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模式探究

作者: 孔雨晗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重要举措,在“双减”政策下,教师需要不断创新语文阅读教学形式,调整语文阅读教学组织形式,设计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活动,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趣味性与灵活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技巧,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降低阅读压力,达成减负增效的目的。基于此,文章以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第二课时为例,从阅读教学目标、问题导入、批注设置、小组交互、读写结合等几个层面针对“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旨在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一、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双减”政策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借助阅读教学呈现各种基础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提升其文本自主阅读与思考能力,逐步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常规的语文阅读教学存在教学形式单调、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主要引导学生重复阅读文本,限制了学生阅读素养的全面发展。对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结合“双减”政策提出的减负增效要求,积极创新阅读教学方式,采取多样化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建构教学评一体化的阅读指导体系,多维度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精准性、有效性,培养其阅读理解力、阅读感知力、语言表达力等,为学生语文素养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模式的建构

(一)确定阅读教学目标,明确课堂阅读重点

现阶段,学生学习语文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教”与“学”对接不到位,导致学生承受了较重的学业压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学”为导向,深度解析语文教材,确定层层递进、前后呼应的语文学习目标,明确学生的学习重点、学习任务,进而让“学”与“教”能够高度协调与统一,具有一定目的性与导向性,助力学生有条理、深层次地投入阅读实践,避免课堂教学时间及资源的无谓消耗。

例如,教师教学《人物描写一组》第二课时前,需要深入解读与分析单元导语,即“学习与掌握人物描写方法,可以利用人物描写方法表达展示一个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明确本单元核心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人物赏析与写作能力”;针对核心教学目标进行分解,确定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其中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掌握人物描写特点,能够赏析不同文本”,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借助文本阅读习得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并且可以利用续写、仿写等各种方法,进行人物描写”。此外,《人物描写一组》第二课时的教学重难点与核心任务为“解读与探索人物的形象”,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文本内容,设计与界定阶段性文本阅读学习目标:“分析研究《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三篇文本中的人物动作、外貌等,掌握作者人物描写的方式方法,总结人物形象特点;使用精细、精准的表达形式与语言,针对人物的动作与外貌等元素进行描写,有效呈现人物具备的特点,并且思考分析人物表达成效。”在精准、高效目标的引领与指导下,学生的学习路径会更加明朗,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提升学习体验。

(二)问题导入,温故知新

在开始阅读文本前,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前期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不仅可以加强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充实与丰富学生的语言与知识积累,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缜密的思维,为后续学生深入、多维度的阅读提供一定的助力。在阅读教学开始前,语文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设计的教学模式,引领学生针对文本进行回顾,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借此改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为后续有效探索与研究文本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讲解《人物描写一组》的文本前,教师可以规划设计一系列问题,问题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印象比较深的人物是什么?”鼓励学生回顾《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三篇文本的重点内容,简单思考文本中人物的形象特点。问题2:“三篇文本中人物描写方法和技巧是什么?你对这些方法有什么认识?以下两个片段中分别使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中不同的片段,思考分析不同的人物形象描写方法和技巧。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可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后续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

(三)设置批注,深入探究文本

科学合理的批注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与认识文章的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与效率。因此,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批注教学法,引导学生一边精细阅读文本,一边批注,勾画出文本重点和关键段落,指出文本不同语句的主题思想,并提出自己不了解的内容,借此帮助学生快速、高效地融入课堂环境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人物描写一组》导入结束后,教师可以鼓励与指导学生针对文本进行精读,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不同的批注,一是批注自己不认识、不理解的语句,并利用问题咨询以及查阅字典、词典等各种形式,明确掌握语句的意思。二是批注优美或者自己喜欢的语句,借此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学生在勾画的过程中,直观、深刻地了解文本叙述内容。比如,对《两茎灯草》这一文本,学生可以勾画描写严监生神态、动作的各种语句,体会与感知严监生人物的性格、人物形象与情感等。三是组织开展质疑式批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解答,比如,对《两茎灯草》文本中严监生神态描写的语句“为什么严监生在听到大侄子的话之后,只是摇了摇自己的头,而在听到自己二侄子的话之后,他却狠狠地摇头;在听到自己奶妈的话之后,他的手指就停止不动了;赵氏说话之后,严监生直接咽气了”,让学生提出质疑,并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借此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深度。四是合理进行联想式批注,鼓励学生阅读文本,思考分析不同人物经历的故事,联想其他著作人物故事,以及现实事迹等。通过批注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针对文本进行阅读和思考,提炼文章中的关键、重点信息,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明确掌握文中人物的形象特点,提升文本阅读的整体效率。

