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资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与实践
作者: 李加林 张悦 施冰雁 霍婷婷 朱剑琼摘 要:坚持党建领航,以党建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深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向。高中地理教材蕴含丰富的党建资源,可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并融合党建内容。本文在探讨党建资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价值意蕴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大教学实施策略,并结合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党建资源,设计“梁弄历史—发展困境—全新嬗变”的问题式教学案例,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和家国情怀,为高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全新思路。
关键词:党建资源;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策略;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9-0055-05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利用好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爱国主义等教育[1]。《“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指出不同学科要结合自身特色,综合运用多种载体形式,全面提升课程教材铸魂育人功能,强化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高中地理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高中地理教材中渗透了家国情怀、经济民生、生态文明建设等多方面内容,为党建资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实践载体。本文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探讨了党建资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价值意蕴,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实施策略,并以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浙东抗日根据地为例,深入挖掘当地红色资源,整合高中地理教材内容,设计主题式教学案例,发挥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教育价值,以求真正实现党建资源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党建资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价值意蕴
1.“党建+地理”教学契合地理学科育人价值
党建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自我完善的一系列活动,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党建+”教学模式是将党建资源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育人价值。高中地理课程要求教师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地理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使学生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地理学科育人价值与“党建+”育人目标高度契合——立德树人,“党建+地理”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党建+地理”教学促进知识能力协同发展
“党建+地理”教学模式将党建资源与地理教学相整合,以党建资源为情境、知识结构为纽带,秉承多样化教学观念,灵活运用地理教材,构建地理视角下多元立体的教学认知体系。地理课程教学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立意,提升学习深度,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促进知识、能力、素养协同发展。例如,蒋婧奕、陈仕涛等[2]将“党的领导”融入高中地理教学,注重塑造新时代青年的“四个认同”意识,突出学科育智和思政育人优势。邓钧、江涌芝等[3]将党史融入地理教育,基于人地关系梳理“地理党史”的内容体系并创设“地理党史”的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赵志涛[4]挖掘党建资源中所蕴含的地理教学资源,利用党建资源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
3.“党建+地理”教学形成全面协同育人合力
党建资源综合体现了中华儿女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培养学生立德树人的重要支点。高中地理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党建+地理”教学有机融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连接课堂教学与党建资源,弥补中学地理课程教学在育人环节上的不足,落实全面协同育人,为立德树人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王文博、李巧英[5]和王欢[6]基于党的二十大精神,将课程思政融入高中地理教学,发挥地理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尹海匣、殷官标[7]以党史资料为情境设计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构建多元的认知体系,培养学生地理知识和素养,实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以及人格教育,形成全面协同育人合力。
二、党建资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实施策略
1.突出特色:盘活党建资源,深挖红色内涵
地理课程与党建资源融合是实现“党建+地理”教学的基础。“党建+地理”教学需要充分利用当地党建资源,挖掘党建资源蕴含的红色精神,建立党建资源与地理教材内容融合的桥梁。党建资源主要有旧址遗迹、革命精神、文献资料、时政热点等内容,其蕴含大量党史文化、红色精神、时事信息,能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党建+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当地党建资源为依托,推进“党建+地理”教学的开展,帮助学生理解党建的意义,为立德树人奠定基础。本文以梁弄为研究区域,挖掘当地的党建资源,提出具体的育人价值与目标(表1)。
2.多元融合:聚焦家国主线,赓续红色根脉
“党建+地理”教学以党建为主线,将课堂核心元素融为一体,实现多元融合,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多元融合包括教学理论、教学技术、教学方式等多方面的融合。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融合和教学方式融合两方面探讨“党建+地理”教学融合路径。教学内容以地理核心素养为联结点,将党建资源与地理教材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实现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方式以小组探究、角色扮演、制作模型和实地研学等方式为主进行有机融合,丰富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与时代性。本文以党建为主线,设计多元融合教学路径,实现立德树人(图1)。
3.提升素养:巧用主题活动,打造红色品牌
主题式教学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具有独特优势。“党建+地理”教学以地理学科知识为基础、党建资源为依托、思政教育为导向进行主题式教学,丰富学生地理知识体系的同时,提升学生地理学科素养。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以某一红色革命地为背景区域,以时空变迁或某一时期发展为教学轴线,设计一个或多个教学主题,并以问题式教学逐级展开,打造具有红色特征的地域文化,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党建情境中提高区域认知能力,激发情感,树立人地协调观;通过行动解决实际地理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实现由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
三、党建资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以浙东抗日根据地为例
1.教学主题确定
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坐落在浙东四明山麓,有“浙东小延安”的美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此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带领人民抗日救国,拯救民族于危难之际。不仅留下了浙东区党委旧址、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浙东行政公署等众多红色革命遗址,更是在革命实践中孕育了独特的四明山精神,引领当地走出了文化与发展的“梁弄路径”。本文立足浙东抗日根据地,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运用“党建+地理”教学策略,整合高中地理教材中与产业发展、区域发展有关的内容,以“红绿融合共富路,浙东延安家国情”为主线,设计“历史梁弄—发展困境—全新嬗变”三大主题,力求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地理核心素养,并将五育融合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图2)。
依据新课标内容要求中“必修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选择性必修2.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和“选择性必修2.4: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利用图文材料,从区域整体性角度说明梁弄的地理环境特征,并比较周边其他区域,综合分析浙东抗日根据地中心地选址梁弄的原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②结合案例,运用产业区位理论,正确评价当地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条件,明确区位因素的变化;通过实地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某一特色产业的发展历程(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③运用图文材料,归纳梁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的特点,比较分析时空变化原因,通过实地考察,对当地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④通过案例学习,学会分析区域发展优、劣势条件,认识因地制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入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人地协调观)。⑤通过学习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史与发展史,感悟、发扬四明山精神,理解中国共产党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伟大成就,体会其锐意进取、守正创新的精神,增强对党的政治、思想、情感认同,提升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2.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如表2所示。
高中地理课堂是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将党建资源有机融合到日常教学中,以地理视角渗透爱国爱党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与家国情怀、推进地理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为党为国育人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因地制宜、关注时事,深挖与地理教学相关的党建资源,勇于载体创新、活于资源运用、巧于融合聚力、精于多维育人,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红色特质、融合特点的地理课堂,达到“党建引领立高度、主题活动增温度、融合教育拓宽度、素养提升加速度”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知,2021(6):4-10.
[2] 蒋婧奕,陈仕涛,陈霞,等.“党的领导”融入地理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25):41-44.
[3] 邓钧,江涌芝,郭程轩,等.人地关系视域下地理课堂融入党史教育的路径探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1):8-12.
[4] 赵志涛.运用党建资源培育学科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3):4-6.
[5] 王文博,李巧英.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高中地理课程融合思政教学[J].新课程导学,2023(25):80-83.
[6] 王欢.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实践——以“民族”为例[J].地理教育,2024(2):54-57.
[7] 尹海匣,殷官标.引史入境:高中地理课堂融合党史教育的路径探索[J].地理教学,2022(1):57-60.
通信作者:朱剑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