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尺度思想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作者: 韩丹丹

基于空间尺度思想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0

摘 要:在较大尺度上,气候条件对植物的分布与生长起主导作用,而在小尺度上则要基于大尺度下的区域背景分析所在地的土壤特性、微地形等。本文在阐述空间尺度思想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在分析地理事象时既要对空间尺度大小进行选择,又要变换空间尺度,结合区域背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并以“植被的分布”为例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实践。

关键词:植被;空间尺度思想;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3)10-0021-04

一、空间尺度思想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体现

尺度思想是通过尺度的透镜观察和理解地理事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观念[1]。综合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研究的特点,地理核心素养包含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要求学生从空间视角出发去理解地理问题,不仅要关注对各个尺度区域的认识,还强调要综合把握区域之间的联系。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中空间尺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空间尺度大小选择

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地球表层这个庞大复杂的空间系统,其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分异[2],为了更好地观察和认识地表,根据空间的差异性,地理学家将地表划分为不同尺度和等级关系的空间尺度,如世界可以分为大洲,大洲分为地区,地区包含国家,国家内部又包含省、市等多个层级的行政区;如东北平原是我国东部三大平原之一,又可以细分为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一般情况下,随着尺度的增大,其间细节会被忽略,空间异质性会降低,即大尺度下更关注空间的整体特性,小尺度下更关注局部细节。在全球尺度下,应关注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演变、分布的一般规律,如大气环流、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基本原理以及洋流分布、气候类型分布、陆地自然带分布等基本规律;而在区域小尺度下,应关注区域地理事物的细节特征与差异,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区域和区域内部的各项资料,揭示所研究区域的独特性,这时关注的是一般规律在局部地区的特殊表现[3]。

例如,热带雨林气候的大尺度成因是赤道低压带控制,大致分布于南、北纬10°之间,但有些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成因尺度较小,分布范围较小,具有地方性特点,如20°附近的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等,以及延伸至非洲西部15°N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且地处迎风坡,加之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明显,这些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是局部地形和洋流作用的结果,受小尺度因素的影响。因此,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时常说大尺度看天(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小尺度看地(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又如,天气系统中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不同地区气温、天气状况是高中地理考查的重点内容,但如果尺度把握不准确,则易出错。如某地处于冷锋过境后,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天气转晴,但我们又说冷锋降水区域为锋后,如何判断该地属于冷锋过境后,还是过境时的锋后区域?问题的实质在于确定冷锋的范围尺度大小,锋面的水平宽度在近地面一般为数千米到数百千米,如果将这个尺度观融入教学中,学生对锋面的范围及规律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因此,对不同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问题的考查分析,需要对空间尺度的大小进行选择。

2.空间尺度变换

每一个具体的地理事物和现象都存在于一定的区域中,而这个区域又存在于范围更广、等级更高的另一个区域中……空间尺度大小不同的区域呈现层层嵌套的分布格局,在这个空间尺度大小不同的等级体系中,每个小区域都是所在大区域的组成部分,每个较大区域都是其所包含的较小区域地理环境的背景。[3]这种大小尺度间的相互依存和影响,决定了在分析小尺度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时,要放在大尺度区域背景下进行分析。如河流上游地区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不仅影响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可能会影响整个流域的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因此,流域治理应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统筹管理。

因此,分析地理事象时应在不同尺度之间进行视角转换,变换空间尺度,在大尺度的区域背景之下,以要素综合的视角,分析小尺度下的区域特征、地理过程、地理现象和问题。

二、基于空间尺度思想的教学过程案例设计实践

1.广角——见微知著,一叶知“球”

教学过程如表1所示。

设计意图:①以最美秋景导入,引导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关注植被差异,在全球和中国的较大尺度背景下,分析气候条件对植被景观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身边不缺乏美,发现身边的美景,同时关注美景背后的地理知识,对美有更深的理解。②通过对千岁兰和风信子的案例分析,巩固结论:在较大尺度背景下,气候是影响植被类型和分布的主导因素。

2.聚焦——察草木,观天地,探究竟

教学过程如表2、表3所示。

设计意图:①以学生身边的北京某山地阴阳坡植被生长差异为例,分析地形、坡向影响光照、热量,从而影响植被生长状况,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②切换地区,以新疆伊犁部分地区山地阴阳坡植被生长差异为例,与北京进行对比,创设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以此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小尺度区域问题的分析离不开大尺度区域的背景,引导学生在分析地理问题和现象时既要选择空间尺度,也要进行空间尺度的转换,关注大尺度区域背景。③通过呼伦贝尔林木生长和杭盖草原的案例构建地理环境整体性认知,从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分析地理现象和问题,培养综合思维。

3.微距——洞察秋毫,叶落无声却有因

教学过程如表4所示。

设计意图:①将尺度进一步缩小,引导学生关注更小尺度下的微环境差异对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4.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如图7所示。

三、结语

本课不仅是让学生学习植被类型与分布的影响因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分析地理问题时应关注空间尺度。植被类型与分布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大尺度空间背景下应关注整体特征,不同的气候形成不同的水热条件和组合,形成不同的植被类型,从而形成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但在小尺度背景下,地形导致海拔、坡度、坡向等差异,从而产生光照、水分、土壤条件的差异,进而影响植被的生长与分布,同时,还需考虑作为背景的大尺度空间区域特征,如缺水是新疆伊犁部分地区的空间背景,因此,坡向更多影响的是土壤水分差异,而在北京地区坡向更多影响的是热量差异。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尺度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建立分析问题的空间尺度思想,掌握宏观微观结合、整体局部结合的综合思维方法。

地理教学中应关注尺度问题,教给学生认识和学习不同空间尺度的方法和策略,注意分析不同尺度下的地理过程和现象,如充分利用地理尺度帮助学生评价地理位置、分析区位因素、了解地理过程、认识区域特征、理解地理规律等,不仅有助于学生用科学的视角认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还有利于找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正确方法。[4]

参考文献:

[1] 刘筱清.尺度思想在解答高考地理试题中的运用[J].地理教育,2017(9):34-36.

[2] 丁生军.“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7):12.

[3] 丁生军.空间尺度思想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1):10.

[4] 徐国民.高中地理教学中“地域分异规律”问题的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11):4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