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思政育人体系构建的思考

作者: 韦杰 张仕超 杨娅娜 娄义宝

摘 要:专业思政是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思政教育。以地理科学专业为例,探讨了专业思政的内涵构成、基本要求、主要抓手及保障措施等。研究认为,专业与课程的逻辑关系决定了专业思政的构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实践思政是专业思政的具体化。地理科学专业思政需契合人才培养目标,兼顾理学和师范专业的双重育人要求;需突出专业核心素养培养,做好顶层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差异化实践,以思政课程为基础、课程思政为核心、实践思政为拓展进行全方位的思政教育;需强化组织保障、师资队伍建设和育人平台搭建,以期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师德好、善教学、懂育人、会发展的地理专业人才。

关键词:立德树人;专业思政;核心素养;地理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9-0070-05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的重要论述以来,全国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并积极创新思政教育策略,“一体化”“大思政”等理念不断得以巩固和拓展。教育部大多数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了本专业的课程思政指南,全国涌现出了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案例、教学名师和团队、教改成果,课程思政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但人才培养仅靠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进行思政教育实现立德树人还不够系统,需提升到专业思政层面,协同做好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探索专业思政育人[2-3]。

一、专业思政背景

1.专业思政的提出及内涵

“专业思政”首次出现于2018年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长陈宝生的报告,“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把它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4]。同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提出要强化专业思政,强调在“三全育人”大格局中科学设计思政内容。

专业思政就是把专业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教育教学的逻辑主线,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全要素的融合设计,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2]。我们认为,专业思政是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提升对立德树人的认识和实践,是根据人才成长特点和专业素养要求,把思政工作贯穿人才培养的“三全育人”理念,涉及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学习成长全过程、全面发展的各个维度、学校各部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育人,涵盖人才培养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实践思政等多形式思政教育的大融合。

2.专业思政构成及其逻辑关系

专业思政是将立德树人的落实从思政课程、实践活动的“点”到专业课程的“线”再到专业建设的“面”的过程[5]。专业与课程的逻辑关系决定了专业思政包括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实践思政等方面(图1)。专业思政是对专业人才培养思政的顶层定位[2-3],将育人目标细化并体现到培养方案中,微观映射到各门课程,确保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实践思政是专业思政的具体化,是专业思政目标实现的基础,也是专业思政的核心组成;三者是并列和互为补充的关系,内在逻辑上是统一的,具有任务和目标的共同性、方向和功能的一致性、内容和要求的契合性。思政课程是显性引领,课程思政和实践思政是隐性浸润[5],专业思政须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实践思政基础上不断深化、拓展、提质、增效。

二、地理科学专业思政的基本要求

1.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准确定位地理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特别是将德育素质的提升纳入其中,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地理学人才意义重大。《地理科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培养的学生除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遵循卓越教师培养理念,培养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秉持正确的三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弘扬集体、合作、敬业精神,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2.明确专业思政目标

地理科学兼具理学专业和师范专业的双重属性,在人才培养中需兼顾二者的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图2)。作为理学专业,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5-6],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师范专业,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争做“四有”好老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7]。

三、地理科学专业思政育人体系

1.专业思政基本思路

①顶层化设计。围绕培养方案中知识、能力和价值培养要求,指向地理核心素养,提出专业思政总要求和总目标,把思政教育和核心素养融会贯通到专业建设全过程[2]。②一体化推进。专业思政既要考虑“三全育人”格局,还要注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③差异化实践。既体现专业思政的规定性,又体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相对独立性,明确专业思政各板块育人的侧重点,找准主要映射和融入点,差异化开展思政育人。

2.专业思政主要抓手

(1)专业思政基础:思政课程

思政课程是系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程的目标在于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成果,了解“四史”,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识大局、尊法治、修美德;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

地理科学人才培养要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认知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格局、地理过程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哲学思维”。引导学生从“地理哲学”视角学习地理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地关系,加深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从矛盾的观点出发,辩证地看待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要素和地理现象的逻辑关系;用联系变化的观点学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有助于学生运用联系性、系统性的观点来解释各种地理格局和地理过程,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逻辑辩证思维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同时,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习近平生态文明等思想转化为认知基本国情、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和伦理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通过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党的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地理综合思维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两山”理论等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谋划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2)专业思政核心: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通过高校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思政首先要明确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课程思政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等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7]。

课程思政要注重融入课堂教学,根据地理科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从专业层面顶层设计课程思政指南,落实到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材、教案课件等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作业评价等各环节。梳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核心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7-9](表1),形成每门核心课程的思政大纲,协调不同课程的思政重点,尽量减少融入点的重复。

课程思政还要把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结合起来。如与区域认知相关的思政元素有民族自信、家国情怀、总体国家安全观等;与综合思维相关的有科学家精神、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发展等;与地理实践力相关的有科技创新、职业理想、职业操守等;与人地协调观相关的有可持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教师讲授专业知识时有机结合这些思政内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培育学生科学严谨的专业精神和探索真知的优秀品质。

(3)专业思政拓展:实践思政

地理科学专业涉及专业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教育实习、第二课堂活动等多形式实践教学。以实践育人产出为导向,系统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内容和课程结构,建立覆盖大一至大四的全学程和所有实践课程、四大核心素养的全方位实践育人体系(图3)。按实践类别分别提出专业实践思政要求,明确基础课、核心课、方向课、综合实习等类型课程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思政重点,挖掘各主要实践课程的思政资源,凝练思政元素,提出实践思政的主要映射和融入点。

专业课程实习要注重学思结合、学以致用,增强学生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对于土壤学、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等基础验证和创新实验,应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品质和对科研一丝不苟的态度;对于课程野外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考察区域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地理和区位条件、经济发展、防灾减灾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认识,以及提升应用所学知识在考察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野外实习不仅是课堂知识的延伸和应用转化,也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可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育实习是学生运用所学的教育学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承担教育教学工作并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教育实习中完成备课、讲课、听课、评课、作业批改等教学任务以及班级管理,真实感受教师职业特点,将理论知识内化为个人职业经验。实习指导教师更要特别注意加强师范生的师德师风教育,教育学生筑牢理想信念,强化职业认同,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提升道德情操,为人师表,以实际行动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不断进取,增强学识,严谨治学;有仁爱之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关心体贴学生。同时也严慈并济,用博爱之心帮助学生成长。

第二课堂能有效激发学生求知内在驱动力,锻炼其全方面发展,与第一课堂互补互促,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10]。应充分利用教室、图书馆、食堂、寝室、运动场等育人基地,建立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推进双导师制及项目实践育人,加强导师在学生学习和成长中的引导,支持各类课题和实验室开放,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在实践中增强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重视科普宣传和学术讲座,拓展学生知识边界,并使其了解学科国际前沿创新,提升地理科学思维和对学术道德及科学伦理的理解;同时以班会、微课堂、技能竞赛等为平台,组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营造活泼开放的交流氛围,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

“三下乡”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无形地融入专业思政教育,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促使学生树立“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理念,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转化。此外,融合党建与团建,巧妙将教育内容融入多样化场景,如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适时开展思政教育。

四、地理科学专业思政的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专业思政的落地需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体系,健全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激发各方活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作、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以高质量的党建统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