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教学的三个着力点

作者: 赵精虹 高菡 洪成旗

摘 要:单元整体教学是实践全面整体育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探索教学改革样式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区域地理的特点着眼,以八年级地理“青藏地区”为例,以《天路》歌词和“天路”建设故事为明线,创设情境脉络,贯穿教学内容;以地理学科素养的学习方法为暗线,将其蕴藏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之中。任务群驱动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深度学习的机会。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显著提升了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水平,还深化了对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理解。据此,总结出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三个着力点,即主题的聚合性、情境的连贯性和任务的开放性。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初中地理;青藏地区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9-0052-04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确定了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地理课程目标[1]。素养目标关注的重点是学生能否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强调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创新。单元整体教学通过主题引领、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引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促进知情意行的融合发展,是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本文着眼于区域地理的特点,以八年级地理“青藏地区”的教学为案例,阐述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三个着力点,即主题的聚合性、情境的连贯性、任务的开放性。

一、主题的聚合性

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由核心素养目标、课时目标、情境背景、任务群、知识点组成[2]。单元整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将上述要素进行有效统整,形成整体的、连贯的学习故事,学生以主题探究活动为载体,围绕探究主题积极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提高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3]。换言之,一个单元整体教学就是一个微型学习故事,且“故事”主题明确、结构完整、具有高度聚合性。主题的聚合性可帮助学生走出单课时的限制,将分散、零碎的知识点聚合于一个主题之中,引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感悟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而从整体上认知区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

1.基于课标教材,确定单元主题

主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确定主题是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前提和核心。主题可来源于新课标、教材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实践、国内外时事热点、乡土地理等,但主题要有典型性、挑战性、开放性,具有明确的教学价值。

以青藏地区为例,青藏铁路是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一曲《天路》高亢嘹亮、动人心弦,不仅描写了青藏高原的广阔壮美,更展现了藏族儿女对青藏铁路通车的喜悦之情,歌颂了我国铁路建设的伟大成就,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以青藏铁路(“天路”)为主题,可与新课标进行有效关联(表1)。

基于学情和新课标要求,围绕“区域位置和范围”“区域特征”“区域联系及差异”“区域发展”等诸多要素,结合青藏铁路的真实情境,将本单元整体教学主题确定为“认识青藏地区——探秘‘天路’背后的故事”,有趣且有效。以此为主题,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从区域地理的特点入手,将本单元整体教学时长设计为两个课时。教学内容及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

2.解读核心概念,搭建认知结构

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包括区域位置与范围、区域特征、区域差异与联系、区域发展等。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地理学科的图景,反映地理学科的本质。提取并解读这些核心概念,通过核心概念统筹零散知识、整合教学内容,可厘清其内在逻辑关系,打破知识间的壁垒,重构教学内容,构建单元知识体系,突破教学困境[4]。教学中应用的思维方法和认知方式有理解与归纳、比较与分析、认识与评价等,充分体现了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基于此,可搭建“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认知结构(图2)。

据此,本案例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与整合。第1课:需要学生认知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感知“天路”修建过程中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交通建设的影响,感悟中国铁路建设者战天斗地、攻坚克难的智慧和精神,突出区域的自然属性;第2课:需要学生探究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对高寒农牧业和特色文化的影响,了解青藏地区资源开发、交通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性,指向区域发展。两课时前后递进,第1课指向区域特征,包含区域差异与联系,体现区域认知;第2课指向区域发展,包含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文化景观,体现人地协调观。

二、情境的连贯性

2023年发布的《中国高考报告》中明确提出“无情境不教学,无情境不命题”的观念,可见情境在教学和评价中的重要意义。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创设情境,将学习任务有机嵌入于真实的情境中。一个好的情境可将知、能、情、意、行融成一体,只有在情境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和活动,才能经历地理知识、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体验地理情感、地理实践的孕育过程,从而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如果说“一个单元整体教学就是一个微型学习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是否生动和精彩的关键就在于情境是否鲜活、是否具有连贯性。

1.基于真实情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06 年 7 月 1 日,跨越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半个多世纪,几代青藏铁路人在戈壁荒滩、雪域高原,以“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谱写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篇章。以“天路”为情境,形象生动,情感价值跃然纸上。本单元整体教学的中心问题是“为什么‘天路’让藏区儿女盼望了近半个世纪”,学生大胆假设:“因为难修”。引导学生思考“为何难修”,认识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特征,探讨自然环境与“天路”难修之间的关系,归纳得出“生态脆弱、冻土广布、高寒缺氧”三大工程技术难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育科学探究精神,形成人地协调观,感悟具有鲜明高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挑战极限、勇创一流”青藏铁路精神,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的家国情怀。

