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讨

作者: 庞娟娟

摘 要:当前,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情境教学法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可以显著提升语文课堂的灵活性、生动性,有效激活学生的语文阅读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情境中进行阅读,并且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阅读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实现最大化。对此,语文教师应该参照新课标要求及小学生成长特点,围绕教学目标与阅读内容合理创设适配情境,将情境教学法用对、用好、用出价值。文章首先分析情境教学法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其次从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情境教学法应用的具体策略以及应用要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51-0031-05

部分教师在语文授课环节采用的教学模式相对单调,无法显著提升教学效率,甚至限制了学生语文学科水平的提升。为改变此种现状,教师需要积极引入全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生动趣味的课堂,以此来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 情境教学法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行为的驱动力。语文阅读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时期,导致其对阅读的兴趣不足。教师若可以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采取情境教学法,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到情境中学习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彻底激发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兴趣驱动下自然可以对阅读内容展开主动探索,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让语文阅读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二)降低理解难度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语言基础不够扎实,这些都为阅读学习带来了难度。此外,进入小学高年级段,语文教材中阅读内容的难度也随之增加,部分学生由于存在理解难度,长此以往阅读兴趣弱化,缺少坚持阅读的动力,导致语文阅读教学难达理想化效果。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语文阅读教学环节,让学生借助情境直观地理解阅读内容,不仅可以降低阅读理解难度,同时也有利于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三)深化情感体验

语文阅读不仅要领会文字内容,更为重要的是理解文本内涵,了解作者想要借助文字传达的思想感情,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层面共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但由于受到抽象思维、理解、共情等能力因素的限制,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常无法做到透过文字深入理解深层内涵,对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也不够到位,很难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情境教学法则是以具有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场景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思想内涵。

二、 情境教学法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

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精准把握教材特点,才能在语文阅读教学环节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借助阅读教学的这一过程带领学生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阅读教学要以激发阅读兴趣、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为出发点,对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应该围绕具体教学内容努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与文本近距离对话的机会,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得到持续性提升,以此来实现阅读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一)创设故事情境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而且缺乏自制力。但是大多数小学生都天性活泼,比较喜欢故事,若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生理特点,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围绕具体教学内容创设故事情境,势必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阅读活动,为阅读理解、知识内化奠定基础。

以《纸船和风筝》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程内容引入相关的故事情节,通过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来完成新课导入:“一名老人在自家门口种下了很多花,每天他都坚持给花浇水、除草、施肥,时间一天一天过去,这些花都陆续开出了漂亮的花朵。但是有一天下起了雨,老人急忙找来一把雨伞为花朵遮风挡雨,后来每当老人孤单无聊时,这些花就用盛开的笑脸陪伴老人,老人看到花儿明媚的笑脸,自然心情也好了起来。”在学生全神贯注地聆听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恰当时机导入新课,这样学生也会自然地参与到新课学习中。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通过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不仅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之聚精会神地倾听教师讲课、紧跟教师节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知识探究欲望,这对提升语文阅读学习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二)创设表演情境

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规划趣味性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力合作,通过这一过程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而表现活动恰恰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之一,教师应当精心设计表演情境,使学生在角色演绎中亲近文本、感悟文本,近距离体会人物品质及形象,唤起情感共鸣。

以《夜莺的歌声》教学为例,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和爱国主义精神,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由于课文反映的年代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仅依靠教师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因此,教师可将这篇课文交由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在为学生设置一定的阅读要求后,引导学生精读全文,提炼出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心理的语句或者段落,进行仔细揣摩,以此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角色演绎,完整呈现课文内容。这一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参与角色表演,有的学生甚至可以将人物对话背诵下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也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题、主旨情感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生动、活泼、愉悦的氛围中引起积极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理想化教学效果。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着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为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构建生活化课堂,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并理解课文内容,这样不仅能让语文课堂趣味性增强,还让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更重要的是确保了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以《赵州桥》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设计与建造及其在造桥史上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桥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立交桥、过街天桥、吊桥等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和比较熟悉的,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不同类型桥的图片,鼓励学生对图片展开细致观察,找出各种桥之间的异同点。待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之时,教师需要适时继续展示赵州桥的图片,引导学生应用分析讨论法,找出赵州桥同其他桥的区别,再向学生详细讲解赵州桥的起源;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桥的内容渗透给学生,使学生立理解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最后,为巩固本节课所学,要求学生应用世界闻名、雄伟、创举、美观等词汇,以小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赵州桥,教师则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在恰当时机给予点拨指导。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不仅有效避免了阅读学习的枯燥无味,让教与学都其乐融融,同时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有效提升了语文教学实效性。

