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考地理试题分析的“地理+”跨学科教学策略

作者: 李玉钧

基于高考地理试题分析的“地理+”跨学科教学策略0

摘 要: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呈现“地理+”跨学科融合的趋势。以2024年广东高考地理卷第19题为例,该题深入探究了地理与化学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考查学生综合素养,同时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跨学科知识的应用价值。本文通过探讨试题中“地理+”跨学科融合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地理教学策略:强化“地理+”的跨学科知识融合;创设“地理+”的跨学科综合情境;培养“地理+”的跨学科思维转换能力。

关键词: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地理+;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5)01-0045-04

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确立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从而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并指出“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生的基础、体验和兴趣,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地理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学习的一种方式”,要求用跨学科的思维与方法认识世界[2]。

“地理+”学科融合是基于地理学科、围绕核心素养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重建,实现多学科知识融合、能力融汇、思维融通[3]。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逐渐打破了单一学科的界限,呈现出多学科融合的趋势。涉及物理、数学、生物、化学、政治、历史等多个学科,融合各学科知识点的数量较多且呈现方式多样。2024年广东高考地理卷第19题是一道典型的跨学科试题,该题深入探究地理与化学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体现了地理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地理试题对考生跨学科思维的考查,不仅有利于增进教师跨学科课程教学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培育[4];能够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快速掌握跨学科教学方法,并促进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培育[5]。因此,研究高考地理跨学科融合试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高考改革的方向,提高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原题呈现

(2024年广东卷第19题[6])当气温下降,湿度增大时,硫酸钠易发生水合反应形成芒硝(Na2SO4·10H2O),其体积会强烈膨胀;在气温上升、湿度减小时,芒硝又可脱水生成无水硫酸钠(Na2SO4)。上述可逆反应过程可表示为:Na2SO4+10H2O ⇌ Na2SO4·10H2O。

四川省仁寿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调查发现,在该县牛角寨山区紫红色砂岩表面及现存唐代石刻雕像表层的裂隙中,存在含有硫酸钠成分的硫酸盐物质。图1示意牛角寨山区及附近区域地质剖面和石刻雕像位置;图2反映 2021年8月牛角寨山区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

2024年高考广东卷第19题第2、3小题题目设置及参考答案如表1所示。

二、试题分析

该题将地理中的气候特征与化学中的物质反应相结合,要求考生分析硫酸钠在不同时段气温和湿度变化下的化学反应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学中关于气温和湿度的变化规律,又需要理解化学中的可逆反应原理及其影响因素;第2问涉及地理与化学的跨学科融合,考查学生对一日内不同时段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变化如何影响硫酸钠可逆反应的理解;第3问是运用硫酸钠反应的现象,要求考生综合分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地理学科与化学学科在知识上的相互渗透和交叉,还体现在情境创设和思维转换等方面(表2)。

三、教学策略

1.强化“地理+”跨学科知识融合

首先,挖掘“地理+”的融合点,即挖掘地理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的融合点。高中地理与多个学科都存在密切关系,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颁布后,2019年以来编写的各版本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内容均偏自然地理,其知识点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关联密切;必修二内容偏人文地理,其知识点与政治、历史、语文等科目内容关联密切。笔者整理了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相关内容[7],这些内容均可与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表3)。

其次,把握“地理+”的融合度,即把握地理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度。在运用跨学科知识进行地理教学时,目的是用其他学科的原理和结论更好地阐明地理事物的原理和规律,其他学科的知识不能“太专太深”,更不能变成其他学科的复习课。例如,通常情况下,温度每增加10 ℃,化学反应速率平均增加1~2倍。温度从0 ℃增加到50 ℃,化合物的分解速率约增加7倍。用这个结论解释常年温湿的气候条件下,有利于微生物活动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最后,提炼“地理+”的融合法,即提炼地理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方法。例如,2022年广东卷第7题以神舟十三号发射与中国空间站为背景,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涉及时间变化、数值变化、空间类比等复杂关系,可运用数形结合法辅助解题。画出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标出航天员驻留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及广州与酒泉的相对纬度位置关系图,运用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关知识分析,将设问“两地每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这一数值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实际上就是广州与酒泉两地之间的纬度差[8],而两地之间的纬度差是不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由此得出答案。

