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更加卓越的自我
作者: 肖川成就一个更加卓越的自我,这是几乎所有的人都能有所作为并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一个人再普通,也是独一无二的;再平凡,也是无可替代的。因为独一无二,因为不可替代,所有人都生而平等。
未来会怎样?我也不清楚,但不管世道如何,我们都可以葆有对生活的热爱,都可以提醒自己:成就一个更为卓越的自我,是我们抵御许多风险的底气。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个“更好”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便是日臻“卓越”的表征与确证。评价一个人是否卓越的尺度就掌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中:当我们毫不自欺地觉得我们内心更丰富、更有力量、更加勇敢时,我们就毋庸置疑地更卓越了。
如何成为一个更为卓越的自我?我此刻所能想到的是:与优秀的人为伍,向杰出的人学习,像卓越的人那样思考与行动,尤其是要养成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水滴石穿、掘井及泉的好习惯。滴水是微弱的,它之所以可以穿石,那一定是因为它滴在同一个地方。这说明目标明确并始终不渝的重要性。
成就一个更加卓越的自我,需要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这首先是要把书读好。书读得好的人,往往也活得比较好。我用“活得好”,而不是有些江湖气的“混得好”。什么样才可以称之为“活得好”?还是要看“时间自由、财务自由、心灵自由”这三者的状态。三者俱备那最好,有两个不错,还有一个不太理想,也还算可以。总之,就是生活的满意度比较高,幸福指数比较高。幸福指数也可以检测:从一级指标到四级指标都能够列出来,尽管“幸福”基本上属于主观的体验。什么才算“书读得好呢”?有较高比例的深度阅读,学有专长,既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又有很系统的专门知识的积累。为什么“书读得好的人往往活得更好”?主要原因是:这些人既发展出了较高的认知能力,有更好的判断力,也发展出了更好的个人品格,比如专注、坚毅、人格的统整、纯粹、自信、乐观等。
其实,“书读得好的人,往往活得也比较好”,这个说法并不十分准确。更准确地说是:勤于并善于学习的人,往往活得更好。学习的形式与途径多种多样:观察、模仿、练习、听课、观影、交往、游历、写作、研究以及娱乐、游戏与玩耍等都具有学习的价值。读书,只是学习的一种形式与途径,它属于最普遍、最寻常、门槛较低的学习。在教育学中,“学习”是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因为,对于“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它最终都要落实到“学习”上。离开了“学习”,一切都成了纸上谈兵、镜花水月。“自主学习”这个概念可以用来描述高级的、深度的学习: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所谓“自我导向”,就是知道为什么而学习,学习是有目标的而非盲目的;所谓“自我激励”,就是自觉地、心甘情愿地为学习付出努力,包括克服懒怠与保持专心致志;所谓“自我监控”就是能够自觉检讨、反思、复盘自己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明了学业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这大多会涉及学习过程中“学与习、学与思、学与问、学与行”之间的关系。基于自主学习的概念框架可以建构出“有效教学”的评价指标。我曾向许多校长建议要带领教师认真地研究一下有效教学的问题。因为,如果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高,那么,其他方面做得好,都属于锦上添花;但如果教学质量不理想,其他方面再怎么出彩,都无法跻身教育前列。
善于学习的人,不仅可能变得非常博学,享有广阔且严谨细密的思想领域,也能享受学习过程本身的乐趣。享受过程,不仅有助于专注力的发展——专注本身会产生极大的愉悦感,也有益于积极的内在动机的发展——内在动机往往更持久与更强大。因为,享受过程,既能降低对结果的过分在乎,也能减少对他人评价的过分在意。而这些都有助于在天长日久中凝结成一个更为强健、丰满与独特的自我。
我自忖我马马虎虎算得上“善于学习的人”。我有这样几点心得:第一,不要怕犯错误,要敢于试错。除非是特别场合或情境中,平日里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情,其实是没有那么要紧的。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常常最为有效。当然要特别指出这两点:1.社会的试错成本不能过高,要允许自己也允许别人犯错误。这就有一个社会宽容的问题。我希望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宽容。2.要努力避免犯大的错误,尤其是违法犯罪。因此,要始终保证自己的言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也不要过分地挑战或冒犯公序良俗。我这里用了“过分”这个修饰词,分寸就要靠自己掌握了。第二,我从勤于写作中获益良多。写作会推动与深化阅读。还有助于积累学识,推进探索,更有利于锤炼语言与磨砺思维。对此有兴趣的同人可以搜索阅读我的《写作的意义》一文。第三,带着多元的动机去学习。人们行动的动机,概括地说,无非“追求功利,追求趣味,追求意义”。人们所有的行为至少包括了其中之一。如果三个都包括,且意义与趣味(乐趣)占比比较大,那行动的动力就会很大。我强调享受生命,看重乐趣,追求享乐,所以我不快乐的时候很少。这大概也属于活得不错的一个表征吧。
一个人要在某一领域做出一点成绩,需要随身携带“热爱”“坚持”这两个行囊。热爱,让我们有拼搏奋斗的源源不绝的动力,有甘之如饴的对过程的享受;让我们无怨无悔、心甘情愿、乐此不疲,并能够苦中作乐、以苦为乐;让拼搏与奋斗不再艰辛与艰难。而“坚持”也因为有热爱的加盟而变得风生水起、一路欢歌、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当一个人的心中有着更高的山峰想去攀登时,他就不会在意脚下的泥沼,他才可能用最平静的方式去面对一般人难以承受的艰辛与痛苦。有道是:“欲成大树,不与草争;将军有剑,不斩苍蝇。”自尊自重,会让我们变得优秀;自强不息,会让我们变得卓越——有更高的自我期许,是我们走向卓越的第一步。
在教育学的视界中,家庭、学校与社会,是我们每一个人成就自我的不同场域。家长的高度决定着孩子的高度,教师的眼界决定着学生的眼界。一个卓越的家长与一个卓越的教师,这二者既可以统一在一个人身上,也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社会由我们每一个人构成,好的社会要靠我们去建设。我们要义无反顾地告别“卡夫卡式社会”,旗帜鲜明地根绝专制主义,这需要我们见识与勇气的卓越。切记:别让习得性无助禁锢了你内心的向往,它是妨碍我们走向卓越的最大的心理羁绊。
为了成就一个更为卓越的自我,我想在此重申“四个统一”:自强不息与从容淡定的统一;悦纳自我与低调谦恭的统一;特立独行与通达随和的统一;追求卓越与知足常乐的统一。愿与所有同人共勉。
愿我们都活得精致,活得滋润,活得兴高采烈、鲜衣怒马、笑靥如花;愿我们在余生的所有日子里,心中全是敞亮,笑里全是坦荡!
(责任编辑:林彦)
肖川,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团队负责人,北京生命教育科普促进会会长。出版《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方向与方法》《有“我”的教育学》等20多部著作,在全国各地讲学2000余场,受到广泛的好评,是我国生命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