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引导教学”功能的内涵、特征分析与教学应对

作者: 张须眉 周维国 王东峰

摘 要:《高考评价体系》强调,“引导教学”功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手段,该功能可充分发挥高考的积极导向作用,推动基础教育改革。本文通过分析2024年山东卷地理高考试题,剖析“引导教学”功能的内涵;结合试题特点探明高考对实际教学提出的迫切要求,厘清“引导教学”功能的具体特征;从“引导教学”的功能指向出发,为高中地理教学积极响应高考变革提供应对策略。

关键词:地理高考;引导教学;特征分析;教学应对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9-0041-05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共中央第五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1]。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连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键环节,高考在新时代面临新任务,要充分利用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关键位置,坚定回答好教育强国这一核心课题[2]。高考“引导教学”这一核心功能的体现以高考试题为直接载体,考查内容与命题趋势会影响实际教学方向。考试与教学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二者协调发展时,就会呈现“教考和谐”的局面,从而推动教育的进步[3]。因此,把握好高考核心功能之一的“引导教学”功能,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助力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举措。本文在理解地理高考“引导教学”功能内涵的基础上,以2024年山东地理高考试题为例分析“引导教学”功能的特征,为一线教学提供应对策略。

一、地理高考“引导教学”功能的内涵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深化考试命题改革[4]。在此背景下,高考地理命题从学科特点和评价体系着眼,立足知识、能力、价值三位一体的测评需求,充分发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5]。其中,“引导教学”功能是使高考评价功能落地、发挥反拨作用的基本手段。剖析地理高考的“引导教学”功能,深刻理解该功能的内涵,有利于促进地理教育进一步发展。

1.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指向标

信息化背景下,教育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迎来新一轮变革。为适应这一变革,地理高考通过其“引导教学”功能,利用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指引地理教学的发展方向,引导教师与学生适应试题特点并思考应对策略(图 1)。地理高考的“引导教学”功能助力课程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2.促进教—学—评一致性的手段

高考地理试题的命制以高考评价体系为引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发挥着“引导教学”的功能,对一线地理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起到了反馈与推动作用。“引导教学”功能对高考命题提出的要求使得高考命题专注创新发展,以学习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给予一线教学正确导向,使教学、学习、评价围绕共享的目标展开[6],从而发挥高考指挥棒的积极功能,理顺教考关系,实现教学评之间的良性互动(图2)。

3.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对于具体学科而言,学科核心素养承载着高考考查目标,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现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7]。地理高考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导向,以问题解决过程作为考生解答试题的参考路径,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考查考生对地理核心素养内涵的掌握程度(图3),进而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 [<D:\张毅\下载文件\20240911\地理教育202409\张须眉-3.eps> 图3 问题解决过程中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 ]

二、地理高考“引导教学”功能的特征分析

地理高考在情境内容、学科思想和思维能力方面为地理教学指明了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因此,本文以2024年山东卷地理高考试题为例,从地理高考与教学关系的角度分析高考试题,剖析其中的考查内容,探明试题呈现的特点,旨在厘清地理高考“引导教学”功能的具体特征,为一线教学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奠定理论基础。

1.情境真实而复杂,引导教学案例鲜活且多元

近年来,真实情境问题、情境化题目等强调“情境”在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研究者和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与热议[8]。情境是实现高考“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载体,而地理高考试题是日常教学创设真实问题情境的重要素材来源[9]。地理高考试题中的各类“情境”包含课程标准中提及的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地理与生产联系的情境以及地理学术情境[10]。高考试题情境生活化、学术化的改变,对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学案例的使用提出了鲜活性与多元性的要求。例如,2024年山东卷第16题:平流雾是暖湿空气平流到较冷的下垫面上,下部冷却而形成的雾,多发生在冬春季节,是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对沿海地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该题组从我国沿海某区域某时段出现的一次平流雾这一常见现象入手,围绕“平流雾的形成原因、夜间云层对雾发展快慢的影响”这2个原理性问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常见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等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该题出发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因素对沿海地区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影响。从实际生活出发创设试题情境,能够引导考生善用地理视角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真实感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对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身边地理素材的能力提出了新挑战,要求教师善于在身边的地理现象、社会热点或学术前沿中寻找具体、新颖的切入点,并融入教学案例中,以降低教学内容的抽象性,使教学案例兼具鲜活性与多元性的特点。

2.强调地理综合特性,引导教学内容注重逻辑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地球表层。从地理学思想方法的角度看待地理学科问题,各类地理知识之间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当前,高考地理试题顺应地理学特点,增强了试题的综合性,从多种角度入手,整合各类资源,考查学生对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与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要求学生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例如,山东卷10~12题,该试题将情境聚焦于地中海上的岛屿——锡拉岛,该岛屿多熔岩和浮石,以红葡萄酒的生产而闻名。试题从锡拉岛的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出发,考查不同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此外,该试题与人类活动相关联,考查当地农民对葡萄种植的管理措施,体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要素的变化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同时,体现出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学生在解决该试题的过程中要综合认识锡拉岛各要素的基本特征,结合试题情境分析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从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出发,分析地理要素的变化过程,有效整合地理学科知识并精准迁移,提高综合思维。高考试题综合性特点的凸显,促使中学地理教学依据地理学思想梳理地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对中学地理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3.注重突破固化思维,引导教学关注创新思维培养

