重要。学生能够从不同类型、模式、内容的实践类课程中去找到学习化学的不同方法,也能打开学生的化学视野,强化学生对学科的认知。并且互动探究可以将学生集中在一起去完成任务,实现不同思维方式的交集,在交集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很多新的思路和想法。教师通过把一些利于学生思考、理解的学习资源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更加愿意去思考,对相关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能够有效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互动教学是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常规模式下的师生互动是以课堂提问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在绝大多数化学教师眼中被看作是一种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和复述课堂教学内容的手段。但是必须认识到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价值更多的应当体现在对学生前端思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是对学生新鲜知识内容自主认知潜能的一种激活,如果只是以“回顾”和“巩固”作为互动教学的执行目标,那不仅会在事实上矮化互动教学的意义,同时也会让学生在脑海中对互动学习形成一种片面的“认知定式”,不利于后续师生互动课堂的科学构建。教师在讲解化学理论知识的时候,可以创设教学互动内容,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举例来说,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新媒体技术的教学功能,为学生带来生动的画面,比如展示家中常见的冰箱以及内部储物结构,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些趣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比如:冰箱里的储物规律是怎样的?化学物质的分类标准有哪些?Na2CO3从阳离子来看,属于什么盐?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被调动起来,增强了对化学学科的认知。互动性教学模式的运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升他们的化学分析能力,学生也会感受到高中化学课的趣味性。因此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导向,并且利用有效的情境去提升学生体验,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真正地得到激活,如果教学模式缺少变化,也难以让学生产生充足的思考灵感。通过有效的互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又能实现教学拓展,给学生提供新颖的学习思路,并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化学知识,完成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

(二)小组互动式实验设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更加重视实验教学设计,在实验中融入趣味性内容,拓展了实验教学的内容,把化学实验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实验是学做合一教学体系的主要体现方式,也是锻炼学生应用思维的重要平台,让学生可以加强对知识的总结与学习,不断借助实验的经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教师就应该发挥专业的教学策划能力,掌握其互动教学的规律和要领,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教师应该把新课程理念与教学转变的构建进行深度分析,促进两者渗透融合,带给学生不同的学习路径。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探究式教学模式会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学生会竭尽全力的寻找相关题目的解题路径、概念原理。教师应分配小组,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回想从前学习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的方式,对化学知识进行探讨与分析,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的同时,激发学生在高中化学教学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是促进深度学习的前提,学生只有完全融入学习活动中,才能全力以赴地思考和完成学习任务,并在合作过程中积极与同伴交流,获得思维的启发,这也是运用互动探讨学习模式的价值。举例来说,在“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教师为学生构建互动探讨任务,留给学生一起互动探析的空间,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钠在反应时熔化变成小银球,并产生一些气泡,接着开始探讨实验现象的化学原理。学生如果独立完成实验观察,会造成思考方式以及思考方向上的单一化,思维会变得非常狭窄。而通过合作模式的运用,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参考他人的想法,实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并从中获得学习的灵感,也能在活跃的讨论氛围中提升内心的学习体验。为保障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整体性,教师可以要求各个小组提交分析报告。教师以小组分析报告为基础,根据学生的一些想法,随时进行指导,弥补学生思维能力的不足。这样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有效性,拓展更多化学思维渠道,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让学生在他人的思路之上强化自我思维能力的补充。学生在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的过程中,也会将自己的思维模式做出调整和变化,获得更多的学习路径。

(三)强化演示实验设计,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现场演示法也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准备好充足的实验演示材料,并当着学生的面进行实验演示,学生能够近距离观察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和结果。教师要为学生设置多样化的演示教学实验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根据教学内容确立相关的生活化实验主题。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展开教学,通过生活实验演示的构建,让学生能敞开心扉接受化学教师的创新教学方式,并获得学习视野的拓展。将趣味性的演示实验教学带入高中化学课堂当中,围绕教材以及学生展开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突出高中生在化学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化学课程的创新与改革,构建生活化的实验演示。这种方式操作比较简单,管理组织也更加容易,由于是教师操作,也能保障学生安全,教师还可以将工具分发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实验,虽然只能让有限的学生上手操作,但仍旧能够起到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的作用。例如,在讲解《置换反应》时,教师可以携带铁丝与硫酸铜溶液走进教室,让学生围拢在讲台周围观察教师的实验步骤和动作,教师缓慢将铁丝伸入装有少量硫酸铜溶液的试管当中,可以明显地观察发现,铁丝上迅速析出了一层红褐色的绒毛状物质,溶液由先前的蓝色转变为浅绿色,最后再变成棕色。在教师进行完实验之后,还可以让志愿学生上台,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置换反应的实验。教师要让学生把自己在学习时的经验和理念融入化学课堂,能呈现出自己的真实观念和设想。教师要结合题目去推动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把自己的做题经验和做题心得无私地呈现给自己的同学。最后,教师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完成教学总结活动,帮助学生梳理学习的内容,提升学习印象,让学生结合演示实验去分析置换反应的原理、特性,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可以从不同维度来设计演示实验,帮助学生高效掌握基础学习内容,同时实现思维的发散,让学生在基础学习之上获得更多的学习空间,将实验与课堂建立联系,让学生从实验中去理解化学知识点,并掌握一定的运用和分析能力。总之,引入实验演示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同时要广开言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自我表达的机会和权利。如果学生能在完成自我表达后让其他的学生也收获了化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

(四)利用互联网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导入

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学生对自身的各种特长和兴趣很难发现和施展开,限制其个性的发展。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壮大,教育教学逐渐从线下转变到线上,改革了传统教学的模式,“互联网+教学”凭借自身的优势和政策的推动以及广大用户的需求,从而得到充分的发展。以往课堂学习中只能进行教材上基础知识的思考,学生在学习中思维逐渐变得麻木,就很容易出现溜号的现象。信息技术是融入拓展性的资源、生动的影像搭配而成的教学素材,具备模拟性、操作性以及丰富的变化,通过多姿多彩的教学素材来完成知识的渗透,产生寓教于乐的效果。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懒惰的原因,有高中学习压力大的原因,但是缺少有效的预习指导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想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质量,教师应该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新式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避免传统教学过程中的重复内容,并以此提高实际教学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解决了教师的难题,信息化教学导入的布置能带给学生非常丰富的预习内容,一改以往学生对预习就是单纯学教材的印象,而是将预习变成一种充满趣味的活动,学生在预习活动中能够看到化学学习中很多不同的素材,有效实现思维的发散,并且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前熟悉学习内容,这样学生在预习之后的课堂学习中学习效率也能显著提高。举例来说,在《乙醛的结构与性质》的导入环节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喜好去选择信息化导入素材。由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葡萄糖,葡萄糖属于含醛基类物质。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导入课件中从葡萄糖入手,将乙醛带入学生的思维中,并结合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展示醛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比如乙醛是许多生活用品的原料,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展示常见的塑料、橡胶、防腐剂等,但同时也要在课件中给学生展示乙醛的危害,比如吸入或者误食的话会造成中毒甚至致死,同时乙醛也是破坏生态环境的污染物,既能够造成空气污染,也能够造成水生物的中毒死亡。利用这种正反冲突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这就让学生从高度紧张的学习状态以及机械化的学习思维,转化到更轻松的生活内容中。预习导入内容的形式非常立体,学生在多样性的学习素材中更好地完成深度预习思考。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状态下完成预习,效率也比单纯的阅读教材要提高很多。学习的整个过程就是不断思考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提出问题。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将学习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不断对学习与生活之间进行重建,最终通过外部的学习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实质性地把所学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把知识转化成技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生活化教学的核心还是要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当中,才能发挥其效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