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 王鹤云摘 要:在新课标改革背景下,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注重全班学生的均衡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尝试创新教学方法,将分层教学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利用分层教学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针对性地指导,提高全班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和效率。文章从分层教学法概述以及理论基础、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原则以及应用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分层教学;教学实践
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学生会因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及思维水平不均衡而出现数学成绩上的明显差距,这也会间接影响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尝试将分层教学法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开展数学教学,获得了显著的效果。因此,分层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多小学数学教师的关注。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因为缺乏对分层教学法的客观认知和全面了解,难以充分发挥分层教学法的优势,甚至适得其反。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师应对分层教学法形成正确的认知并深入思考其应用方法,这样才能高效地发挥分层教学法的教育价值。
一、分层教学法概述以及理论基础
(一)定义
分层教学法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是指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并在教学中按照层次开展教学活动,这一方式有助于全面提升班级整体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分层教学的核心在于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一般而言,学生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即基础组、标准组和提高组。在完成分层后,教师还需要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其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能力发展情况调整分层,以达到因材施教,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理论基础
1. 因材施教理论。因材施教的理念源自孔子,其主要是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分层教学法的形成主要是以因材施教理论为基础,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与利用。通过识别并利用学生间学习能力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随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进而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与发展。
2. 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作为教师应用分层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强调教师需了解每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通过合理化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由于每位学生在数学基础和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所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以此为基础为学生设计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一)学生主体原则
新课标改革背景下,学生主体原则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首要原则,该原则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调查与分析学生年龄特点、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内容的方式,形成对学生客观且充分的了解,并且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完成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及教学活动的规划。应用分层教学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则要求教师按照每位学生的真实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并做好各个环节的分层教学工作。
(二)综合发展原则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在应用分层教学法的过程中,综合发展原则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的同时,还应当关注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发展以及综合素养的形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具备良好的精神品质。
(三)资源拓展原则
在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中,由于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导致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有所不同。资源拓展原则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丰富与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源,不要将数学教学资源局限在数学教材中,而是应当为学生提供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学习资料,确保学习资料的内容与形式与学生的学习习惯相符,进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三、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实现学生合理分层
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分层教学法开展教育教学时,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通常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提前对学生的数学成绩、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等进行调查与分析,以该分析结果为基础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保证每一层次学生在学习能力、数学成绩等方面存在着相似性,这样才能够为分层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将学生大致分为学困生、中等生以及学优生三个层次。学困生层次的划分标准通常都是以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以及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来划分的,学困生通常缺乏自主学习数学的意识,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不牢固,在数学课堂上难以理解教师讲授的重点与难点,数学成绩较差;中等生层次的划分通常都是由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数学思维能力以及数学学习方法等决定的。中等生普遍是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但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学习方法欠缺,缺乏数学创新和创造意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学优生层次则是以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为标准,学优生主要是班级内数学成绩较高的学生,其不仅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数学学习中也具有创新精神,能够不断实现自我创新与突破。
(二)实现学习目标分层
将全班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之后,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综合性特点为其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实现学生学习目标的分层,并完成分层教学规划。在明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目标的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也能够变得更加高效。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分层教学法开展教学时,应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出发,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针对性地指导,提升全班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小学数学教师在本单元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与能力,为学生制订低、中、高难度的学习目标,并使不同层次学生以相对应的学习目标为基础,完成本单元数学学习。如针对学困生,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为其制订低难度的学习目标,即对本单元的基础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兴趣,明确数学学习方向,强化数学学习能力,提高数学知识水平;针对中等生,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为其制订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即认识小数,了解小数点的位置,培养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尝试独立完成相关习题;针对学优生,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为其制订高难度的学习目标,即掌握小数知识,完成挑战型习题。
此外,小学数学教师在为不同层次学生制订不同难度学习任务时,还应当将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告知学生,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使其结合自身的数学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学习目标的自由选择,使学生对自己产生更加客观的认知,了解自身的数学学习情况,也能够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学习数学。
(三)实现数学知识分层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材作为其中的主要教学资源和材料,教师也应当详细地阅读与分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数学知识的分层,主要分层依据则是按照数学知识难度划分,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分为简单、中等、困难三个层次,在教学时教师也应当遵循由简入难的原则进行数学知识点的讲解,并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进而准确把握对同难度数学知识的教学节奏,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教师在对本单元数学知识进行教学之前,需要认真备课,明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层,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正确的引导。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对教材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合理排序,带领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其次,教师可以引入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讲授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提出相应的问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多边形进行拆分,并通过计算拆分后图形面积的方式,学习任意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四)实现数学作业分层
作业分层也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分层教学法进行实际应用的重要环节。作业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措施,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作业时,也应当设计分层作业,让学生完成与之水平与能力相符的数学作业,提升数学作业的价值与作用,同时也能够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为例,教师完成本单元教学之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为其设计分层作业,保证作业内容与学生层次相符。针对学困生,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以基础知识为主的习题,让学生将基础知识复习与巩固作为重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针对中等生,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基础性作业中加入一些探究类的题目,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促进思维上的发展;针对学优生,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为其布置一些实践性或生活性的数学题目和作业,让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思维上的拓展,尝试挑战高难度题目,激发学生的潜力。分层数学作业不仅能够减少学生的作业数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还能够使学生完成与自身能力相符的数学作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五)实现教学评价分层
教学评价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应用分层教学法完成教学之后,也应当实现教学评价的分层,结合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与总结,在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也能避免打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信心。在对学困生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需要以鼓励式评价为主,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鼓励,表扬学生数学知识的进步,帮助其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在对中等生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需要鼓励中等生,但也要指出其在数学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帮助学生解决数学学习困境;在对学优生进行评价时,除了表扬其数学学习成绩与进步之外,还应当使其形成良性竞争的意识,使其勇于探索,增强其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法作为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加大对分层教学法的学习与应用力度,真正将分层教学法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尽量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并强化小学数学教学效果。这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用分层教学法完成学生分层、学习目标分层、数学知识分层、数学作业分层以及教学评价分层,借此方式发挥分层教学法的价值和作用,从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洁. 小学数学组织分层教学指导的方式方法初探[J]. 考试周刊,2023(21):90-94.
[2] 龚萍.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应用研究[J]. 教师博览,2023(12):74-75.
[3] 吕佩佩. 分层异步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 科普童话,2023(30):7-9.
[4] 袁比贵. 分层教学共同进步: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探析[J]. 情感读本,2023(27):172-174.
[5] 潘蓉.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策略研究[J]. 教育艺术,2023(07):34-35.
[6] 陈益珍. 以分层教学模式引领小学数学教学[J]. 基础教育研究,2023(08):45-47.
[7] 曹玉娟. 小学高段数学复习课分层教学初探: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复习”为例[J]. 华夏教师,2023(24):67-69.
(责任编辑:张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