2.巧用情境素材,设计单元整体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教学创设的情境既要贯穿于教学始终,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单元整体教学中,以歌曲《天路》为线索,以探秘“天路”背后的故事为情境,引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通过师生合唱《天路》,解读歌词的含义,将音乐与地理跨学科融合,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探究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前后串联、逻辑清晰,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构成了单元整体教学完整的教学环节(图3)。

3.设定任务驱动,层层递进展开教学环节

在单元整体情境中提炼出核心问题,再围绕核心问题设计有一定梯度的问题链,能够为学生搭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发展的阶梯[5]。本单元整体教学以“为什么‘天路’让藏区儿女盼望了近半个世纪?”为中心问题,以“天路”为情境,设定多个子任务群,通过任务驱动完成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和活动,层层递进展开教学。

第1课时“天路——高寒之路”,通过个人赛互动问答的形式让学生读图、指图、说图,描范围、绘山脉、画“天路”,明确青藏地区位置与范围。以团体赛形式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活动——描述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分析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特征及其与“天路难修”之间的关系,促成深度教学发生。同时,以“盲盒”的形式呈现“天路”修建的三大难题——“高寒缺氧、冻土广布、生态脆弱”,学生分组讨论,随机选中一个难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认识区域自然环境下的因地制宜。通过任务群驱动,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探究青藏地区的基本自然地理特征,深入了解“天路”修建的艰辛与困难,体会国家攻坚克难的决心与智慧。

第2课时“天路——幸福之路”,通过探究为何青稞主要种植在低海拔的河谷地带,让学生认识到青藏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如何影响本区的高寒农牧业,进而理解因地制宜的重要性,明确天路修建前的地区特色。展示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探讨青藏地区农牧业生产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变迁,探究“天路”为何而修。组织学生探访合肥市第三十五中学的西藏班,通过与藏族学生进行交流,深入了解藏族的地方文化和风俗习惯,感受“天路”修建后带来的变化与繁荣。通过任务群驱动,不仅能够深入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特征和文化习俗,更能直观感受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深刻体会到修建天路的重大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天路”不仅是攻坚克难的壮丽篇章,更是国家发展与民族团结的有力见证。

三、任务的开放性

单元整体教学需要大观念引领、大任务支撑。大任务支撑着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若没有大任务,教学过程就是“空”的,核心素养就“立”不起来。单元整体教学的大任务包括单元任务和课时任务,基本特征是开放性。没有开放的任务就没有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只有任务开放才能使课堂不囿于教材;只有任务开放思维才能发散,才能指向未来、引燃创新思维。

1.任务的设置围绕主题和情境展开,体现开放性

本单元以“天路”为情境,以“探秘‘天路’背后的故事”为教学主题。“‘天路’背后的故事”是什么?是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天路”建设的难题,是“天路”建设的意义,是青藏铁路精神,是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基于这个主题,教学任务直指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这个任务是开放的,其包含的原理、道理、情感需要学生自己思考、想象、质疑、实践和感悟。本课中,教师通过提供图文材料,创设“何为天路?为何难修?为何而修?修后如何?”的问题链,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探究,触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作业的设计以实践和创新为目标,体现开放性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拓展,适切的作业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创新素养。教学中,教师制作了青藏地区3D立体地形图及青藏铁路路线,以直观的教具辅助学生提升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所得和迁移应用能力,本单元的作业设计突破以知识为核心的书面形式,选择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实践作业——制作中国四大地理区域3D立体地形图及一条超级工程路线,具体要求如表2所示。这项作业设计从青藏地区拓展到全国,通过一项超级工程建设,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社会的重要意义。这项作业工程量大、开放性强,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都是一个重大的考验,有利于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以“天路”歌词为明线进行情境串联,以“天路”修建的故事为暗线进行内容串联。“天路”情境具体、真实、生动、鲜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天路”情境提出的中心问题“为什么‘天路’让藏区儿女盼望了近半个世纪?”,自然引发出“何为天路?为何难修?为何而修?修后如何?”的问题链,通过任务群驱动,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进而培育科学探究精神,涵养爱国主义情怀。

本课例的设计和实施体现了单元整体教学实施路径的三个着力点,即主题的聚合性、情境的连贯性和任务的开放性。如果能在这三个方面发力,单元整体教学一定能有效落地,成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落实“素养为本”教学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2):11-15.

[3] 马丹丹,陈彩霞,王仲智.初中地理主题式单元教学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2022(3):44-47.

[4] 冯云荷, 邱运先. 基于素材融合的“产业区位因素”单元教学设计[J]. 地理教育, 2023(10): 29-33.

[5] 王立军,赵军利.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情境式教学探索[J].地理教育,2024(S2):24-26,2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