高考关注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2]与创新相关度高的能力和素养。知识考查仅是高考地理试题的表层功能,其深层功能体现于让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经过多方面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及相对应的分析、综合概括过程,由起始的单一思维向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综合性思维发展[11],以便实现思维的进阶。试题尤其是高质量试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工具,山东卷高考地理试题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一步步突破当前思维的限制,增强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能力。如山东卷第6题,其命题点在于现实情况与学生固有认知的冲突。很多学生甚至教师都错误地认为太阳直射点平均每月移动8度,而该试题表明事实情况并非如此,太阳直射点每月移动的纬度数并不均匀,从而扭转部分师生的错误认知,引导师生突破“太阳直射点每月均匀移动”这一固化思维。与此同时,山东卷第18(3)题将地球的历史与水体性质两部分内容相关联,考查学生在利用生物化石探究不同时期湖水盐度变化过程中所具备的思维水平。该试题命题点的特别之处有两方面:①解答该试题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野外实践能力,在采集生物化石等地理实践活动中,能够发现不同地层中存在不同类型的软体生物化石,结合所学知识并搜集资料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不断变化思维,多渠道、全方位地利用采集到的生物化石研究埃尔湖不同时期湖水盐度的变化;②该试题蕴含跨学科思想,学生需要结合已学习过的生物学科中软体动物生活习性的知识,判断软体动物化石与湖泊盐度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要适当与生物学思维有机结合,运用地理与生物两方面的知识解答试题。该题组在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和跨学科思想的高度上体现出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方面的要求。基于此,教师应加强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思考在教学中应如何选择与灵活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科学的思维结构评价方式,精准建立思维链条,以推动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和高阶思维的培养,实现学生思维转化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地理高考“引导教学”功能的高中地理教学应对策略

“引导教学”功能作为高考导向作用的具体化体现,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教育的主渠道和改革的主阵地,学科教学应积极响应高考评价体系提出改革的应对策略(图4)[12]。

1.精选前沿教学案例,深化知识教育功能

高考在教育领域中对未来教育发挥塑造作用,高考试题以鲜活、多元的生活情境和学术情境为依托,重视以劳动教育、版图意识教育、数字化教育等与国家发展新动向相融合的领域为价值导向,传达出新时代教育发展对教育价值观的要求。案例教学是一线教学中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挥知识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为促进教学与高考之间的有效衔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积极关注国家政策,掌握当前教育动态,精选各领域中与地理相关的教学案例内容,有意识地进行情境挖掘、知识转化,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将国家教育要求与发展趋势同地理教学相结合,注重地理知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方面对学生发挥的作用,深化地理知识的教育功能,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责任。

2.利用地理耦合思想,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是指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中,地理环境系统包含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五大要素,人类活动系统则由人口、城市、交通、经济、市场五大方面构成,两大子系统内部以及彼此之间在地理学思想或地理学方法上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复杂的格局与过程的耦合关系构成具有整体功能的有机整体(图5)。地理教学将各要素分解开来,呈现在不同的章节中,虽提高了学生间接学习的效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联系。为弥补这一缺陷,当前地理教学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工具、方法,将教材中分散却关联的各知识要素加以梳理整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高考以课程标准作为命题依据,考查的内容围绕人地关系的主题,追求综合特性,要求学生对各个知识点融会贯通。基于此,在日常教学和备考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融合地理学科思想构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渗透“格局与过程耦合”的思维方法,从整体上实现知识的关联性与结构化,高层次、高质量地实现地理知识的集成[13]。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在透彻理解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地理思维方法,学会结合具体情境对知识进行迁移应用,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认识[14]。

3.借助思维结构评价,培养地理高阶思维

新课标改革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问题解决等指向高阶思维的综合性能力[15],高阶思维的培养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高考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思维品质,同时,地理核心素养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整体全面的知识,还要具备问题解决、创新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16]。基于此,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已然成为地理教学的潜在目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比重,灵活运用质疑激趣、自主探究等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观察身边真实存在的地理现象,发现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同时,教学评价是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学实践具有显著的导向作用[17],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开放式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思维过程外显,并根据学生表现出的思维状况开展思维结构评价,推动学生地理高阶思维的发展。对学生思维结构进行科学测评,能够有效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碎片化”现象,使学生的注意力由“关注结论”转向“关注地理问题的全过程”,实现学生地理思维的进阶。

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出“引导教学”功能,但该功能在不同学科的高考中呈现出不同的内涵与价值。2024年山东卷地理高考试题呈现出地理学科考查内容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代表着地理学科的考查方向,值得教师深入挖掘与思考。结合地理学科教学的独特问题与教学规律剖析“引导教学”功能的内涵,将地理高考试题与实际教学相联系,进行针对性特征分析,从而提出高中地理教学的应对策略,有助于构建地理学科独特的教学逻辑体系,高效引导高中地理教学,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