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高阶拓展性的地理跨学科主题式教学设计
作者: 黄飞扬 廖伟业 吴镜佚 郭金沙摘 要: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切入点。本文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科整合层次进行划分,探讨指向高阶拓展性的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路径,并以“天津城镇化的历史篇章”为例,统筹多学科素养,深度挖掘跨学科主题活动的意蕴,探讨指向高阶拓展性的地理跨学科主题式教学设计,以期为教师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学科;高阶拓展;城镇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5)01-0030-07
展望最新教育视角,传统的育人方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培养理想新人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倡导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育人方向。《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介绍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作用、要求以及具体案例参考[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突出强调地理教学要营造生动的教学环境,其中,项目式学习或主题式学习可通过融合各个学科的优势,深入挖掘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让地理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元[2]。跨学科主题学习旨在强化学科间的关联,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以及真实案例中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主题学习对于教师并不陌生,但是,在前期设计以及实施中依然存在诸多误区,突出表现为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挖掘不够深刻,多为简单的学科拼盘和浅显的形式杂糅。针对该问题,本文探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层次划分、特征,并设计指向高阶拓展性的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案例以供参考。
一、指向高阶拓展性的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
跨学科整合的实质在于促成不同学科在知识、方法、思维与资源上的“最佳配比”,从而提供应对多领域、复杂性问题解决的认知与实践框架[3]。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调用各科的知识内容,而且要应用多学科思维方式解决复杂问题。然而,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跨而不合”“合而不深”等现象,学科之间缺乏实质性融合。因此,为落实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应从浅显走向深化。在已有研究中,衡量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科整合层次常用“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以及“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3个词来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科整合程度[4],其层次递进关系如图1所示。
三者均是从不同学科角度探究同一活动主题,但整合层次不同。其中,“多学科”整合层次处于低位,不同学科之间相互独立,并未有整合钩联。“跨学科”整合层次更进一级,学科之间有所结合并且相互联系,但探讨的问题往往局限在学科层级上。学科整合层次最高为“超学科”,指向超越学科范畴的复杂情境问题解决,不仅是运用各自学科的知识,还要注意它们之间存在的耦合性,设法将其融合为新的解释体系,使得各学科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割裂,共筑成新的跨学科理解。因此,活动主题及其蕴含的更深层次的任务设计对跨学科学习能否迈上高阶起着重要作用[5]。新课程倡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侧重于学科间的“跨”以及由“知识积累”向“素养培育”的转变,它并未忽视各学科的基本立场,而是作为学科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补充及延伸。这种学习模式的设计,其逻辑起点植根于学科知识相关联的主题,而非仅仅聚焦于脱离学科框架的生活问题或社会问题。指向高阶拓展性的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指学生在真实情境、真实问题(任务)的挑战中达成深度理解和创造性联结,学习目标超越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等低阶学习目标,旨在达成发展分析、综合、创造等高阶目标。
二、指向高阶拓展性的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特征
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依据学生真实体验感,以特定主题为中心,以地理课程要点为骨架,融入其他学科相关技能和策略,进行全面学习的方法。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高阶拓展性,是一种富有设计感的高阶教育活动。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在平衡相关学科知识内涵的根基上做好整体的活动架构,使主题学习整体安排趋近科学化,而不是简单随意地拼盘。进行地理跨学科任务设计和主题活动安排时,需要依据该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不同学科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架构出适切的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体系,呈现纵向延伸、横向耦合的思路。基于此,指向高阶拓展性的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生活性、迁移性、进阶性、素养性和突破性的特征。
①生活性。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确保主题既贴近生活又不失深度,特别是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尤为重要。通过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探究与检验,进而在真实情境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例如,选择“家乡的自然环境与城市规划”作为教学主题,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引导学生从地理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身边的环境。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了解家乡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进而分析其如何影响城市的布局、交通网络的设计、绿地的分布等。通过实践探究,学生能深刻体会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在城市规划中所蕴含的地理智慧。
②迁移性。在实践中进行探究检验,进而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迁移应用知识,这一理念对于指向高阶拓展的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迁移性作为高阶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强调的是学生能将在一个情境中习得的某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灵活地应用到另一个全新的、甚至是学科融合的情境中。例如,围绕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城乡差距等),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他类似的区域或情境中,分析不同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③进阶性。在设计地理教学主题时,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这意味着教学主题应设定在学生当前能力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促进学生潜能和创造性思维的焕发。教师应在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后,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主动探究和深入学习。