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通”视域下的项目式地理研学设计

作者: 陈坚刚 蒋亚琴

摘 要:“五育融通”由理念走向实践需要学校变革和创新育人方式。项目式地理研学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契合“五育融通”整全育人理念,具有跨育融通和跨界整合联动育人的优势。本文以某校生态农业园研学实践为例,从确立凝“五育”的项目主题、制定融“五育”的活动目标、实施培“五育”的活动探究、开展涵“五育”的活动评价4个环节,明确了融通“五育”的项目式地理研学活动实践思路,为“五育融通”视域下校本特色选修课程建设提供了实践路径。

关键词:五育融通;项目式研学;地理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9-0065-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和创新。本文以某校生态农业园研学实践为例,探讨项目式地理研学融通“五育”的可行性,并提出“五育融通”视域下的校本特色选修课程建设路径。

一、“五育融通”与项目式研学的内涵

1.“五育融通”的涵义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指导方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教育发展目标。“五育并举”是对教育的整体性倡导,“五育融合”着重于实践方式,致力于在学科贯通融合中实现“五育并举”[1]。“五育融通”则是对“五育融合”的深化和发展,其根本在“育”、关键在“融”,融而相通,通而相和,达到五育和谐共生的状态。学校教育践行“五育融通”,应综合考量“五育”,而不是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学中找到“五育”之间的衔接点和联结点,实现跨育融通,要突破课程和校园教育的局限,将课内外、校内外以及跨学科有机整合,促进跨界整合联动,给学生健康、健全的全面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2.项目式研学的概念界定

项目式研学是将项目化学习理论应用于研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新研学样式。本文基于学者夏雪梅提出的项目化学习理论,对项目式研学的概念进行界定: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围绕真实情境中的主题项目,对与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在此过程中,学生调动已有知识、能力和品质,创造性地发现、探究和解决新问题,分享项目成果,从而加深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理解,并能够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应用。项目式研学是一种研究性、体验式和实践性的学习方式。由此构建的项目式研学模型如图1所示。

二、项目式地理研学融通“五育”的可行性

1.契合整全育人理念

“五育融通”理念在于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整而全面地发展,是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而设计的全人教育理念。地理课程旨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2],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从学科视角体现全面育人理念。项目式地理研学作为一种融合地理课程研究性、体验式和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深化“五育”与地理课程教学的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契合“五育融通”整全育人理念。

2.彰显跨育融通优势

“五育融通”注重德智体美劳的相互交叉、渗透,强调学校教育中“五育”和谐共生的跨育融通。项目式地理研学作为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创新方式,以地理课程为基础,结合实地考察、实验、观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增长知识、培养技能和塑造态度,具备联结“五育”的跨育融通育人优势。其中,增长知识和培养技能体现智育目标;塑造态度、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体现德育目标;研学过程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如地理景观美和人文美、创新精神美、项目成果美等;强调实地考察、实验、观察等实践体验,实现劳育、体育目标。以研学实践活动打通“五育”边界壁垒,实现“五育”之间的知识融合、方法融合和价值融合,能有效地促进“五育”融通,更好地整合发挥育人价值。

3.促进跨界整合联动

突破课程和校园教育的局限,将课内外、校内外以及跨学科有机整合,跨界整合联动育人是“五育融通”的核心所在。项目式地理研学以持续探索和解决与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为核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突破教室和校园场域的育人限制,打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壁垒,能更好地促进跨界整合联动育人。如跨学科研学任务群为“五育”提升了融通所需的科学、人文、审美、实践价值,可极大地提高“五育”跨界融通的粘合性。在项目式研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协调校内各学科教师、协同家长与校外专业人士多方力量共同指导活动,契合“全人教育全人育”理念。将项目式研学作为促进跨界整合联动育人的实施载体,有助于“五育融通”更好地落地实践。

三、基于“五育”融通的项目式地理研学实践活动设计

某校生态农业园研学实践活动是面向高一学段学生开设的校本特色选修课程,在高一第二学期春季实施。教师整合学生已学习的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必修第二册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和第五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等地理学科及跨学科知识,以“学校生态农业园建设和学农实践”为项目主题,开展地理研学实践活动,以期实现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确立凝“五育”的项目主题

确立项目主题是项目化学习的起点,也是项目活动走向深入的关键[3]。依据项目式研学模型,教师主要负责创设蕴含“五育”衔接点和联结点的真实情境、提炼驱动性问题并选定实践活动主题。在不同的实践探索阶段,参与并指导学生利用团队力量共同发现新问题和确立子项目(或分主题)。确立的子项目主题应能有效引领学生的具身实践活动,整体把握“五育”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真正融通多个维度的学生发展素养相关要素。同时,确保主题真实且有意义,能引起学生兴趣,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本项目的活动主题在园地建设、学农实践和活动拓展等研学探索阶段,依次拆解成4个子项目(表1)。

2.制定融“五育”的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引领研学实践过程,“融”体现育人目标的相融性,打破“五育”割裂现状,指向“五育融通”的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本项目的活动目标制定以学生生命的整全发展为出发点,以实现学科价值与育人价值的互融共生为主要目标(表2)。

3.实施培“五育”的活动探究

活动探究实施是项目式研学融通“五育”落地实践的最核心环节。依据项目式研学模型,其实施过程包含“计划—探究—展示”等环节。“计划”是进行活动探究的“蓝本”,主要内容有任务清单、探究方式与实施流程、预期成果及展示形式等。“探究”实践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具身体验机会及情境,指导学生运用“五育”知识、方法和技能来解决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内在体验,最终融通“五育”。“展示”主要包括呈现蕴含“五育”元素的团队作品和个人作品、实践体验与感悟分享,旨在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本项目的活动探究计划如下。

