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整视域下小学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陈莉恒 郑海燕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义务教育应该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协同育人功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时不少于学科总课时的10%。可见,通过跨学科主题教学,可以加强课程统整化,实现各学科课程协同育人的目标。伴随着2022年版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样态,对一线小学教师和课程规划者来说,这是一项全新的挑战。本文介绍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多年来在跨学科主题教学方面的实践探索,供读者参考。

一、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践意义

在小学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对学校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能带动学校教研方式的变革与升级。对学生的发展而言,跨学科主题教学有利于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对教师的发展而言,跨学科主题教学有利于落实“课程育人”的教育要求,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教学设计水平。

1.避免割裂分化,推动学校主题课程统整建设。学校集合各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力量,设计小学阶段跨学科主题统整课程,并逐步落地实施。此举为学校课程统整建设提供实践性参考,规避了各学科之间的割裂与分化。

2.形成特色课堂,促进学校独有教研模式生成。统整视域下小学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研究,能为学校形成有特色的教研模式奠定基础。如在教学备课过程中,笔者学校创设了跨学科教师“联动备课”机制,打破了以往单一学科的集体备课,创造性地提出多学科协同教研的新模式。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学校形成了1小时的“多师课堂”范式。课堂不是固定的单一学科教师上课,而是由两位甚至多位教师协同执教,帮助学生突破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串联起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从而指导学生利用课堂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课后反思中,学校生成了多学科教师“靶向突破”研讨模式。在备课、授课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由学校科研室牵头梳理,发掘各学科的共性问题,提炼研究主题。在此基础上,各学科教师围绕研究主题,自学、交流、总结相关的应对策略,并通过实践进一步予以完善。最后,科研室集各学科之长,破解共性问题,把各学科经验在学校范围内推广,使各个教研组能在校级研讨中各取所长、不断精进。

3.提升统整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统整视域下小学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研究,在提升教师统整课程能力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去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育人价值。如在有关“风筝”的主题学习中,语文教师利用“习作:我的心爱之物”这一板块的有关内容带领学生了解风筝的演变过程;带领学生走进名篇,巧妙关联风筝飞行的科学原理和风筝的意象内涵,感受作家情随事迁的写法。数学学科开展“风筝中的数学”活动,启发学生将美术、科学等学科知识融入到数学中,共同设计并制作一款有数学特色的风筝。体育学科也适时介入,让学生在玩转风筝的过程中体会平衡的重要性。在这一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生对风筝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在活动中培养了问题意识,锻炼了实践能力,更促进了自身融通思维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4.增强开发意识,助力教师重构课程内容体系。跨学科教师之间的互助是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基石。其一,教师关注学科间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师基于自身任教学科的不同,在研讨与交流中,通过多学科视角的碰撞与交流,可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形成富有创新性的统整课程。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教师能有效利用各种资源,自主研制并开发多个探究主题。其二,教师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实现探究内容的纵向与横向发展。教师不止步于课本内容的统整教学,更将教学视角延伸到课外,借助社会生活热点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以课程探究的形式助力学生成为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生活的时代新人。

二、跨学科主题教学的三种样态

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秉承“为孩子的博雅人生奠基”的育人理念,积极探索小学阶段跨学科主题教学中不同模型的建构,在实践中形成了基于学科内在知识关联的统整学习、基于生活真实情境的实践项目学习、基于观察了解社会生活的主题学习的三种样态。

1.基于知识勾连,实现统整学习。相同年级或学段的学生在不同学科会经历同一主题内容的学习,为了更好地发挥跨学科主题教学的作用,学校各教研组聚焦不同学科知识的内在关联,创设各类主题来引导教师对同类知识进行梳理与再开发。以“润泽红心——厚植爱国情怀”的主题教学为例,学校各教研组梳理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材中有关这一主题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行整合重组,最终实现同一主题下的相同年级不同学科间的统整学习。

2.基于生活情境,实践项目学习。学生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学校教师巧妙挖掘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如环保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学校结合学生日常的生活环境,设计跨学科“低碳环保慧生活”的项目学习。通过真实的实践探索,学生认识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能节约点滴资源,学会综合各学科的内容重新规划自己的环保生活,身体力行为绿色生活助力。

3.基于社会文化,开展主题学习。厦门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嘉庚精神就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学校通过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建设,打破不同学段学校教育的壁垒,联合相关幼儿园、中学开展跨学科的“研学嘉庚精神”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主题研学中体会嘉庚精神、践行嘉庚精神。

三、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推进策略

1.基于真实问题,确定主题。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的主题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真实的问题研究需要,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对问题进行凝练后确定的。如结合日本肆意排放核污水一事,学生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什么是核污水,如何保护海洋……教师运用统整思维,帮助学生确定了本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为海洋代言。

2.明确核心知识,制定目标。不同学科在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基于此,学校在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过程中,都会明确每一次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核心知识,以此来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教师也才能围绕如何达成教学目标这一原则来引导学生开展相关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各学科统整育人的价值。

3.设计活动,发展高阶思维。通过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教师在教学中逐步掌握学生思维的发展动态,利用多种学科知识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会深度学习。具体地,教师围绕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核心知识,设计系列性的相关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深入探究知识的内核,塑造学生的思维认知体系,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创新能力等高阶思维。

4.贯穿系列评价,保障成效。在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过程中,学校要提前做好规划,制定系列化评价方式,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开展相关活动。评价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开展师生之间的评价、生生之间的评价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评价方式的灵活性,可结合量表、教师寄语和学生活动档案等方式进行评价;要设置评价周期,可根据教学需要,以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展开评价,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和学生的成长。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