(四)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组织环节,应努力创设乐学、乐思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实现语文阅读的深度学习,有效促进思维发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另外,笔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常抓不到重点,无法从文本的众多信息中提炼出最具价值的信息,导致对主旨的掌握时常出现偏差,而问题情境创设的优势就在于,以问题为导向,为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思考方向,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精准把握文本的核心内容。

以《田忌赛马》教学为例,为让学生真正懂得“正确分析双方情况,合理安排力量就能取胜”的道理,教师可按照如下方式设计问题串:第二场比赛田忌为什么能取胜?如果齐威王继续与田忌进行第三场比赛,那么齐威王能赢吗?齐威王要如何做才能够赢得比赛呢?详细写赛马的过程有什么作用?借由上述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的想象得以延伸,不仅懂得了课文想要表达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以及科学思维方法,使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深刻体会学科的美妙。在课堂教学结束前,为学生展示图示,要求学生借助图示推想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借鉴其思维方式、借鉴优秀经验,助力自己思维的发展。另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通过故意设问的方式促进学生理解,比如在阅读写景课文时,教师可鼓励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或者分析课文,通过这一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掌握课文的脉络,这样也能很好地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又比如在《静夜思》教学中,在学生阅读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赏月时的情境:自己当时是何种情绪?是否与作者一样思念家乡?通过这一方式巩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印象,使语文阅读学习呈现出最佳的效果。

(五)创设多媒体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不论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会习惯性地通过感官来获取信息。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阅读情境,将课文中抽象、晦涩难懂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直观的视觉信息,从而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激活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与信心,在课堂中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使学生能够充分放松身心,尽情遨游在阅读的海洋。

以《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为例,考虑到大多数学生并未真正到过西沙群岛,对文中描写的珊瑚、贝壳、海鱼,在脑海中也难以勾勒出场景,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精准理解作者寄托在文本中的思想感情,此时教师便可以在课前通过网络渠道广泛收集关于西沙群岛的高清图片、精美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浏览视频来直观感受五光十色的海水、如绽放花朵般的珊瑚、全身布满彩色条纹的蝴蝶鱼、形状千奇百怪的贝壳等。借助此种多媒体可视化情境,学生不但能真正理解作者一字一句的深意,理解西沙群岛风景之优美、物产之丰富,最关键的是能与作者间接产生情感共鸣,体会到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产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又或者在《望庐山瀑布》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网络中下载《李白诚不欺我!原来庐山瀑布是这么望的》视频,视频中庐山瀑布受到降雨影响,真实再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景观,远远望去瀑布宛如从天空的云朵中奔涌而下。这样可视化情境的创设,既基于科学视角解释了“银河”的由来,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知识探究的欲望,为语文课堂注入了趣味与活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了很好的情绪体验。

(六)创设音乐情境

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迸发出火花。音乐是艺术,语文教学也是艺术,将两种艺术有机融合在一起,产生的艺术效果必然是无限的。教师在应用情境教学法开展语文阅读教学阶段,可选择恰当的音乐进行新课导入,为学生创设美妙的阅读情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以《秋天的雨》教学为例,上课伊始教师说道:“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美,今天就带领大家走进一个神秘的世界,同学们闭上眼睛,看看你可以在这一世界里听到什么?想象到什么?”接下来教师则要为学生播放《小雨沙沙》的音乐,只见学生随着轻快活泼的音乐节奏,表情也在发生变化,时而微笑、时而深思。当音乐结束后,有很多学生依旧沉浸在音乐世界中,此时教师则要鼓励学生说一说,“你在歌声中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将画面描述得极富诗意。此时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秋天的雨是什么样子的呢?秋天的雨伞给我们带来了哪些颜色呢?”学生此时充满好奇,“雨如何能带来颜色?”于是就可以进入到正式的品读环节。有了音乐的铺垫,学生产生了丰富饱满的情感,不仅教师教得自如,学生学得也更加轻松,使音乐情境的魅力得到充分释放,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审美想象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很好地陶冶了艺术情操,达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