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国学经典诵读中培养小学生良好品质

作者: 沈颖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显著上升的时期,该阶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对外界事物的好奇程度和接受能力也高于常人,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确保素质教育的作用价值彻底发挥出来。国学经典是传统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它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教育价值,小学教育引入国学经典,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及认知,通过诵读国学经典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髓所在,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的精妙伟大之处,让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明白做人的道理和生活常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航向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文章通过对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良好品质培养展开详细论述,从中寻找合适的小学生思政教育路径,力求为学生成长学习指明方向。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小学生;良好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9-0017-05

一、 引言

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正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新课程教育改革对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条件下,小学倡导诵读国学经典、启迪学生心智对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具有深远意义,教师鼓励学生阅读国学经典,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积累知识、培养感情、深化体验,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标准。为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或者学习,很多学校提出一些好的诗词朗诵书目,这从根本上体现出学校对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国学经典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它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教育价值,国学经典学习对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阅读经典,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对文化底蕴培育、文化品位提升、审美趣味加强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因此对小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在当前课堂教育当中,必须把国学经典诵读放在重要位置,把它当作日常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序推进国学经典诵读全面开展,为小学生文化实力提升指明方向,基于此,文章就国学经典诵读和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展开深入研讨,从中寻找合适的道德教育发展途径。

二、 诵读国学经典的作用价值

《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要在小学教材中适当增加古典文学、经典诗词的比重,中小学教育科目甚至是道德教育,都要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进去,发扬传统文化的引导教育意义。而阅读国学经典,既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开发,也是对道德教育的一种融合。

(一)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丰富学生知识涵养

国学经典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国学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国学经典阅读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积累重要的字、词、句、段,在拓宽学生视野认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习更多谚语和典故。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

国学经典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语言知识与写作材料,而且也包含了中华民族优良的品质精神。在阅读国学经典时,要深入挖掘经典诗词所包含的实际内容,同时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操作。在阅读孔子的“人无信,不知其可也”和庄子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时,就可以教育学生懂得诚实守信,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而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可以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懂得知恩图报孝顺父母,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品德传承下去。在许多情况下,阅读国学经典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自我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文化实力。

(二)陶冶情操,提升文化修养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范和缩影,国学经典包含了传统文化的魅力特质,在小学阶段引入国学经典诵读,不但能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同时能丰富学生品质素养,诵读国学经典可以让学生净化思想、启迪心智。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懵懂无知的年纪,国学经典诵读可以让他们在不知不觉当中提升品质和修养,把古人身上所具有的品质和优点传承下去,正确理解古人忧国忧民、任劳任怨的奋斗精神,国学经典包含的家国思想和豁达情怀是后世子孙受用不尽的财富,在小学教育中融入国学经典诵读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能够近距离感受伟人身上的英雄气概,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由自主地模仿实践,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态度,真正做到“见贤思齐”,把国学经典的教育引导价值彻底发挥出来。学生通过经典诵读自觉养成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和爱岗敬业的观念认知,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起到明显推动作用,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和综合实力的形成,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贡献相应力量。

(三)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教育家许嘉璐曾经说过,教育子女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诵读经典,通过诵读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从经典名著中汲取人生哲理,感受国学经典中的优秀典范和人文精神,把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价值彻底发挥出来,以此来强化学生的能力和品质。实验结果表明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学生注意力、理解力、写作能力、表达水平和阅读兴趣都得到很大提高。在诵读国学经典时,要培养学生专心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摒弃脑海中的杂念,专心于经典诵读,这样学生的记忆力就能显著增强,有些同学甚至能做到“过目不忘”,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国学经典“文言文”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水平,就像“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传达的真理一样,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思考、探索,逐步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学意境和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丰富。国学经典中的故事、案例和格言等题材来源广泛、种类较多,学生可以在充满哲理和寓意的文学作品中受到启发和震撼,最终养成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的形态。在阅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引经据典,使他们在人生最精彩的时期,获得更多知识和阅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精神思想。总之,通过阅读国学经典,可以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头脑更加灵活,不断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为后续学习成长提供便利条件。

