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24年版)初中地理教材“探究与实践”栏目的跨学科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作者: 谢欢芳 叶清香
摘 要: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其蕴含的跨学科理念的内容是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资源。本文以湘教版(2024年版)初中地理教材中“探究与实践”栏目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学科类别、主题选取、整合程度和任务设计4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探究与实践”栏目的内容来源以人文社会科学类为主;跨学科学习主题聚焦于社会发展,学科整合程度较高;任务设计以开放类和实践类任务为主。基于此,本文提出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应立足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基于学情适度改编跨学科内容和打造跨学科教学研共同体等教学建议,以期为一线地理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湘教版教材;探究与实践;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5)01-0060-05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科融合和综合实践教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跨学科主题学习已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的关键途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1]。在中学课程中,地理学作为一门兼跨文理的学科,综合性突出,学科交叉优势明显。《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出了总要求:“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聚焦真实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体现鲜活的实践特征”。同时,明确提出“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时容量不少于本课程总课时的10%”[2]。
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是落实跨学科学习的重要资源。湘教版(2024年版)初中地理教材深度落实新课标要求,在每章内容后围绕本章重点内容或学科思想,设置了“探究与实践”栏目,通过创设问题链,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将所学内容运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栏目中内容的设计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地理与多种学科知识与方法间的关联与整合,是进行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重要资源。基于此,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3-5],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内涵,从内涵特征出发构建跨学科分析框架,更全面、客观地分析栏目中的跨学科内容,从而为一线地理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本文注意到现有跨学科内容分析框架多聚焦于学科类别、内容主题、呈现位置、设置目的等分析指标,较少从跨学科内涵出发,难以真实体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科融合程度。因此,本文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特征出发,构建符合跨学科内容分析的指标体系,进而对教材中的跨学科内容进行分析。
1.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特征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首要特征体现在“跨”字上,既体现学科内部不同领域间的跨越,又体现学科间的跨越,同时,也体现了学科与现实生活间的跨越,其本质在于发现不同学科知识、方法与真实问题情境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对真实世界的探索。虽然目前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但学界普遍认为其拥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跨”的基础。跨学科主题学习涉及两个或以上学科,但所涉科目的地位和功能有所不同[6]。深度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在相应学科领域进行深入学习、探索,从各自的学科中汲取“养料”,在此基础上立足某一科目,并以其为“支点”跨越至其他学科,从而实现深度融合。显然只有一门学科出现的教学活动不属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范畴。
二是“跨”的载体。“主题”是将各个碎片化学科知识连接起来的纽带,也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载体。“主题”选取是否恰当关乎后续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否顺利进行,恰当的主题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且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开放性。
三是“跨”的过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应超越单一学科的知识范围,表面上形式化、拼凑式的学科搭配只是浅表的“拼学科”或多学科学习,只有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加以融合并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才是真正的跨学科学习活动。
四是“跨”的核心。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任务的学习,良好的驱动任务可持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推动其进行深入探索。而开放类和实践类的任务往往贴近现实世界,能够将学科课程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相割裂。
2.跨学科水平的分析框架
基于以上内涵特征,本文构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水平分析框架(表1)。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特征设置了4个一级指标——学科类别、主题选取、整合程度、任务设计。学科类别在参考中国学科分类标准的基础上划分为自然科学类、人文与社会科学类、工程与技术科学类3个二级指标,并结合初中地理课程设置细分各类别下的一级学科;主题选取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为指导思想,参考新课标中提出的“跨学科学习主题主要选取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家乡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变化、乡村振兴等方面真实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将主题划分为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社会发展、地理与环境保护3个维度;整合程度根据不同学科的融合程度分为装饰点缀型、情境材料型、综合应用型3个二级指标;任务设计根据跨学科主题学习内涵四的特征,下设开放类任务和实践类任务2个二级指标。
研究内容选择包括湘教版(2024年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下册的“探究与实践”栏目全部内容。本文采用编码的方式统计“探究与实践”栏目跨学科内容涉及指标的频次,统计内容包括图表资料、文本资料和探究任务三部分。在统计过程中,图表资料以图表编号为单位,文本资料以段落为单位,1张图表或段落计为1处跨学科内容,相邻图表或段落的相似内容不重复统计,1个探究任务涉及多个学科的需要在不同学科类别下分别计数1次。
二、研究结果
1.人文社会科学占据学科来源首位
