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力 系统支援

作者: 叶育新 叶睿轩 蔡超群

近年来,由城市青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引发的家庭悲剧时有发生,人们在反思个案问题成因的同时越来越认识到,要系统性解决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亟须建立包括政府、学校、社区、家庭、专业机构等各方参与的全方位心理服务体系。下文以福州市鼓楼区为例,根据区域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情况的调研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和思路。

一、城区未成年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困境

从区域未成年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假设的基本要求出发,本课题组对某中心城区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进行调查研究,主要发现两个方面的问题。

1.社会单一系统内部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配置不完善。

目前,未成年人心理服务环境主要依托于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方面。从学校教育系统部分看,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师资配置仍存在不足。一些学校虽然已经基本满足心理咨询教师1∶1000的配比,但部分学校仍旧缺乏专职心理教师。其开展的心理健康服务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个别心理咨询(64.6%)、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课程(73.01%)、定期举办心理讲座(60.18%)。从社会系统部分看,街镇社区心理援助资源不够完备。80%区域内医院均配置有专科心理诊所,也设有一个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站,主要是面向本区域的青少年儿童提供预约式的心理咨询。从社区来看,心理专业从业人员较少。几乎没有街镇或社区专门提供心理救助和咨询功能,最多是偶尔邀请志愿者以健康讲座的形式开展。从家庭系统部分看,多数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应对仍显不足。问卷调查显示,有42.58%的家长很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也能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孩子的心理问题给予正确的心理调适和疏导;有55.86%的家长虽然认识到了孩子心理问题的存在,但限于自身的专业知识不足,这部分家长无法对孩子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有1.56%的家长基本忽略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感受不到孩子心理问题的存在,也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积极干预和帮助。

2.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欠缺多元系统的有效运作机制。

在城区心理健康服务中,社区和中小学校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根据心理问题类型,我们可以将学校心理服务目标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一级针对全员的科普知识、塑造环境、提供援助;二级预警设防,提供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三级危机处置,针对重度精神病患者、高心理风险个体,制订危机事件紧急应对方案。针对学校心理服务三层目标,现阶段存在的困境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各自独立开展,三者之间尚未有效衔接起来,并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尤其是,学校针对特殊生的三级危机转交与转接缺乏机制建设,学校与社会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从“教育咨询—干预转介—治疗—回归”这样的一条循环链。这也可以归咎为相关人员配备与需求之间的不均衡,以及未能有有效的监管机制进行监督协作。

二、多方合力,完善区域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配置

1.资源整合,提供优势互补的技术支撑。

在学校教育中,学校可通过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设置心理辅导室、举办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等,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室应提供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测量工具。为克服心理健康师资不足的问题,学校可以考虑与社会上有资质的心理健康辅导机构合作,聘请社会专业人员担任心理健康辅导兼职教师或者学校心理健康顾问,或者通过项目合作或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邀请高校学者与社会专业机构定期到校开展工作指导,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掌握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品德,让孩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时,家长不可过分责骂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办法,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家长要注重陪伴,和孩子一起出游、做家务、阅读等,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爱。

在社会系统中,各街镇可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分站,招聘社会专业人员承担本街镇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化服务工作,并与已有的区级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站形成协同支撑网络。各社区可以综合利用网络媒体、心理讲座、海报等形式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积极的健康心理观,使家校社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未成年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2.多措并举,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

第一,重视媒体宣传。在精选内容的同时,我们可以在宣传形式上下工夫。如在公园或道路旁设置温馨心语,在学校或社区组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也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心理健康微视频、心理动漫等,还可以在宣传栏、社会媒体中设置心理信箱、知心姐姐专栏等,尽可能做到宣传方式生动活泼。

第二,聚焦关键群体。我们要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问题给予关注和指导。比如,学校和家庭应关注幼升小和小升初因为学习环境改变而引发心理问题的学生,以及因中考、高考升学而引发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和社区还应关注因父母离异等重大家庭变故造成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除此之外,因青春期到来导致紧张不适的青少年,因性格自卑内向不愿意主动和人交流的青少年,我们均要给予充分关注和心理健康指导。

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开足开齐课程,定期举办心理团队辅导和心理专题讲座,学校还应该利用家长会等渠道做好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社区也应该利用社区学院等途径对涉及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人群(比如,孩子父母和长辈)开展心理辅导教育,帮助家长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行政部门和医院可考虑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纳入育龄夫妇的产前教育。

3.形成专业性持续提升机制,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质。

首先,严格把好入口关。政府层面可以考虑要求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必须获得本科以上心理健康专业学历,并获得从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业。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人员的从业资格,可以细分为青少年心理咨询师和青少年心理治疗师两大类。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高校开设相关专业,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治疗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等新兴职业的发展。

其次,持续提升专业力。心理健康从业人员是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定期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活动。有关部门可开辟心理健康从业人员的技能资质认证和职称评审的通道,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从业人员继续教育验证工作;可成立心理健康行业协会,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继续教育活动,包括案例分享、课题研究、专业技能培训等。高校应为心理健康从业人员的学历提升、学术交流等提供专业支持。

三、系统支援,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工作机制

1.构建上下贯通的法律保障机制。

当前,涉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1年,福州市十部门编制发布《福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这些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依据。基于区域社会心理发展现状和群众实际需要,区域可继续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相关政策制定,比如建立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多方协作机制,建立紧急处置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等。有关方面可以就心理健康相关主题开展视察和调研,督促引导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

2.建立分工协作的部门协同机制。

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心理服务。比如,街镇和社区应主动开展心理健康指导、精神卫生知识公益性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引导公众关注心理健康,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机制。卫生健康部门应当做好未成年人心理治疗、心理危机干预及精神障碍早期识别和诊断治疗等工作。

3.专业引领,构建有效引导的监督评价机制。

有关部门应培育、引导和规范有关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康复救助等提供专业服务。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监督评价体系包括: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评估、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评估、心理健康服务过程的评估、心理健康服务效果的评估、用户满意度的评估等方面。第一,行业监管和监督评价可由卫健委牵头,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和行业协会对社会上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是否规范合法经营和专业服务资质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引导。第二,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资格鉴定可以由卫健委委托或指导有关心理健康行业协会承担。第三,参与协作的社会心理机构资质评定、心理健康服务过程的评估可由卫健委牵头,组织第三方专家评定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评估和考核。第四,心理健康服务效果的评估和用户满意度的评估等方面则要充分发挥社会媒体的监督和行业协会的专业引导作用,不断促进社会心理服务机制的完善。

在规范服务方面,有关部门要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明确各方的服务范围和内容。同时,依据标准建立监督机制,包括定期进行服务质量评估和效果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在监督管理方面,可构建“政府—监管部门—信息反馈机构”三方机制。政府应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对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保障服务的质量和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机构的执法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违法违规行为;信息反馈机构应建立及时的信息反馈机制,由专业组织和人员进行周期性调查研究,如需要对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各方面的需求和资源情况。

(责任编辑:苏少伟)

【摘 要】一段时间以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受到重视。为提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本文针对区域家校社一体化情况,阐述开展该项工作的困境,同时,从体系构建与机制完善两个方面着手,结合区域现状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 未成年人 服务体系

本文系2023年度福州市鼓楼区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构建中心城区未成年人心理服务体系的困境与对策——以鼓楼区为例”(课题批准号:2023FZGL04)的研究成果。

[1]张光亭,孙嘉.家校合作理念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教师,2020(16):9-1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