(四)交流互动,多维度解读文本

为保证学生能够深入掌握文本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潜移默化提升其文本自主阅读能力,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规划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指导与引领学生交流互动,针对文本内容和主题思想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解读,深化对文本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交流互动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推理性思维。

例如,在《人物描写一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批注内容,设计一系列思考任务,指导学生以小组交流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比如在《他像一棵挺拔的树》这一文章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任务:“从动作、外貌描写方法,以及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等方面,针对祥子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思考分析祥子这一人物的特点”,要求学生采取小组交流合作的模式,完成任务,并选派代表,集中展示小组合作结果,比如“祥子外貌的描写为:肉鼻子、圆眼、头很大,有两条很短很粗的眉毛,头发发亮;对祥子的比喻为:到城里之后,他还可以倒立站半天,他认为自己就是一棵树,上下就没有不挺脱的地方”。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设置拓展探究任务,让学生针对文本思想情感进行考思考,比如“对比文本前半段与后半段,思考分析祥子是如何从一个像树一般挺脱的人,转变成为一个无奈,对未来生活失望的人?转变的原因是什么?与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模式调查分析,感知人物形象的变化。

再如,在《两茎灯草》这一文本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小组交流合作任务1:找出文本中主人公与自己亲人之间的各种对话,思考分析这些对话具备的深层次内涵;任务2:文本中描写严监生动作的语句有“伸着两个指头,把头摇了三摇……越发抓得紧了,两眼睁得溜圆……那手只是指着不动……缓缓把手垂下”,要求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针对上述动作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角色对话、角色动作以及角色的形象等不同角度进行对比,解读与思考严监生的性格特点,明确掌握严监生心理活动的变化。通过交流互动的模式,引导学生多维度、全方位解读文本中人物心理活动、情感内涵的变化,分析人物的神态与性格特点,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感悟,加深对文本内容与人物形象的理解,而且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本精读能力。

(五)读写结合,内化吸收文本知识

对小学生而言,单纯借助课堂阅读模式,很难从整体上掌握文章核心内容与主旨,明确文本思想情感。对此,在语文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应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阅读能力以及实际阅读情况,规划设计写作活动,包括续写、仿写以及写作竞赛等,让学生利用文本阅读中积累的写作素材等,进行文本写作与创作,借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本创作能力,助力学生内化吸收课堂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人物描写一组》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规划设计“个性化话剧竞赛”,要求学生综合考量《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三篇文本主人公嘎子、祥子、严监生的性格特点,并以小组为单位,写一本话剧剧本,呈现与展示不同的角色形象。在话剧编排过程中,学生也可加入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创作个性化的动作、语言等,淋漓尽致地呈现充满活力并且积极向上的骆驼祥子形象、聪明伶俐并且顽皮活泼的嘎子形象、吝啬并且热爱钱财的严监生形象等。

在比赛结束之后,教师也可以鼓励与指导学生讲述自己对文本某一人物的理解,表达自己创作话剧剧本的感悟与体验,借此提升学生的文本推理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写作作业:“说一说自己想对祥子、嘎子以及严监生说的话”,让学生向三篇文本的主人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设计续写作业:“针对文本进行续写,写一写主人公后续遇到的事情”;设计创作作业:“模仿上述文本人物形象、动作描写技巧和方式方法,写一篇文章”。在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作业之后,教师需要一一评改学生的作业,及时修正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之处,并鼓励学生互相赏析、互相评价,评选出“最佳写手”。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续写、仿写等,开展写作竞赛,帮助学生内化吸收语言知识,提升其知识理解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作能力,培养其阅读思维、写作思维与口语表达思维。这种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为提升语文学科素养注入动力,还可以为学生的深度学习与探索奠定基础,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升教学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为全面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率,逐步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和压力,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创新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组织形式,提炼阅读教学目标,规划设计一系列阅读教学活动,营造良性的课堂阅读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潜移默化提升其文本阅读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 旺国艳. “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模式探究:以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第二课时教学为例[J]. 新课程导学,2022(09):83-84+87.

[2] 赵海青. 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向“言语品质”深度教学: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的实践探索[J]. 教师,2022(15):30-32.

[3] 陈福莲. 基于群文阅读的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初探: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01):152-154.

[4] 黄薇. 聚焦高阶思维,从“说明白”到“写明白”: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J]. 教师,2022(22):30-32.

(责任编辑:淳  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