(1)子项目一:选址建园、识土改土

【探究实践】①实地参观、访问学校周边的生态农业园;②结合农业区位因素,考察学校、选定园地,分小组设计绘制园地规划建设图;③开展土壤采样、观察、实验等活动,检测园地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含水量和酸碱值等,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确定改土方案;④参加打造园地、利用白马湖畔淤泥改土、翻土整地等劳动实践并进行视频记录。

【成果展示】①展示园地规划设计图、土壤观察和实验记录表、土壤分析报告等(智育、美育);②分享劳动实践体验与感悟(劳育、体育、德育)。

【育人价值】通过资料搜集、实地参观、访问、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突破课堂和校园教育的局限,将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实现“五育”。劳动教育具有立德、益智、健体、育美等较为全面的教育功能[4]。通过打造园地、淤泥改土、翻土整地等体力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子项目二:选种育苗、科学栽植

【探究实践】①分小组开展资料搜集、市场调研等活动,召开信息交流会,确定适合春种的果蔬类型;②在生物教师指导下,了解植物个体发育的过程以及种子的结构与功能等知识,掌握播种、育苗、移栽等生产技术及生物学原理;③结合果蔬的生长习性和地块大小,分小组设计与绘制果蔬栽植布局规划图;④在外聘农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开展起垄、播种、育苗、栽植等劳动实践并进行视频记录。

【成果展示】①展示资料汇总、市场调研报告、果蔬栽植布局规划图、农业生产技能小论文(智育、美育);②分享劳动实践体验与感悟(劳育、体育、德育)。

【育人价值】通过搜集当地气候资料等自然地理信息、市场调研等活动,选定适种果蔬品种,契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相融共进的理念,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课堂教学和现实世界的不同之处在于,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解决需要融合所有知识技能[5]。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学科内拓展及学科间的融通和交叉,提升跨学科学习能力,实现综合育人功能。

(3)子项目三:园地管理、施肥防虫

【探究实践】①外聘农技人员现场指导清理杂草、浇水堆土、土壤保温等作物养护技能,并在生物教师指导下了解需搭架的果蔬类型、何时搭架及其作用;②学生分成肥料组、病虫防治组,分别通过网络搜索、图书资料查询等搜集信息,头脑风暴探究堆肥、防虫等方案,自制有机堆肥器材和无公害防病虫药水,在生物、化学教师指导下进行生产验证性实验;③开展作物养护、堆肥施肥、病虫防治等体力劳动并进行视频记录。

【成果展示】①展示可操作的有机堆肥、病虫防治方案或小论文、自制有机堆肥器材、无公害防虫药水配方等(智育);②展示色彩缤纷、形态各异的果蔬生长观察记录(美育);③分享劳动实践体验与感悟(劳育、体育、德育)。

【育人价值】生态农业理念下的学农实践,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学生亲自收集食堂厨余垃圾及粪便等进行有机堆肥,体会劳动的艰辛,学会珍惜劳动成果。欣赏精心养护的果蔬的成长过程,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和自豪感,体验审美情趣。育肥防虫等验证性实验和作物养护劳动,实现了从知识育人到实践育人的转变,可有效培育学生的多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并学会将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际生产,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五育”的融通发展。

(4)子项目四:收获果蔬、营销策划

【探究实践】①外聘农技人员现场指导果蔬采摘、收割等劳动实践;②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生物教师指导下探究农产品储存保鲜方案及生物学原理,编制农产品收获与储存指导手册;③结合服务业区位因素,头脑风暴策划农产品营销方案,并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农贸市场开展销售活动;④组织学生开展敬老院献爱心活动。

【成果展示】①展示收获的农产品、农产品收获和储存指导手册、市场营销策划案等(智育、美育);②分享劳动实践体验和献爱心活动的感悟(劳育、体育、德育)。

【育人价值】在农产品储存保鲜方案探究中,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通过迁移学习的方式获得新知识,培养学生更高阶的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营销策划与销售、敬老院献爱心等活动拓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奉献社会的意识等,实现研学实践活动促进个体整全生命发展的综合性价值。

4.开展涵“五育”的活动评价

“五育融合”的评价观应从关注学科具体知识的获得、测量学生知识量的多少转向关注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在素养养成过程中生成的多育融合的效果[6]。因此,研学实践活动的学习评价以表现性评价为主,立足真实表现的各种情境,围绕活动目标,结合过程表现和成果展示等综合评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效果,评价内容涵盖“五育”,体现“五育”整体融通的样态。评价主体多元,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进行多视角的全方位评价。在评价方式上,量化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以质性评价为主,让评价成为师生喜欢、各方认同的教育激励机制(表3)。

在开展表现性评价的过程中可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包含各类纸质成果和全部子(总)项目评价量表,全面、完整和真实地记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的路径轨迹,全过程动态反映出学生的努力程度和成长表现。

项目式地理研学作为学校教育“五育融通”落地实践的载体,可有效跨育融通、跨界整合联动育人,形成德智体美劳之间更灵活多元、高效长效的协作效应,为学生构建起求真、崇善、尚美的意义世界,更好地实现“五育并举”,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总之,项目式地理研学为“五育融通”的落实提供了一条有效、可行的路径,但如何将其更好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仍有待更深层次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7-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张潞潞,郑锋利,姜斌华.基于项目化学习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设计——以“GIS与生产生活”为例[J].地理教育,2023(7):12-15.

[4] 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5] 杜文彬,刘登珲.美国整合式STEM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实施策略——与CarlaJohnson教授的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19,48(10):3-12.

[6] 魏善春.基于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重构:样态、理念与实施[J].中国教育科学,2021(3):91-10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