2.创设“地理+”跨学科综合情境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包含多学科知识点的综合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提升其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如基于海洋意识教育的高中“地理+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9],以“郑和下西洋”事件发展过程为主要探索路线,按照下西洋事件的经过—结果的逻辑顺序,进行“做什么”“怎么做”的深度探索,从地理、历史角度深刻反思中国海洋事业的兴衰,并与当下的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唤醒学生的海洋发展意识,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家国情怀、世界视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素养和观念的养成。情境素材主要有纪录片《郑和下西洋》片段、郑和7次下西洋出发与回来的时间表、西方“地理大发现”、清朝闭关锁国等图文和视频资料。问题链设置及设计意图如表4所示。

3.培养“地理+”跨学科思维转换能力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不同学科之间灵活切换视角,形成跨学科的综合思维。通过训练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提升他们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基于“地理+数学+政治”的跨学科学习案例——“正午太阳高度角与居民住宅楼采光权关系的探究”[10],以居民住宅楼采光权维权事件为例,地理原理中涉及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维权活动中涉及运用政治思维解决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探究。

材料一:位于南京(32°N,118.5°E)玄武湖畔的三村28号楼的36位居民将该市规划局告上了法庭,要求其撤销他们核发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原因是规划局批准了开发商在28号楼的南面新建一幢11号楼。规划新建的楼高25.20米,与28幢间距为34.20米。这些居民认为,这幢楼建成后将遮住玄武湖湖景,冬季遮挡阳光(tg35°≈0.7)。

材料二:某年6月,北京张先生看到某楼盘广告宣传,称该楼盘每一栋楼房即使是最底层也有超大采光面,一年四季都可以享受灿烂的阳光与优美的环境。便购买了其中5号楼101室的新房。这年12月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6号楼挡住了。他觉得自己家的采光权受到侵犯,要求调换房子,并状告开发商发布虚假广告。

探究过程:28号楼的居民能否赢得这场诉讼?学生需调动地理思维和数学思维等,具体探究思路如表5所示,该思路的逆向即为解题过程。

材料二中的业主为打赢官司,应收集哪些有力的证据?学生需调动政治思维、地理思维和数学思维等,具体思路如下:①提供开发商的广告词,用真实的数据戳穿虚假的广告(政治思维);②实地测量6号楼的楼高、6号楼与5号楼的间距(地理实践力、数学测量);③算出冬至日6号楼楼影长度,与两楼楼间距进行比较(地理思维、数学思维)。

四、结语

“地理+”的跨学科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解决这类跨学科问题,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融合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促进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新知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在讲解地理现象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在解决地理问题时,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求解。

“地理+”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 朱雪梅,王敏萱.跨学科主题学习: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地理教育,2022(7):3-7.

[3] 王昕宇,王志洪.指向核心素养的主题式“地理+语文”融合教学探索——以“河流”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4(15):58-62.

[4] 曹志宏,曹玲玲.跨学科思维视域下地理试题答案的编制策略[J].地理教育,2024(4):33-35.

[5] 郭迎霞.高中地理跨学科整合教学的探索实践[J].地理教育,2017(9):6-8.

[6]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2024年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解析报告[R].广州:广东省教育考试院,2024.

[7] 朱翔, 刘新民.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2019.

[8] 吴佑娟.高考地理试题中的跨学科融合应用策略[J]. 中学教学参考,2023(8):81-84.

[9] 卜铭,鄂崇毅,孙永娟,等.基于海洋意识教育的高中“地理+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4(11):12-15.

[10] 潘竹娟,朱雪梅.新课程对“生活化”地理课堂的诉求——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为课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7):24-2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