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念下的生物与地理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作者: 焦亚林 崔东
摘 要:在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之下,如何实现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是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塔里木河”综合治理为例,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区域的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能充分认识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正确认识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关注国家时政和心系国家发展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绿色发展;综合治理;塔里木河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3)09-0025-04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2016年1月,教育部出台了《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三论牢固树立新的教育发展理念》,着重强调了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上再次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要求加快发展方式的变革,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治理,绿色发展理念和模式是发展经济和遵循自然规律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成为了制约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短板。解决好当前突出的生态问题是发展的前提,坚持生态优先,倡导绿色发展,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长期坚持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当代中国理论创新的时代抉择,它正确回答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1],绿色发展理念是中国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举措。
一、教学内容分析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是实现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样也是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深入挖掘高中地理、生物教材中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表1),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出发,深刻把握教材,将国家意识、理念融入教材,渗透课堂。
本文以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区域生态综合治理为例,从区域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生态保护与治理出发,进行专题案例研究。塔里木河是我国第一大内流河,流域面积广大,贯穿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重镇,是我国西北边疆的绿色屏障,在我国西北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有一定研究价值和意义。
结合案例以及课标要求,说明塔里木河流域存在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并总结治理措施与成效。通过学习让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本节课教学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第一,塔里木河区域定位。第二,塔里木河流域环境恶化、生态破坏成因分析。第三,塔里木河生态治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及成果分析。总结塔里木河流域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的成功经验并进行知识迁移,深化认识。通过对塔里木河进行区域定位加深区域认识,分析塔里木河近20年生态治理保护前后的显著变化,深刻把握绿色发展理念下生态保护与生态治理的重要意义,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将主题内容问题化、生活化,促进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迁移,将知识经验运用于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二、课标解读
1.教学目标
结合课程标准及教材设计本节课具体教学目标(表2)。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塔里木河生态治理的措施以及重要意义。
难点:综合分析造成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破坏、生态危机的多种因素。
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教学过程如表3所示
四、结语
1.教学设计的亮点
(1)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基于新课标和教学内容要求,研究微专题教学设计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延伸和拓展课堂知识,以塔里木河的生态治理与保护为案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还原问题,运用所学生物、地理知识解释相关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多学科的角度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拓宽学生的视野。跨学科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5],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勇于突破教材内容,在丰富地理教学内容的同时,把落实核心素养作为本节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对标课程标准,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将国家意识融入课堂教学
从绿色发展理念出发设计本节课,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绿色发展理念。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倡导下,塔里木河的综合治理采用生态治理与发展绿色产业相结合的方式,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同时取得了显著成就。以此为案例是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学生心中,肩负起建设美丽中国的重任。
2.教学设计的不足
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需要学生开拓思维,跳出一贯单学科的课堂授课方式,将所学知识进行融合,需要学生从复杂的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6]。建构主义者认为对知识的重新建构最好的方法是让学习者到真实的环境中。因此,在跨学科学习中要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也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时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储备,需要教师改变知识结构的单一性,不断进行创新教学模式,这也是本节课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考虑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潘加军,张乐.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演进与践行[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5(6):163-167.
[2]邓铭江.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与生态调度研究[N].黄河报,2018-04-14(003).
[3]王浩.塔里木河重生记[N].人民日报,2019-08-28(001).
[4]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J].中国环境监测,2022,38(5):86.
[5]巩俐倩.初中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设计——以“玉门市新能源的利用”为例[J].地理教育,2023(4):20-23.
[6]黄万沙,赵宇鸾,苏兰兰.基于跨学科的五育融合教学案例实践探索——以“花样·生活”为例[J].地理教育,2023(5):29-32.
通信作者:崔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