例如,在讲授“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这一主题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并鼓励他们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创新性的缓解方案,这一任务既具有一定的难度,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④素养性。跨学科主题学习并不脱离学科本身,学习仍注重对学科知识的汲取和对学科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与拓展。跨学科虽然是与学科本体不同的全新学习单元,但也与学科本身具有一定关联,因此,也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学科知识、思维和能力去解决问题。素养性则强调在学科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深化对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并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素养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具备地理信息的获取、加工、运用和表达能力,形成地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树立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核心价值观念。
⑤突破性。指向高阶拓展性的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突破性。其突破了学科界限,要求学生在真实情境和真实现象的挑战中进行创造性的跨学科联结,将科技前沿、社会热点、国家大事、国际动向、人类命运等话题融入教学之中,挖掘一系列真实任务背后的深层底蕴,激发学生对周边事物进行探究的自觉度。超越识记和理解的低层次学习目标,指向分析和创新的高阶拓展目标。
在指向高阶拓展性的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中,各个学习任务具有一定的梯度衔接性。学生在以活动主题任务为核心、合作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层层深入,最终指向高阶拓展。
三、指向高阶拓展性的地理跨学科主题式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指向高阶拓展性的地理跨学科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以及特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要任务是在确保各学科内容平衡融合的前提下,精心规划活动的整体框架,以确保学习任务的布局既合理又高效。设计任务与活动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性、需求以及各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据此构建起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体系架构。该体系应呈现横向相互融通、纵向逐步深入的特征。教师在确保学习小组均衡配置与任务合理分配的同时,应适时介入并提供引导,合理提高要求。教师与学生携手,共同探索并开发新的学习活动模块,旨在使学习内容覆盖更为广泛、更具挑战性。
本文基于探索高阶拓展性的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选取近年来在互联网上“爆火”的天津海河狮子林桥上“伯伯”们跳水这一热点事件为情境,带领学生运用跨学科思维方式探索背后的人文地理原因。本文选取人教版必修二“城镇化”为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以天津城镇化的历史为主线,创设地理研学探究支架,辅助完成“城镇化”这一任务的学习。
海河是我国华北重要河流之一,也是天津市的母亲河。河流是城市文明的发祥地,凭借其水源、交通和防卫等功能孕育出城市。课堂以天津海河桥上跳水爱好者们的视频为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背后的人文地理原因:为何天津人会如此“亲密拥抱”海河?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是否与海河息息相关?以此为导入后,又以天津从古代因漕运兴起而建城,再到近代开埠后城市快速发展,最后以改革开放后天津的城镇化进程这一城市历史主线为线索,以地理课程城镇化进程为主要逻辑,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探索。学生通过阅读古代文献揭开海河旁天津卫诞生的序幕(语文、历史);大幕拉开,近代天津开埠后,学生在历史影像中感受近代天津的海河潮音(历史);改革开放后,天津城镇化发展迅速,学生结合卫星影像纵览天津城镇化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同时,观察到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亦带来环境污染(化学);新时代,天津在城镇化战略布局上规划建设生态屏障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生物),天津市和雄安新区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重要阵地,学生在解读国家战略的过程中领略天津城镇化的最新进程,培养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
2.教学设计分析
(1)课标分析
课例内容的课标要求是“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要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运用图文资料,搜集、整理信息,解读城镇化的过程及特点并分析城镇化的重要影响。课例资料选取“天津城镇化的历史篇章”是因天津城镇化发展历程各阶段颇具代表性,学生可通过梳理天津城镇化历史脉络来领悟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及其各阶段典型特征。从天津城镇化发展个案分析、归纳中国与世界城镇化发展时空差异与城镇化阶段特征,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2)教材分析
“城镇化”这一节承接上一章节“人口与地理环境”相关内容,引出后续章节关于产业区位和交通运输布局等方面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与上下内容有着内生的因果关系。另外,本节课暗含人地协调这一线索,对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起着重要作用。
(3)学情分析
优势条件:课例适用于高一学生,该学段学生对于中国当前城镇化高速发展有着丰富的直观感受;在知识层面,学生已学习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能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为本节课的学习作了铺垫;此外,学生具备初步的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
限制条件:学生的综合思维较为薄弱,在分析综合性较强的地理问题时有所局限;学生对城镇化的概念理解较为零散,缺乏对地理现象的深层挖掘能力。
(4)学习目标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设定上,应坚持学科本体,明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素养目标。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应设置独特的核心素养目标,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培育学生的跨学科素养[6]。基于此,本文在学习目标设定上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融合跨学科核心素养,设定如下学习目标:①通过阅读教材和解读地方志史料实证,说明城镇化的时空过程和特征,形成调用多学科方法探究典型个案、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历史:史料实证;语文:语言建构与运用);②利用遥感数据平台对比城镇化的变迁,分析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历程和水平特征,形成对区域的分析认知能力(地理: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信息技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③通过个案剖析,辩证阐述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和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城镇化的利弊,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和科学的城镇发展观(地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生物学: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