首先,因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地理学科既“跨”自然科学又“跨”人文科学。因此,“探究与实践”栏目中的跨学科内容主要涉及人文与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表2),其中人文与社会科学类最多,有57处。从一级学科来看,“探究与实践”栏目题材广泛,共涉及数学、物理、生物、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艺术、信息技术8个科目。可见,湘教版(2024年版)初中地理教材在“探究与实践”栏目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地理+”的跨学科学习理念。
其次,信息技术作为出现频次最高的科目,主要是因为“探究与实践”栏目的许多任务需要借助网络等信息技术工具开展资料收集等。跨学科内容在艺术科目出现频率仅次于信息技术科目,这是由于“探究与实践”栏目的跨学科内容主要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插图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直观且形象,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征,故“探究与实践”栏目许多资料多以生动有趣的漫画、景观图、照片等代替部分文字内容。同时,栏目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融合艺术知识或方法开展的活动任务,如设计海报、旅游线路、板报、情景剧等。
最后,道德与法治、生物、历史科目出现的频次也较高,这与“探究与实践”栏目中选取的主题有关。如“交通运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理解中国的人口政策”等主题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运用到道德与法治学科思想,结合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分析;生物与地理的学科融合主要集中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主题上,如“保护极地环境”“自然资源与我们的关系”“湖泊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等;历史学科往往从时间尺度出发,了解地理事件的过去,以此为未来的发展变化提供依据,在“探究和实践”栏目多个主题中都能看到历史学科思维的渗透,如在“探索太空,筑梦航空”中提供了人类太空探索主要历程和中国探月工程进展等多个史实资料,让学生更好地剖析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地理问题。
2.内容主题聚焦社会发展
湘教版(2024年版)初中地理教材中共有17个“探究与实践”任务,其中,“划区识世界”和“认识自然地理界线在地理分区中的意义”属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探究主题,“认识家乡地理特征”及“巴西”主题中的前4个任务仅涉及地理学科中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分析,均不属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巴西”主题中的任务五“探究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仅需要融合生物学科知识进行探究,因此,将其单列为1个主题,其余13个主题均涉及多个学科的内容,题材选择广泛。
通过对14个跨学科主题的研究统计,所选主题在“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社会发展”和“地理与环境保护”3个类别中均有较大比重的涉及,其中占比最高的是“地理与社会发展”,为50%,在环境保护和日常生活上所占比重相近。主题选择以乡村振兴、人口发展、历史文化保护、产业发展、科学成果等为主,体现了地理学始终以服务社会发展为立身之本。“地理与日常生活”类主题的选择充分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有利于学生充分融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地理与环境保护”类跨学科主题的选择是落实人地协调观的有效途径,也是生态文明思想和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体现(表3)。
3.学科整合程度较高
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新课改中的亮点,在具体设计和实施中常存在内容拼盘式、形式杂糅化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探究与实践”栏目中学科整合程度进行统计,发现其学科整合程度较高,在106处跨学科内容中有69处属于综合应用型,需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融合多学科知识或方法等。例如,在完成七年级上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主题中的任务一(表4)时,需要学生在掌握语文学科介绍词写作技巧的基础上,调用历史、艺术、地理等学科知识进行撰写,整个过程中学科间关系不再是拼盘式的,而是在问题解决中实现有机整合。此外,还有27处跨学科内容属于情境材料型,这部分图文资料为后续完成跨学科学习任务提供了素材和背景资料。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探索太空,筑梦航天”探究主题中,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示了中国探月工程进展的历史图文资料,为学生撰写介绍我国探月工程短文提供了素材。在106处跨学科内容中仅有10处属于装饰点缀型,主要集中在主题导入、数据引用等方面,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理解中国人口政策”主题中为说明人口老龄化的标准和我国老龄化的程度,使用大量精准数据加以说明,为后续分析当地老龄化程度创造了条件,也体现了“地理+数学”的融合。
4.任务设计侧重开放类和实践类
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跨学科学习的效果,对整合学科内容,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栏目中83个任务进行统计分析,开放类和实践类任务共有39个,占总任务数量的47%,其中,开放类任务和实践类任务分别有19个和20个(图2)。开放类任务因其灵活的设问思路,集中体现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是落实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考查手段,成为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设计的主流形式;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类任务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育,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观察和认识地理环境,体验和感悟人地关系,并在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不畏困难,同时,也体现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倡导“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学,到实践中去”的理念。
三、教学建议
综上,湘教版(2024年版)初中地理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编写的跨学科性,符合新课改提出的“打破学科壁垒,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基本要求。通过对“探究与实践”栏目跨学科内容的分析,发现在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1.立足地理学科本位,重视核心素养培育
跨学科主题学习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学科间界限,弥合分科造成的知识割裂,培养学生运用多元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7]。与此同时,跨学科主题学习应当保持学科立场,“既跨得出,也回得来”,在进行“探究和实践”栏目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应坚持地理学科本位取向,尊重其他学科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并最终回到地理学科的范畴审视问题。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教师应在充分理解核心素养相关要求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学习的主题设计、实施、评价等,最终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