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作者: 赖菊香【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以及该教学法给小学语文课堂带来的学习变化。
【关键词】“读思达”教学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实践 带来变化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把握课堂主旋律,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成为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是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读思达”教学法
前不久读到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写的一本新书《新时代中国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让笔者对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余文森教授通过他的研究——“读思达”教学法,给了一线教师指导。余文森教授认为,学生的能力可以分为阅读能力(读)、思考能力(思)和表达能力(达),这三者很好地概括了认知输入、认知加工、认知输出的学习过程。书中提到的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建立学习中心的课堂,要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等内容,对笔者有很大的触动。
笔者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余文森教授倡导的“读思达”教学法和构建学习中心课堂,一段时间下来,感觉收获颇丰,真正落实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让核心素养得到了落地,真正从知识本位走向了素养本位。作为省级课题“‘双减’背景下,‘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负责人,笔者要发挥课题引领作用,带领课题组成员践行“读思达”教学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终身学习力。下面笔者将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读思达”教学法的实践做个简要介绍。
二、“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我们要明确阅读、思考、表达是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这三个环节是递进关系,在阅读的基础上深度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个性表达。当然,这三个教学环节也有交叉关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从而能更好地表达。以三年级教学为例,笔者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在预习中践行“读思达”教学法
预习是学习的前提。为此,一接手三年级,笔者就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精美的预习本,并提出了每课读、思、达的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至少三遍,做到读通、读顺、读会。
2.思考和表达。想想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即主要内容是写事、写人,还是写景、写物。要求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梳理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用概括性的语言写在预习本上。
3.想想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4.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把你的问题写在预习本上。
当然,刚开始预习的时候,学生会遇到许多的困难,教师可以全班轮流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本,看看他们是如何预习的,是否有读、思、达的味道。
(二)在教学中践行“读思达”教学法
2023年1月,笔者学校被福建省教育厅授予省级首批教改基地校,摸索出了一套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即“五学三单”。“五学”,指的是自学、互学、助学、成学、拓学。“三单”,指的是课前预习单、课中学习单、课后拓学单。在此基础上,经全体语文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讨论,我们确定了“读思达”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
1.自读课文,学会自学。在前期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上课伊始,先直接让学生自读课文;接着,教师出示预习单,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思考汇报,交流互学。思考及交流的环节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课堂上,教师先出示结合单元要素以及课后习题后精心设计的主问题,也就是本课的核心问题,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进行思考;然后将思考的结果在四人小组进行汇报、交流。此时,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表达的环节。
3.表达反馈,指导助学。课堂的学习主体是学生,教师要教会学生具体、明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助力学生的学。同时,教师还要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充分地表达。学生的表达是主旋律,教师只是倾听者、指导者、帮助者。
4.课堂练习,达成目标。在充分表达、交流的基础上,安排课堂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助力教学目标的达成。
5.作业拓展,素养落地。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分层作业,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下面以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为例,具体说说笔者在课堂上是怎么实践“读思达”教学法的。
课堂伊始,笔者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接着出示预习单,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检查预习单上有关词语的掌握情况。预习单上出示的词语: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珊瑚绽开,海参懒洋洋蠕动,成群结队;海鸟栖息,遍地鸟蛋,厚厚鸟粪,宝贵肥料。最后追问以上三组词语是写西沙群岛哪里的景色。学生几乎都写了海水、海底、海岛。
随后进入思考、交流环节。出示本课主问题:“看看哪个关键句概括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请用横线画出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边默读边思考,同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意见。
笔者派小组代表反馈,即进入表达汇报环节。此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文章的关键句可以在文章开头,也可以在文章的结尾或中间。
在第一课时,可以安排一个自然段让学生当堂训练,教师进行指导。笔者抓住关键句很明显的第五自然段进行学习。针对本段的学习,笔者再次进行“读思达”教学法的实践。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接着思考:哪句是这个自然段的关键句?把关键句画出来,并读给全班同学听。然后再次思考:这段话从哪里可以看出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学生边思考边画出这段话里的关键词“鸟多”“鸟蛋多”“鸟粪多”。就这样,整堂课紧紧抓住读、思、达这三个教学环节,以学生为学习中心的课堂就建立了起来。
最后进入拓学环节。在这篇课文教学结尾,笔者设计的拓学单是一道小练笔:“西沙群岛的水果可真诱人啊”,请你围绕这一关键句写一段话。这个环节的任务可以放在课上完成,也可以让学生带回家去完成,利用课后时间再践行“读思达”教学法。
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思考,在思考后表达,真正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达成了学习目标。
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的落脚点就是学习中心课堂的构建,而学习中心课堂的构建,恰恰可以通过“读思达”教学法得以落实。这种教学法给师生都带来了极大的变化。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笔者所带班级的学生逐渐养成了阅读、思考、表达的良好习惯。
课堂教学如果能真正以生为本,以生为中心,让学习在课堂中真正发生,那么,我们终将会培养出学生能带着走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第四中心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
编后记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聚焦课堂,积极改进课堂教学,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成为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本专辑的这两篇文章分别介绍的“一案三导”教学模式和“读思达”教学法,都是以生为本,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