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探析
作者: 张华玉尽管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师看来,这两个阶段的数学教育在形成人的逻辑思维和促进人的智力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了解学前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发育情况,利用幼儿园阶段的学习经验,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想学、乐学、会学。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打造高效、活泼、生动的数学课堂。
一、幼儿园与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区别
1.教学目标的区别。
幼儿园阶段的儿童缺乏逻辑思维和抽象意识,因此,该阶段的数学教学目标是让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通过各种活动激起儿童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以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初级感知能力。相较于幼儿园,小学数学教学侧重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掌握,以及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教育内容的区别。
幼儿园的数学教学内容多较为浅显简单,处于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阶段,多数教学内容要求能达到初步认识和初步感受即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则更多、更深、更细,需要学生投入更多思考,教师在教学时更强调知识的内化,引导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整体框架。教学内容除了要认识,理解、掌握的程度还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内容虽有部分重合,但对于内容的学习要求不同。以人教版一下“找规律”为例,幼儿园阶段在学习相关的知识时,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律有初步的感知就行,会用自己的语言初步表达,不要求说深、说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在观察大量有规律的物体排列后,会用语言描述出“规律”的概念,此时,“找规律”已不仅仅是浅显的生活经验了,而是形成了明确的数学认知。
二、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1.多方了解沟通,全面掌握学情。
小学的学习内容呈结构化特征,知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虽然一年级是小学的起始阶段,知识内容较为浅显,但是教材的编写顺序是螺旋渐进的,即使是一年级的教材也涉及课标中各个领域的知识内容,面对知识量的增多,难度的增加,刚升入小学的学生畏难情绪会骤增,很难适应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对幼升小的学生进行全面了解。首先,通过与学生父母的交流,了解学生幼升小的心理准备情况,教师可以通过问卷星设计一张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这方面信息。其次,可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表现与幼儿园大班教师联系,了解幼儿的前期学习概况。再次,与学生谈心,了解其对数学学习的心理准备。最后,在幼升小的第一学期可以给这些适应期的学生指派指导师,大约20个学生配备1个指导师,对接学生适应期的学习和生活,这些指导师一个月左右可召开一次适应期学生汇报会,把学生需要解决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同家长进行汇报与沟通。通过这四种方式来了解、帮助学生,才能顺利引导幼儿度过幼升小适应期,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数学教育。
2.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幼升小的学生年龄小、兴趣广泛、活泼好动,对小学生活充满疑问和好奇。因此,小学低年级的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多思考、多总结,抓住学生的学习规律,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回答问题不流畅时,教师不要急于告诉答案或请别的学生回答,而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给足时间、耐心等待,引导学生的规范表达,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创造各种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一上的“上、下、前、后”一课时,笔者就拍摄了一段平潭的公铁大桥的交通视频,大多数学生都坐过平潭的动车,有了贴近生活的亲身经历,带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提升了教学成效。教师在课件中以公铁大桥为参照物,向学生展现多个物体的位置,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当碰到教学难点时,教师可以加入动画、玩具等学生喜欢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通过游戏或者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历欢愉的课堂学习之旅。此外,数学教师还可以进行跨学科整合。如教学“数一数”时,可以结合音乐《拍手歌》来数数,让学生在拍手唱歌的过程中完成数学学习。教师要不拘一格,不被传统所局限,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3.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渠道越来越多,其学习能力相较过去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策略,根据现阶段学生的特点和数学学习能力,改进教学方法。一年级教师在教学“数的认识”相关内容时,可以采取大单元教学策略。由于绝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或家庭中已经对1~10的数字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所以教师可以侧重于通过大量的生活情境抽象出数字,促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一个数可以表示对应数量的任意物品,初步形成一个纵深交错的“数的认识”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把人教版一上的“准备课”“1~10的分与合”及“10以内的加减法”合并成一个单元进行教学。对分与合的掌握是学习加减法的基础,在教学“分与合”时除了用小棒等辅助教学工具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也要引导他们适当地识记这部分知识,以便提高加减法的运算速度。而在教学“1~10的加减法”时,通过创设大量的数学故事情境,巧妙地把加减法与生活相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总而言之,通过合并重组的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正向迁移,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4.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形成的必要条件,小学低年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要抓住教育的最佳时间,促使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首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大部分刚入小学的学生在教师讲课时会认真倾听,而同伴回答问题时,则七嘴八舌一起发表意见,不懂得倾听其他同学的观点。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例如,让学生复述给予正确答案的同学的观点,复述正确时教师应给予表扬。又如,玩传话游戏,教师把一个数学概念写在卡片上,悄悄告诉每组的第一位同学,然后传递下去,请最后一位同学说自己听到的结论,教师最后把有数学概念的卡片展示,请学生对比答案。通过类似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为后续学习提供助力。
其次,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幼升小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较差,经常人云亦云。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先思考再回答,并设计核心问题,避免提出的问题碎片化,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形成完整的数学观点,以便回答时有理有据,从而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作者单位:福建省平潭麒麟小学 责任编辑: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