(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

国学宗师南怀瑾曾经说过:“一个国家要有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没有精神文化,我们的国家就不会有进步更不会有革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诵读国学经典,可以聚集国人的思想灵魂,也可以让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雄厚力量彻底迸发出来,并把支持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力量传递给世界。物质文化在这一阶段得到了发展,而精神文化却在逐渐衰落,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传承下来的精神文化,需要新一代去学习、传承并且发扬。因此,在当代小学教育当中融入国学经典诵读元素,已经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方式。国学经典语言精妙、内涵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先进人文思想的高度结合,是连接各族人民的一种文化思想纽带,也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诵读国学经典是学习、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使他们在国学经典基础上进行发展与创造,给予国学经典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让国学经典在新时期焕发璀璨的生机与活力。不仅如此,诵读国学经典能够帮助学生抵御外来文化的干扰和侵袭,减小外来文化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让学生去除焦躁和虚荣等不切实际的心理,使学生树立“立功、立言、立德”的高尚信念。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对关于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做了详细论述,可以为当今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荣辱观提供有力依据,促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念。

三、 国学经典诵读面临的问题和阻碍

(一)对传统文化的阅读理解存在偏离

在阅读国学经典时,很多人对阅读内容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凡是古诗词、古文、古典小说、名著等都属于经典,这与小学时期国学经典诵读初衷背道而驰,由此产生的阅读收获也是大不相同的。在小学阶段,学生更注重诵读内容的实用性,也就是诵读内容不能太难,要让孩子便于理解和接受,同时也要让他们得到启发和成长。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水平比成人要低,所以在选取国学经典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阅读需求和实际情况,不能盲目地把“经典”“诵读”的范畴放大,这样会影响学生阅读效率和学习成果,最终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不能在最佳时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

(二)阅读国学经典的形式比较单一

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国学经典诵读还未形成系统科学和持续稳定的教育特征,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系列复杂、烦琐的阅读内容,这是一种非常不合理的现象,不仅如此,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形式和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对国学诵读不能保持长期和持续的热情,在实际诵读过程中容易半途而废,甚至几天都忘了诵读国学经典,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国学经典诵读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诵读印象。另外,一些学生的国学经典诵读方式比较单一,会抑制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对后面的经典诵读造成负面影响,久而久之国学经典诵读也会沦为一种形式和过场。

(三)阅读国学经典的效果欠佳

阅读国学经典其目标是使学生感受到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先进的思想观念。有些学生在背诵国学经典时,常常出现舍本逐末和避重就轻的现象,只注重背诵国学经典的内容和片段,对国学经典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处事态度却一概不知,仅仅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把国学经典记录下来,却无法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学以致用和举一反三更是天方夜谭,长此以往,导致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效果并不理想。在阅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感觉到实质性收获和明显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有一种厌倦和懈怠的心理,最终陷入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大大降低了国学经典阅读的效果和质量,与传统文化教学思想背道而驰。

四、 运用国学经典诵读培养小学生良好品质的方法

目前,我国大力倡导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教育工作相结合的理念,同时按照各地区发展情况,大力发展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机融合,以促进学生身心智力健康发展。同时,通过阅读国学经典,可以实现学生知识积累目标和思维活跃要求,为学生健康学习成长指明方向。

(一)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

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和教育价值十分深刻,因此在小学国学经典诵读当中,要使学生对国学经典更加重视,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或者学习氛围,确保学生能够舒适愉快地完成国学经典诵读工作,从而促进阅读任务顺利进行。在创建“书香校园”的同时,要尽可能把“国学”内容融入进去,让学生逐渐适应国学经典诵读节奏,尤其是“古典诗词”“名言警句”等,可以作为教育“核心”,让学生反复诵读认真品鉴,最终获得真实体验和显著成效。同时,通过校园电台、公众号等渠道,将有关信息定期向学生公布宣传,丰富他们的认知。从班级教育的角度来看,每个班都可以在早读的时候安排一定量的朗读背诵内容,尤其可以根据课本中的节选内容对学生进行扩展和启示,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认可国学内容;同时,各班级要充分利用读书节、读书月等形式,多组织一些与国学经典诵读有关的活动,用浓厚的阅读气氛感染学生。当然,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将朗诵内容和评价测试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国学经典的阅读兴趣得到充分提升,进而促进阅读质量和阅读成效明显改善。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要切实贯彻相关要求和教育典范,坚持发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尤其要按照学生的性格特点,积极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学习探索的有效动力。如果只是单纯地背诵,只会让人觉得无聊或者乏味,长此以往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热情和兴趣都会大幅降低。因此,在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时,应注重多形式创建,积极开展各种阅读活动,促进国学经典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一,讲故事。在班级或日常活动期间,组织学生进行“我讲中国传统故事”的主题活动,以《孔融让梨》《卧冰求鲤》《凿壁借光》等为代表的国学典例让学生感受谦让、刻苦和孝顺的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高尚品质和刻苦精神,无声无息地感染并教授学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